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防震建筑结构论文
1我国超高层建筑发展现状1.1建筑高度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建成高度超过250m的超高层建筑94幢,其高度分布比例如图1所示。高度250~300m的超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约占建筑总数的59%;高度500m以上超高层建筑仅1幢;港澳地区超高层建筑共计18幢,约占总数的20%。这一阶段国内典型超高层建筑,有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度492m)和深圳京基金融中心(高度442m)。2013—2018年,我国计划建成高度25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共计164幢,如图2所示。与图1相比,高度300~400m的超高层建筑数量显著增多,约占总数的43%。港澳地区超高层建筑共2幢,约占总数的1.2%。除超高层建筑数量增多外,超高层建筑的高度近年来不断增加。高度5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增多,部分建筑高度已突破600m。如上海中心大厦,总高度632m。建成之后将与高度420m的金茂大厦、492m的环球金融中心共同构成浦东陆家嘴金融城的新三角。建造中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塔楼桅杆顶高度为648m。1.2分布地区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建成高度250
不妨向传统建筑学习“防震抗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在亲赴灾区实地考察灾区古建筑与文物损毁情况后表示,地震灾区的"世遗"(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宝"(国家级文化保护建筑)的现状是"整体尚存,露椽落瓦;局部垮塌,存真毁假",历史文物中老祖宗留下的建筑遗产大都没倒,倒掉的多是近一二十年来质量不高的仿古建筑。 正如常青教授考察所发现,在我国名胜古迹中有许多建筑,如寺庙、佛塔、亭台等历经多次强烈地震而巍然挺立、完好无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抗震奇迹。如广西合浦县的四排楼,因经历多次地震及强台风却安然无恙,故被称为"抗震阁";位于河北蓟县的抗震寺--独乐寺,被建筑学权威梁思成先生誉为"集古代建筑之大成",能抗8级以上地震;山西省应县也有"抗震塔"。 这些古代建筑何以能抗震?一些建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一是这些古建筑均为木建筑,木材是柔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恢复原状的能力;二是在结构上、梁柱之间、斗拱之间,或榫卯连接,或木齿相咬,均无一铁一钉,不仅结实巧妙,而且能耐蚀抗震;三是在建筑上,有的是以多根圆柱承重,当地震力作用于建筑时,圆柱之间会产生缓冲力,从
防震规划将评估老建筑一些避难场所也将设立
晨报记者陈抒怡报道在昨晚“防疫、防震———灾后需注意的科学问题”的讲座上,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教授罗奇峰透露,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受上海市地震局委托,已完成《上海市防震抗灾规划》的预研究,规划将对老建筑进行评估,并选择和设立一些避难场所。据他介绍,小区内空旷的花园、绿地等都可以作为应急避难场所。 据了解,两年前,徐汇区民防办就在全市推出首批共13个紧急状态居民集结点,专为在发生水灾、住房开裂、地震等紧急情况下供市民避险。但是,昨日记者了解到,目前本市类似的应急避难场所仍然只有十多个。“上海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增加,一旦发生大的灾害,目前的这些场所是不够的。” 据罗奇峰介绍,此次四川地震没有被准确预报的主要原因是该地震属于主震余震型,主震之前并没有前震,缺乏地震的征兆。按照国家建筑抗震规范,学校属于乙类建筑,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请大家都来讨论建筑物的防震与抗震
实际上,现在的房屋如果能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并保证质量的话,7级地震应当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坏。在日本,许多高层公寓多半与高层写字楼作了同等水平的抗震设计。另外,在建筑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胶系统的积层橡胶。在裂度为6的地震发生时,就可将建筑物的受力减少至二分之一。一种超高层楼房用抗震装置,使用的是类似橡胶的黏弹性体,该装置可将强风造成摇动减轻40%,同时可提高抗震能力。近日,日本开发了一种名为“局部浮力”的抗震系统,即在传统抗震构造基础上借助于水的浮力支撑整个建筑物。据日本媒体报道,普通抗震结构把建筑物的上层结构与地基分离开,以中间加入橡胶夹层和阻尼器的方式支撑建筑物。据日本媒体报道,普通抗震结构把建筑物的上层结构与地基分离开,以中间加入橡胶夹层和阻尼器的方式支撑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