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低矮空间排烟高度要求 同一防火分区上下两层排烟量是否叠加 第4.6.11条 Z 的取值 第4.6.15条自然排烟窗(口)面积校核计算 净高大于12m的空间不宜采用自然排烟 烟层平均温度能否超过280℃ #低矮空间排烟口高度要求# 4.3.3-1条文说明:(自然排烟窗)允许可以安装在室内净高1/2以上。4.4.12-2条文说明:走道内排烟口应设置在其净空高度的1/2以上。一般认为,不超3m的空间都可以参照这两条执行,烟气出口可不在储烟仓内,进而不对最大排烟量做要求。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
低矮空间排烟高度要求
同一防火分区上下两层排烟量是否叠加
第4.6.11条 Z 的取值
第4.6.15条自然排烟窗(口)面积校核计算
净高大于12m的空间不宜采用自然排烟
烟层平均温度能否超过280℃
#低矮空间排烟口高度要求#
4.3.3-1条文说明:(自然排烟窗)允许可以安装在室内净高1/2以上。4.4.12-2条文说明:走道内排烟口应设置在其净空高度的1/2以上。一般认为,不超3m的空间都可以参照这两条执行,烟气出口可不在储烟仓内,进而不对最大排烟量做要求。
#同一防火分区上下两层排烟量是否叠加#
争议点为第4.6.4条中的“相邻”是否包含“竖直方向相邻”。第4.6.4条是“同一防火分区中”任意两个相邻,第4.5.4条是“同一空间内”相邻,对比来看,两条措辞有区别,具体所指估计也是不一样的,孝夕夕倾向于排烟量叠加(上下层是同一防火分区时)。但这只是猜测,没有十足的说服力,看个人理解,谁知道专家真正想说什么。这个不是在争论对错,而是想想保护自己。
#第4.6.11条 Z 的取值#
式4.6.14可以看出单个排烟口的最大允许排烟量 Vmax 与其他参数的相关性:
Vmax∝T∝ΔT∝1/Mρ∝1/Z
所以,只要 Z 取的足够小,Vmax 就可以足够大,如果把燃料面高度定到储烟仓内,那么连烟都不用排了。。。。孝夕夕建议设计时取值要实事求是,考虑燃料面与地面的关系,不要孤立、静止、片面地取 Z 值。
#4.6.15自然排烟窗(口)面积校核计算#
我们看到,式4.6.15计算Av需采用试算法。试算法通常很烦人,因为不知道该从多少试起。。。。因而孝夕夕将公式变形,用Av表示A0:
显然,根号内应是正数,即 Av 需大于某值时才能解出 A0,因此可以确定 Av 的最小值。
孝夕夕以净高 7m 的有喷淋办公场所为例,取 db=1m、侧窗,算得 Av≥11.81m2。其物理意义是,该场所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至少为11.81m2 才能够实现排烟(且与防烟分区面积无关)。你也不可能设计排烟窗恰好为该面积,因为此时进气口面积 A0 趋近于无穷大,排烟窗面积需在大于该面积的基础上试算,比如 Av=28m2、A0=12.19m2。
#净高大于12m的空间不宜采用自然排烟#
JGJ 57-2016 第8.4.1条的条文说明:我国消防部门做过实测,火灾时如无机械抽力,烟气上升到12m高度之后,又会因冷却而下沉,故这次修订将自然排烟的高度规定为12m。
GB50116-5.2.1提到大于12m的房间不适合选用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孝夕夕猜测也是出于相同的原因而做出的规定。
那么为何 GB51251 没有对此做出限制呢?因为4.6.8对温差做出了限制:以教室为例(燃料面为地面、设置有效自喷),当空间净高超过12.3m时温差便不满足15℃的要求,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同时,不要忘了这是按照达到稳态时的热释放速率Q计算而得,火灾初期热释放速率小,烟气冷却下沉的情况会更为明显,而此时正是人员疏散的关键期。
#烟层平均温度能否超过280℃#
当然可以,国标对此没做要求。有人认为计算值超过280℃会导致刚排烟时排烟防火阀就会动作关闭,导致机械排烟无法实现。其实,从附录A中也可以看出烟层平均温度很容易超过280℃,而这个温度实际是指烟羽流的平均温度而非整个烟层内的平均温度,不影响机械排烟系统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