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发展的伦理回归
丰富建筑的伦理内涵,从理性的角度看待人居环境,以善意的心态处理建筑文化,提供有真正价值的建筑作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传统伦理关系建立的基础诸如持续性的、庞大的家族结构,缓慢的农业经济、自然经济,儒释道的价值基础,已经变成了小型化、分散化的家庭结构以及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机制等。传统的一元化价值观变成了现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当代伦理的内涵发生了质变。从过去的尊卑、长幼、君臣等社会伦理,变成了以个体、本位为中心,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自我意识;从尚中、谦和的价值认同,变成了争先、竞争、索取的商业社会价值状态。相应的,在人居环境建设上,从以往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营造策略,转变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策略,尽管有时候也把生态、绿色、宜居放在嘴边,但实际上,许多城市多是按照经济利益逻辑来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精神,包括政治伦理(形制、色彩、工官制度的建筑等级)、社会伦理(礼教、宗法、礼俗与建筑空间、形制的对应)、人生伦理(建筑的生命观)以及生态伦理(天人合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等等。这些建筑、建造法则的伦理精神逐渐失落,如
北京: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我对目前中国建筑的风气不是很欣赏。我担心,中国正在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这种印象最初来自国家大剧院。我并不认为那是一个好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前些日子我看了一个关于北京城的航拍照片,中轴线的感觉非常强烈,但那个国家大剧院已经拱出地面了,中轴线左侧那个蛋形的平面轮廓极端醒目,和北京的尺度、肌理、形态格格不入。联想到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保护一种文化的惟一办法就是要把它置于危险境地”的说法,很让人不舒服。而且,我知道为了实现这个建筑,在建筑功能上作了很大的妥协。安德鲁是一个不错的建筑师,但他毕竟是以做交通建筑出名的,并不是说他不能做剧院,但用此项目让他做了试验,却不能说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毕竟,目前并不很富裕的中国人要为这个剧院付几十个亿。现在,一些先锋的建筑师也进入了中国。也许有的建筑师得过大奖,号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但是,正如诺贝尔的有些奖项也有意识形态问题一样,本质上,西方的意识形态是单边化的,它的建筑也是要输出自己的文化,是带有强迫性的。库哈斯的CCTV大楼,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与尊重人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形式及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大力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建筑工业化已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一)预制装配式建筑 由工厂加工生产的各类预制构件,运至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一种工业化建筑形式,称为预制装配式建筑。预制装配式建筑有框架、板材、盒子等形式。在建筑主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