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设计与施工的质量控制
1、设计阶段监理对后浇带质量控制要点 在设计阶段监理应提前参与后浇带的质量控制工作,应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设计规定和施工经验与设计进行探讨沟通,争取达到既优化设计又方便施工的目的。 (1)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 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可沿基础长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二是 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 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混凝土施工缝的质量控制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现浇混凝土施工 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施工缝的设置和处理问题。施工缝的质量、位置 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质量与安全,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缝的质量。 现 行 施 工 规 范 虽 然 规 定 了 混 凝 土 梁 、柱 、板 的 施 工 缝 留 置 位 置 和 处 理 方 法 , 但是不够具体,无法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笔者根据平时的施工经验,现 对施工规范中有关施工缝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谈几点看法: 一、严格控制施工缝的留置位置正确 由 于 混 凝 土 抗 拉 强 度 低 ,仅 为 抗 压 强 度 的 7%-14%( 平 均 约 为 10%)最 合 理,施工缝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1、 施 工 规 范 中 规 定 的 “ 柱 应 留 水 平 缝 、 梁 板 墙 应 留 垂 直 缝 ” 比 较 片 面 , 没有对混凝土构件作出统一规定,例如,混凝土楼梯如果说留水平缝或垂 直缝都是不合适的。应规定为:使施工缝接缝面与结构的纵向轴线垂直。 2、 对 于 大 体 积 混 凝 土 , 由 于 浇 注 数 量 大 , 整 体
浅谈高强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C60级以上的高强混凝土工程建筑中已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而目前应用广泛的预应力薄管桩,其砼强度已达到C80。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做好C60级以上高强度混凝土的质量管理与检测,作一粗浅论述。 一、高强混凝土质量控制 高强混凝土质量管理的核心在于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凝结时间,其早期强度与28天强度主要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原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1、指定专人定期检查、测定各种原材料和生产状态,特别是对原材料的进料、储存、计量应全方位监控。 2、配制C60级高强混凝土,不需要用特殊的材料,但必须对本地区所能得到的所有原材料进行优选。除有较好的性能指标外,还必须质量稳定,即在一定时期内(至少在施工期内)主要性能没有太大的波动。 3、强度等级在C80或C80以上的钢筋符号混凝土,在水泥水化时不可避免地会在内部形成细微的毛细孔。为确保混凝土强度,必须采取措施将毛细孔填满,以增加混凝土的密实性。因而,需要在砼配比中,加入微米级径增密处理的超细活性颗粒。使其在水泥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