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我对目前中国建筑的风气不是很欣赏。我担心,中国正在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这种印象最初来自国家大剧院。我并不认为那是一个好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前些日子我看了一个关于北京城的航拍照片,中轴线的感觉非常强烈,但那个国家大剧院已经拱出地面了,中轴线左侧那个蛋形的平面轮廓极端醒目,和北京的尺度、肌理、形态格格不入。联想到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保护一种文化的惟一办法就是要把它置于危险境地”的说法,很让人不舒服。而且,我知道为了实现这个建筑,在建筑功能上作了很大的妥协。安德鲁是一个不错的建筑师,但他毕竟是以做交通建筑出名的,并不是说他不能做剧院,但用此项目让他做了试验,却不能说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毕竟,目前并不很富裕的中国人要为这个剧院付几十个亿。现在,一些先锋的建筑师也进入了中国。也许有的建筑师得过大奖,号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但是,正如诺贝尔的有些奖项也有意识形态问题一样,本质上,西方的意识形态是单边化的,它的建筑也是要输出自己的文化,是带有强迫性的。库哈斯的CCTV大楼,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与尊重人
中国成了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
最近一期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北京荣占三席--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央视总部大楼以及北京当代万国城。其中,“鸟巢”由瑞士建筑师赫乐佐格和德梅隆设计,央视总部大楼则由茶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北京当代万国城的设计师是美国建筑师史蒂文.霍尔。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很多新建筑都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中国正在成为国外建筑师的“乐园”。我们是拥有五千看文明史的国度,我们自己曾经推出的世界建筑奇迹还少吗?国内建筑师们难道就没能力拿作品吗?据了解,我们的建筑师在国内没有与洋建筑师平等的实验舞台,以及没有同等的待遇。这些年来国内各地都在“攀高斗富”、“崇洋贪新”,已经把“洋大师”推崇得像个“超级明星”。以至形成这样的一个模式:地主上舍得花钱,而“洋大师”设计起来,便是“人有多大胆,设计便有多奇,耗费便有多高”,根本不考虑建设成本,而且还有些作品只是“洋大师”的一个设计概念,其余都是由咱们的建筑师来操刀完成。哎,再这样下去啊,我们的城市不再有亲切场所,也会失去民族的文化,值得深思啊......
〔转贴〕从中国建筑看外国建筑
从中国建筑看外国建筑作者:张怡摘要:从雅典卫城,古希腊柱式,古罗马光辉的拱券技术,柱式的演进及定型,再到哥特式尖券,骨架券,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法国的古典主义。古代欧洲的建筑一直顺着自己的社会,地域,宗教,文化这条脉络不断茁壮的成长、演变、进化着。 关键词:中国建筑 外国建筑 从雅典卫城,古希腊柱式,古罗马光辉的拱券技术,柱式的演进及定型,再到哥特式尖券,骨架券,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法国的古典主义。古代欧洲的建筑一直顺着自己的社会,地域,宗教,文化这条脉络不断茁壮的成长、演变、进化着。每一栋留下来的都是百年一成的杰作。让我们如此的推崇和喜爱,这种对伟大艺术的欣赏是无国界之分的。因此,当一些国人一过分的狂热追逐着欧洲古典主义,或欧陆风格时,我们或多或少的可以理解一些,然而,这究竟给我们带来的是中国建筑的再一次辉煌,还是没落? 我们都知道有生命力的建筑都是独特建筑风格与本地文化传统交融的产物。欧洲的古建也不例外,没有古埃及人早期对太阳神的崇拜,对人的生死的独特的理解,就没有金字塔及太阳神庙的建造,也就不会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