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田水利的改造与建设
前言:在不断发展新农村的形势下,农田水利的管理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水利设备老化、水质环境污染、执法过程遇到障碍等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田水利的投入资金严重匮乏、工作环节没有重视可持续发展、制度的建立不健全、保护水利设施意识淡薄等。所以,要加大水利资金的投入、建立健全法制、不断改善水质环境、加强执法力度,成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给人们带来的利益、推动新农村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水利要先行建设。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十分重要,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大有用处。 一、农田水利改造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改造建设中管理运行问题 近年来,农田水利的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视建设而忽视管理的现象,极度缺乏管理,进而导致很多的农田水利设施存在带病运行的现象,尤其是用户较多,而且生产能力很差的水利工程无法从根本上落实,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浪费。管理及运行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农民对于农田水利的建设的积极性较低,农民没有管理运行的意识,并且基层的干部在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缺少经验,与此同时农民进行民主管理的意识欠缺,进而使得管理的效率极
农田水利灌溉面临的问题
1、渠系配套不完善、防渗衬砌率低 由于我国的幅员面积非常大,因此,很多的地方在开展农业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在一些丘陵地区或者是山区,这样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也要在丘陵地区或者是山区进行修建。同时,很多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是相对于比较落后的,因此,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投入的资金也是比较少的,这样就使得很多的施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不但要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施工环境,同时在资金方面也相对比较少,在整个工程结束以后并没有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非常常见。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很多的渠道在内衬建设方面非常简单,很多是没有内衬建筑的,很多是用土体来作为内衬,这样在长期使用以后经常会出现渠道塌陷的情况,同时,也会导致渠道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导致整个项目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2、灌溉力式落后 在很多的农业生产地区,在进行灌溉的时候还是在使用人工的方式来进行操作,这样对水源的分配和节水效果都不明显。在灌溉技术方面没有得到提高,也会导致水资源浪费。在很对的地区还在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这样在上游会有很多的水资源
农田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
1、大中型灌区田间配套工程较差 一是灌区斗、农、毛渠基本上是土渠运行,小流量过水,渗漏问题严重,加之多年来养成大水漫灌的习惯,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严重制约了灌区和受益村的经济发展。 二是灌区现有的工程设施和设备普遍存在老化、失修和不配套问题,部分设施甚至已到报废年限,严重影响着灌区效益的正常发挥。 三是根据稷山县实际,水源紧缺仍然是制约该县农村水利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2、小型机电灌站老化严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稷山县电灌站大力发展的时期,由于当时受施工条件所限,呈现出“重数量,轻质量,配套差,效益低”。一方面,大部分小型泵站运行期过长,出现了机泵老化,防渗渠道破烂等现象,甚至有些渠道被堵塞弃用;另一方面,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多数村庄重视土地承包经营,忽略了对小电灌站的管理,造成设备丢失、房屋损坏,加之近年来连续干旱,汾河来水量锐减,常出现用水高峰期水源不能满足农田灌溉需求的现象。 3、井灌区管理滞后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是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它能够通过有效的水利设施,提升农业的抗灾能力,能够有效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更能够在保证水源充裕的情况下,实现粮食产量综合性提升。当农村的农业产量增加之后,就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所以,在水利设施建设有效调节农田水流的前提下,就能够实现一系列的经济效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自然灾害,因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关乎于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从我国的具体国情来看,我国面临着人口较多、耕地较少的情况,又由于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不平衡,所以,就有着国家粮食短缺的挑战。农业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水是稳定农业发展的根本,正源于水资源对农业的重要影响,就需要能够有效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利用现代化的灌水方法,实现水利工程的技术性改造,从而将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实现农作物水资源的良好供给,进而实效农作物的产量保证,实现国家粮食生
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
1、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2、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投入减少、机制不活 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地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特别是逐步取消“两工”,严禁强行以资代劳,这就使得农村水利的投入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对农村水利投入的劳动力和资金明显减少的现象。 3、设施严重老化、配套水平较低 我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不强,与打造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4、重建设、轻管理,日常维护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