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工业配电的一些问题
本人作民用。对工业不太了解。最近接触了一个 工厂:: 两层,一半是2层的办公区,一半是操作大厅和工艺间,成品库房(钢结构)积累了一些问题。请高手指点:1:对于这种办公,工业混在一起的配电,在供电上一般是分开的吧?那计费呢?不一样吗??2:成品库房内的吊灯(选用的是低压钠灯)。因为库房大,集中在值班室内的配电箱给电源,并且是断路器直接开 关?这样没有什么不妥当吧!3:有一台1吨的起重机,翻了一下资料,看配电系统上有个铁壳开关::是不是操作开关??怎么个安装法??哪个高手有时间 给讲讲 这个铁壳开关:不胜感激。4:钢结构的屋面是金属屋面,上面还有2台风机::那我的配电管子引出屋面后岂不是变成明装了??5:就是这个成品库房::需要给作疏散指示吗??(办公区都作了) 我感觉是不用的先这些吧:有问题继续上来问。谢谢
新加坡的住宅工业化尝试
新加坡的住宅工业化道路,始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为解决房荒问题,政府推行建屋计划,开始尝试建筑工业化,要求用工业化的施工方法进行住宅建造。 不过,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新加坡的住宅工业化经历了几次失败。1963年,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把一份要求采用法国大板预制体系建造10幢以标准三房为单位、每幢10层的建造合同给了当地一家承包商。该体系是法国于上世纪60年代建立的大板住宅建筑体系,被许多国家采纳和学习。但由于经验不足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原因,这次尝试并不成功。 1973年,为加快住宅建设速度,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数量,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又通过一份要求采用丹麦的大板预制体系、在6年内建造8820套4房的公寓住宅,这一合同价值8200万美元。由于处于建筑工业化发展初期,该项目的建造费用比传统建造方法高16.7%,再加上1974年的石油价格上升引起建材价格上升,最终导致承包商财务危机加重,只能终止合同。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建屋发展局进行了第三次尝试,在公共住宅项目即组屋建设中推行大规模的工业化。为得到适合新加坡本土
建筑工业化的实践与忧思
1 建筑工业化产生的背景 在我国,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业规模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峰值,它一方面极大地加快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但另一方面,其弊端也已显露无遗,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粗放型的现场人工作业,对城市、对生态、对产业结构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面对这种情况,以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推动绿色装配式建筑必将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建筑业全面向工业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2 建筑工业化的概念与特点 所谓建筑工业化,就是采用工业化的预制装配化技术,选用合理的可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将主要构件和部品在工厂按工业化、精确化、标准化的模式预制生成,再运输到现场进行就位与装配的建造过程。也就是将构配件的生产过程,由传统的现场浇捣砌筑,大量地前移至工厂车间里完成。 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工业化建筑具有质量、成本、进度可控等优势,真正体现了“四节一环保”的概念。它既节约资源和材料,减少现场的湿作业,减少建筑垃圾,降低扬尘与噪音污染,又解决了传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