突发!软银投资的建筑独角兽公司Katerra装逼五年,烧光20亿美金倒闭,辞退所有员工,不给补偿
lkprnvqh
lkprnvqh Lv.2
2021年06月07日 08:47:33
只看楼主

近日,软银愿景投资的装配式建筑公司Katerra宣布倒闭,辞退所有员工,不给补偿。 Katerra号称数字化施工,生产预制件到现场组装,是建筑业的革命。但与正常思维不同,环保的Katerra认为建筑材料一定要用木头,不能用钢材和水泥,拿着投资人的钱到处去修木头预制件制造厂,最终把自己给修倒闭了。 网友表示 高梁桥行走: 数字个性化+木头料,摆明了无法规模效率化。反正软银就喜欢刺激的,孙氏一直心大。十几年前曾经有个不知道哪冒出来的老哥pian们zi,当时传奇征途之流刚热起来,BP是一个通用的虚拟游戏道具交易平台,什么也没搭建,基本就是BP和一张嘴,就从孙氏那弄了500w刀,投资代表是孙正义的五弟,一个大白胖子



近日,软银愿景投资的装配式建筑公司Katerra宣布倒闭,辞退所有员工,不给补偿。


Katerra号称数字化施工,生产预制件到现场组装,是建筑业的革命。但与正常思维不同,环保的Katerra认为建筑材料一定要用木头,不能用钢材和水泥,拿着投资人的钱到处去修木头预制件制造厂,最终把自己给修倒闭了。


网友表示


高梁桥行走: 数字个性化+木头料,摆明了无法规模效率化。反正软银就喜欢刺激的,孙氏一直心大。十几年前曾经有个不知道哪冒出来的老哥pian们zi,当时传奇征途之流刚热起来,BP是一个通用的虚拟游戏道具交易平台,什么也没搭建,基本就是BP和一张嘴,就从孙氏那弄了500w刀,投资代表是孙正义的五弟,一个大白胖子


哈勃极深场: 为什么砍树会环保。。。


唠嗑忽悠: 孙正义凭运气发财 凭实力亏回去


西雅图黄都督: 木头做预制件有几个问题 - 精度要求高,体量小,供应链不全,正常的木材加工厂根本不愿意接这种活,因此必须自建厂,雇佣大量工人。组装时对工人要求比普通建筑更高,数字孪生技术跟不上也谈不上节省成本。项目大多超支,最后整个公司拖垮倒闭。



长期以来,建筑业是工业化的洼地,缺乏技术创新的活力。现在这种“缺口”正处于被初创公司和风险资本填补的早期阶段。



Katerra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5年成立于美国加州,希望通过装配式的方式提高房屋的建造速度,节省成本。


与此同时,新技术赋能传统行业所带来的想象空间也刺激到了资本的神经。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Katerra已经完成四轮融资,共筹集资金1115亿美金,在2018年软银领投的价值8.5亿美金D轮融资过后,公司估值超过30亿美金,成为科技建筑行业唯一独角兽。


头顶硅谷光环,巨额资本加持, 短短三年内就拿下13亿美金订单,一跃跻身美国建筑行业前25……


可以说,来自硅谷、极具实力的创始团队为Katerra缔造了颇具光环效应的创新基因。


1、迈克尔·马克斯(Michael Marks)为Katerra的主席,曾掌舵消费电子制造巨头伟创力(Flextronics),年收入规模从不足1亿美元增长至160亿美元;曾任特斯拉的临时CEO。

2、吉姆· 戴维森(Jim Davidson)为美国科技投资PE银湖(Sliver Lake)的创始合伙人之一,旗下管理资金达390亿美元,参与投资包括戴尔、Skype等著名企业。

3、弗里茨·沃尔夫(Fritz H. Wolff)是原房产投资公司沃尔夫公司的执行董事长。


三位创始人的丰富经历奠定了Katerra在行业中一枝独秀的基因,也让Katerra在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战略上,走出了不同寻常的道路。


2019年,Katerra公司的创始人兼CEO Michael Marks曾表示, 公司计划在2020年实现盈利,并且可能在2021年之后IPO。


然而从2019年下半年起,这只明星独角兽开始走下坡路,不断裁人。尽管此前一年其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了8.65亿美元资金。该公司还关闭了美国菲尼克斯的一家工厂,专注于在加州建设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工厂。


随即在2020年5月Michael Marks辞去公司CEO一职,而继任的CEO Paal Kibsgaard也已经于上个月离职。


现在来看,这个目标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


这一次,孙正义赔了110亿元


天眼查APP显示,成立至今6年里,Katerra累计完成7轮融资共筹得超过20亿美元,投资队伍中浮现了包括软银、德丰杰(DFJ Growth)、Khosla Ventures、富士康等身影。


而软银是出手最为阔绰的那一个。2018年初,Katerra获得来自软银旗下愿景基金投资的8.65亿美元D轮融资。完成融资后,Katerra估值被抬高至超30亿美元,成为科技建筑行业唯一独角兽。更多的细节流露出来: 当时,孙正义想获得Katerra15%的股份,虽然创始人马克斯不想放弃那么多股份,但最终还是让步了。


一年后,软银再次领投公司的7亿美元D+轮融资,估值随之上涨了10亿美元,客户订单规模也有所增加。从Katerra的增长路径似乎也能看到软银的影子收购规模较小的建筑公司,确立行业颠覆者的定位。马克斯曾说:“这是他们战略的一部分。我们将准备足够的资金,让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知道,我们是最好的公司,将赢得行业主导地位的公司。”


然而从2019年下半年起,这只明星独角兽开始走下坡路。过去一年,Katerra经历了数次裁员,甚至关闭了第一家工厂,并因此裁员近千人,同时公司成本超支以及项目交付大面积延迟。联合创始人之一沃尔夫的出走,更是为这家公司的发展前路蒙上了一层阴影。事实上,Katerra管理层一直动荡不断,此前已经更换了多名CEO和CFO。


为了帮助Katerra渡过危机,软银于去年12月底再向Katerra投资2亿美元。 彼时,Katerra CEO曾称:“软银的新投资将能够让公司避免申请破产保护,公司需要软银的最新投资来持续经营。”更早之前,创始人马克斯也曾公开表示:公司计划在2020年实现盈利,并且可能在2021年之后IPO。


但最终事与愿违,昔日独角兽轰然倒下,孙正义没能等来敲钟的那一天。


而这已经是孙正义今年的第二家倒闭公司2021年4月,他曾寄予厚望并大出手15亿美元支持的格林希尔资本(Greensill Capital)申请破产保护,100亿元白白打了水漂。


不久前,孙正义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罕见反思:“对我而言确实有很多遗憾,比如对WeWork、Greensill和Katerra的投资失误……在很多方面我们还缺乏系统性的投资方法,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装配式独角兽katerra背后的商业模式


我们不禁好奇, Katerra背后的商业模式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它能颠覆传统建筑行业吗?多资源加身、有着大好前途的Katerra为何在今天突然倒闭?


近年来,不少创新者将目光转向传统建筑领域,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他们或专注于某一特定环节,或致力于整体施工流程的效率优化。


Katerra是后一种的典型代表,采取 "装配式建筑+平台一体化" 的模式。


装配式建筑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安装完成的建筑。


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融合创造了一个"工业化建设"的过程,可以显著提高材料和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减少新建筑的交付时间和建设成本。这也是现代建筑行业进化的方向。



Katerra建立了一种以工厂为中心,以技术为平台的全新模式。


在装配式建筑的基础上,基于技术平台将设计、生产、施工、采购、物流等全部环节整合到一起,从专注于单个项目转变为打通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规模效益。


Katerra模式的亮点:


■第一,采取异地施工模式,将建筑"产品化"


Katerra拥有自己的装配式生产工厂,所有构件(包括墙板、窗户、橱柜五金等)都在工厂的生产线上完成,再通过自己的物流团队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


将建筑作为工业化产品进行生产,很多工作前置到工厂完成,不仅缩短了建造工期,而且大大减少了对于建筑熟练工人的依赖。


■第二,采用系统的方法来消除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不必要的时间和成本


Katerra在成立短短五年的时间内,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拥有超过20家公司,在全球建设有工厂和采购中心。


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提供建筑工程、室内设计、材料供应、施工管理和总承包以及装修等一站式服务,与一般建筑商相比,优势突出。


一方面, 整个建筑过程从头到尾由一个团队负责,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不同利益方之间的拉扯,减少沟通成本和项目推进的阻力。


另一方面, 通过精选优质产品、产地直采的全球供应链,消除了中间商的流通溢价,将节省的资金直接转移给客户。


■第三,依托技术平台,提高多项目之间的协调能力


目前,建筑行业仍然以单个项目为基础推进,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Katerra通过IoT物联网络、SAP HANA 智能数据平台和BIM工具,可以全程追踪员工、设备、物料的进度,实现全流程信息化,为不同项目之间的协作打下基础,在人员调配和物料集采等方面更具备规模优势。


与普通装配式建筑企业相比,Katerra的商业模型中最核心的一点是打通了不同项目之间的协调壁垒,使人力、物力、财力可以充分流转,提高整体效率,实现规模效益。


这也让投资人看到了技术改造传统建筑行业巨大的想象空间,使Katerra成为建筑行业最大的"吸金怪兽"。


但是,在公司通过申请的几十项专利中,大多数都只和电力系统和大规模木材的生产有关。


据知情人士透露,其第一家工厂主要目的是制造可通过RFID芯片系统追踪预制构件——包括墙板和地板,然后由高科技机器进行组装。


但生产的材料出现了问题。 在华盛顿州斯波坎(Spokane,Washington)的第一个名为Riverhouse的项目中,由木材制成的墙板运抵工地时扭曲变形,无法使用。 一位参与该项目的人士说,这是因为这些来自华盛顿潮湿气候的木材被运到凤凰城后,因为灼热的环境中发生了变形。


不难看出,与软银投资组合中的其他公司一样,Katerra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其技术支持型业务模式是否值得该公司进行大规模估值(40亿美元)。



客户与创始团队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


Katerra与它几个主要客户之间的关系非常暧昧,彼此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


合伙人Wolff最初几年为公司提供了几乎全部的客户,除此之外,根据调查显示,公司的三位合伙人还共同创立了一家独立的公司——Paxion Capital,曾经投资于其他Katerra客户。


比如说在去年8月份申请破产的糖果商店零售商Lolli&Pops,就是Paxion的投资项目之一,曾为Katerra提供了价值290万美元的翻新项目。


由于Katerra一直在寻求加强在美国的声誉,其在海外、沙特阿拉伯和印度签订了大量合约。比如,计划在沙特阿拉伯建造价值约400亿美元的数十万套房屋。


值得关注的是,沙特阿拉伯是软银最大的出资国。


成本控制不足、工期延迟的争议


在项目交付方面,Katerra更是饱受争议。


根据《Real Deal Miami》的报道,截至2019年底,Katerra承诺的26个项目中有12个项目没有如期完工。


圣迭戈蒙萨雷斯酒店效果图


这与公司激进的并购扩张路线有关,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很多项目在后期进入,很难整体把控进度。


另外,Katerra与客户的摩擦点还包括成本超支。前雇员向媒体爆料,公司在给项目定价的机制上存在缺陷,除了正常预算之外,还提供额外折扣,以证明它能够以比传统建筑公司更低的成本交付项目。


在位于华盛顿州科克兰德(Kirkland)的一个项目中,实际成本比预算超支了5000万美元,这并不是个例。


在一系列动荡过后,软银CEO孙正义公开向自己所投的公司发声,要求他们减少在营收和用户增长上的关注和投入,转而将关注点放到健康现金流的增长上。


但最终事与愿违,昔日独角兽轰然倒下......

Katerra号称数字化施工,生产预制件到现场组装,是建筑业的革命。

正如网友评论所说,

数字个性化+木头料,摆明了无法规模效率化。

不用钢材和水泥,超支在所难免,独“ ”难支~



Katerra确实是因为自身经营的诸多原因倒闭了,除了引发对背后大股东软银的又一波口诛笔伐之外,这也让内外界对这一行业的变革信心大打折扣。我们不禁思索,装配式建筑行业大小企业的商业模式 会不会因为这一巨头的倒下而受到质疑呢?抑或是会重拾巨头试水留下的宝贵经验风尘仆仆地前行呢?当然,也可能两种情况都会存在。


更为值得关注的可能是,继Katerra这一巨型独角兽倒闭之后,谁将会是下一个建筑行业的巨头?


1. Katerra凭什么脱颖而出,拿到风投?


类似的公司很多,为什么是Katerra?


Katerra之所以能拿到风投是因为有想象空间,故事更好。


那么,Katerra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美好的故事呢?(尽管Katerra风光不在,窃以为这一点对于初创科技企业都是值得学习的成功经验)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Katerra采取的是“装配式建筑+平台一体化”模式。


装配式建筑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安装完成的建筑。



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融合创造了一个“工业化建设”的过程,可以显著提高材料和劳动力的使用效率,减少新建筑的交付时间和建设成本。这也是现代建筑行业进化的方向。


Katerra建立了一种以工厂为中心,以技术为平台的全新模式。


在装配式建筑的基础上,基于技术平台将设计、生产、施工、采购、物流等全部环节整合到一起,从专注于单个项目转变为打通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规模效益。


Katerra模式的亮点:


第一,采取异地施工模式,将建筑“产品化”


Katerra拥有自己的装配式生产工厂,所有构件(包括墙板、窗户、橱柜五金等)都在工厂的生产线上完成,再通过自己的物流团队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


将建筑作为工业化产品进行生产,很多工作前置到工厂完成,不仅缩短了建造工期,而且大大减少了对于建筑熟练工人的依赖。


第二,采用系统的方法来消除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不必要的时间和成本


Katerra在成立短短五年的时间内,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拥有超过20家公司,在全球建设有工厂和采购中心。


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提供建筑工程、室内设计、材料供应、施工管理和总承包以及装修等一站式服务,与一般建筑商相比,优势突出。


一方面,整个建筑过程从头到尾由一个团队负责,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不同利益方之间的拉扯,减少沟通成本和项目推进的阻力。


另一方面, 通过精选优质产品、产地直采的全球供应链,消除了中间商的流通溢价,将节省的资金直接转移给客户。


第三,依托技术平台,提高多项目之间的协调能力


目前,建筑行业仍然以单个项目为基础推进,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Katerra通过IoT物联网络、SAP HANA 智能数据平台和BIM工具,可以全程追踪员工、设备、物料的进度,实现全流程信息化,为不同项目之间的协作打下基础,在人员调配和物料集采等方面更具备规模优势。


与普通装配式建筑企业相比,Katerra的商业模型中最核心的一点是打通了不同项目之间的协调壁垒,使人力、物力、财力可以充分流转,提高整体效率,实现规模效益。


这也让投资人看到了技术改造传统建筑行业巨大的想象空间,使Katerra成为建筑行业最大的“吸金怪兽”。


2. 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参与者


目前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尚没有可以称为赢家的商业模式或企业。但是当前的参与者可以被分为两大类:端到端供应商和生态系统协调者。


第一个群体,端到端供应商是指重资产垂直整合的综合性企业,它们可参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这类企业拥有自己的设计和工程部门;在自己的工厂里制造和预装多数构件;积极管理最终的现场装配。它们认为拥有无缝整合的制造系统对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至关重要,并且也愿意投入资本来确保这一点。这种模式在目前最为常见。主要的成功案例包括英国的Laing O’Rourke和日本的Daiwa House和Sekisui House。


第二个群体,生态系统协调者主要采用轻资产运营。


企业在开发出装配式体系之后,负责协调由专业化的合作伙伴构成的生态系统,解决具体的问题。例如,它们可能只负责整体设计和客户关系管理,然后依靠合作伙伴根据具体的规格制作各种构件。它们更偏重灵活生产而非复杂的设备。两个领先的生态系统协调者Bryden Wood和Skanska创建了“会飞的工厂”概念:在建筑工地附近寻找空置的建筑,比如谷仓,然后把它改造成临时的低技术含量工厂,用来装配第三方合伙人提供的构件。生态系统协调者的商业模式相对较新,很多新的参与者可能会其轻资产的特点吸引。


两种商业模式在理论上是不同的,但企业不会把自己限定在一种模式之内。端到端供应商,比如Sekisui House,随时可以恢复独立构件供应商的身份。同理,生态系统协调者Bryden Woods出于测试和学习的目的,也会率先运营起自己的工厂。此外,两种类型的企业都依赖专业化的第三方来获得关键技术。多数装配式建筑对于想要占据价值链的哪些环节以及准备投资的领域都有非常清晰的战略。


目前判断哪一种模式或者哪一个企业将占据上风还为时过早,它们可能继续以大体上势均力敌的状态共存。后加入的企业应该考虑哪种模式最符合它们的优势和风险承受能力。端到端供应商会提供专利产品或差异化服务,但会面临业务下滑时工厂使用率不足的问题。生态系统协调者则有另一种担忧:鉴于知识产权必然会与多个第三方共享,如何保留所有权也是一大难题。


3. 未来的机会


从我们对上述初创企业以及行业报告研究中,我们确定了国内外,尤其是中国市场,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四个未来机会。


第一,政府对装配式建筑越来越感兴趣


据相关报道,出于对更多可负担住房(尤其是无家可归者)的需求,美国的几个著名城市——即旧金山、温哥华和纽约市,以及伦敦和英国其他地区,政府已经获得或预留了资金,通过与装配式建筑企业合作,开始生产模块化住房。


而在中国,2017年11月9日,住建部正式认定北京、杭州等30个城市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万科、碧桂园等195个企业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之后,《关于组织申报第二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的通知》《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先后印发,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因其安装方便、快捷,装配式建筑在2020年初武汉抗疫期间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再度“出圈”。


2020年,全国各地(北京、海南等)纷纷推出装配式建筑政策办法,通过现金等形式花式鼓励企业新增装配式建筑及技术。


无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促使城市寻求这种具体的商业和技术战略的迫切需求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行业参与者还能够从政府政策受益。


第二,似乎很少有公司参与运营和维护阶段的工作


2019年《A Preliminary Overview of Emerging Trends for Industrialized Constr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研究指出,在其所分析的公司中,只有不到10%的公司参与了他们自己项目的维护和运营阶段。一些生产模块单元的公司提供的保修,一般分为:工艺缺陷(通常有1年的保障)、系统缺陷(通常有2年的保障)和结构缺陷(通常有10年的保障)。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们将他们的模块单元视为一种 "产品",而非 "服务 ",并远远没有真正扩展到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结构使用阶段的保修,意味着这仅是一个纯粹的传统商业思维,而不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具有长期价值的服务思维。


换个角度,这就表明,工业化建筑公司仍有巨大的机会来扩展其商业模式,以获取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所带来的价值。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可以极大地改变我们对基础设施交付的设想,更不用说如何在建筑的“漫长寿命”中处理设施管理了。


第三,很少有公司采用工厂自动化


在《地产与科技》分析的装配式建筑公司中,很少有公司在其工厂中采用任何形式的自动化。诚然,这可能是因为许多公司认为这种技术流程的细节无趣,与网站上的公开信息无关,或者专门对他们的一些技术策略保密。这甚至也有可能是因为人们担心自动化技术对失业的影响而犹豫不决。


一般而言,利用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公司都会热衷于展示这些信息,以让产品更加独特和令人兴奋——特别是对于寻求投资的初创公司来说,这更是重要的一环。不过,自动化仍然是一种“模糊的”冒险,特别是由于美国每个城市的建筑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差异性,试图将这些过程标准化,然后将其自动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据悉,英国的Bryden Wood和WikiHouse等公司以及美国的Project Frog与AutoDesk合作,都提供了自动化方面的示范。随着自动化工具和技术的独立扩展,这一趋势值得继续观察。


第四,扩大整合的机会


不同于“美国社会高度成熟的分工、合作体系,由此可以比较顺畅地形成设计、施工、建材生产等一条龙的产业链”,国内大都是脱节的、人工的、离散的、低效落后的,不过,抛开这些难以逾越的障碍,装配式建筑公司在业务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整合的机会还有很多,包括:


●运输和配送。Guerdon Modular Buildings拥有自己的卡车车队,专门用于将其模块化单元运输到美国各地的项目。这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项目,大大降低了将单元按时无损地从工厂运到现场的风险。


●原材料收购。中国(钢铁)以及瑞士和瑞典(木材)的几家公司已将原材料收购纳入其商业模式,代表着对其自身供应链的高度控制。


●物联网。许多产品(尤其是豪华独栋别墅领域的产品)提供内置的 "智能家居 "设备,如亚马逊的Alexa,谷歌的Google Home,Nest,或数字安全网络技术。这就要求企业与信息和通信技术公司建立独特的伙伴关系,以体现对客户的高度关注(这是一个普遍的积极趋势)。另外,还有提供对建筑性能指标(如能源效率)进行数据收集的系统化产品。


据推测,随着成立和运营的工业化建筑公司的数量、范围和创造力的提升,商业模式的创新也会随之而来。我们也期待该领域涌现更多创新。


一位Katerra离职员工的回答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作为去年离职的前员工发表一些看法。美国的建筑体系原本就是以轻木框架为主,标准木型材本身就是极为成熟的产业链了。Katerra只是把预制工作搬到工厂,和我们把混凝土构件在工厂预制好是同样的思路。

至于砍树为什么环保,树木的综合碳排放其实比钢结构和砼结构低很多,理论值是0,从碳中和的角度讲确实比钢砼有本质上的优势。

Katerra作为一个企业本身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前期烧钱严重,疯狂建厂收购,前期并没有办法像宣传的一样降低成本,导致后期资金链断裂,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导致最终的崩盘。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建筑预制化产业原本就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文中的一些观点个人认为比较浅显片面,还是希望各位能从Katerra的消亡中借鉴到一些有价值的部分。



来源: 预制建筑网,作者: 屠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免费打赏
cadway
2021年06月07日 09:19:24
2楼

这种典型的属于投机倒把失败案例!没有长远规划,企图一蹴而就,隔行如隔山,不懂得尊重工程行业本身的自然规律,自然不会发展顺利,投资失败也是一种正常情况。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