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场革命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叶青院长既是国有科研企业的掌舵人,又是一位在建筑设计特别是绿色建筑设计领域中有很深造诣的专家、建筑师。我们近期有幸采访了她,得以就近聆听她对当前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些看法。 叶青院长 记者:有人一直存在误区,觉得绿色建筑就是高成本的建筑,是很多高新技术的堆砌,请您结合您的经验谈一下看法? 叶青:绿色建筑的成本不是指一次性建造成本,而是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其中包括运营成本和未来维修、改造、拆除的成本,以及环境和资源的成本。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在建筑50年的使用周期里,一次性的建安成本占25%,75%的花费消耗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建造成本按一次性交易成本计算,这成为发展绿色建筑的阻障。 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这层阻障。首先,政府应采用激励政策平衡环境成本和运营成本的利益关系,因为按一次性建造成本计算,对于开发低运营成本建筑的开发商来说并不公平。其次,从技术层面寻求破解这层屏障的方法。绿色建筑绝不等于贵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初衷在于降低资源的使
中国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范式”
长期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在“目标的视阈”上确是以西方的现代模式作为新文明标准。“中国论者依凭各自的认识向西方寻求经验和知识的支援,用以反思和批判中国的传统,界定和评价中国的现状,建构和规划中国发展的现代化目标及其实现的道路。”现代性主要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现代化总体历程即表现为西方现代性的移植与转化。 邓正来认为整个西方现代化理论架构是以下述两个假设为基础的:“传统与现代”两分观及“传统必然向现代”的进化观。西方的各种现代化理论被用以解释非西方的发展问题并为非西方学者接受,成为一种较为普适的关于各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思想框架”,亦即“现代化框架”。 中国改革开放后
2006中国城市十八件大事
2006中国城市十八件大事(2006年12月31日) 一、2006年2月,胡锦涛温家宝对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作出重要批示。 二、2006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颁布实施五周年纪念暨园林绿化先进表彰会4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曾培炎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工作。 三、2006年4月,建设部决定编订《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6日,建设部正式发文,决定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列入2006年度软科学研究课题。此项课题预定的主要成果是《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四、2006年5月,温家宝主持国务院会议研究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措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 五、2006年6月,首届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年会在北京召开,曾培炎要求借鉴国内外经验,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六、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我国所有省会首府城市全部通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