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斜板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最近看了一下2005年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其中给出的一些建议参数如下:本条系根据国内污水厂斜板(管)沉淀池采用的设计参数和运行情况,作了相应规定。1 斜板净距(或斜管孔径)为45~100mm,一般为80mm,本条规定为80~100mm;2 斜板(管)斜长一般为1.0~1.2m;3 斜板(管)倾角一般为60°;4 斜板(管)区上部水深为0.5~0.7m,本条规定为0.7~1.0m;5 底部缓冲层高度0.5~1.2m,本条规定一般为1.0m。表面水力负荷:1.2~3m3/m2•h;固体负荷小于150kg/m2•h。6.5.16 规定斜板(管)沉淀池设冲洗设施的要求。根据国内生产实践经验,斜板上和斜管内有积泥现象,为保证斜板(管)沉淀池的正常稳定运行,本条规定应设冲洗设施。各位觉得这些参数在设计时是否可行?平时大家在设计时所选范围在多少?另外想问下反冲洗强度如何确定,反冲洗进水管如何布
请问关于沉淀池混凝问题
请问关于沉淀池混凝,我厂是平流沉淀池,加药是聚合氯化铝.原水浊度一般都在10度左右,请问加药点是在一泵管道上还是在沉淀池进水口.在哪处絮凝效果和沉淀效果可能好一些!!我厂是平流沉淀池,有折板反应区,加药也只加PAC,PAC加到反应区进口,出厂水一般在0.5度左右.问题是在沉淀池出水处矾花明显,沉淀池进口浊度和出口相差不大,总觉得混凝反应时间太短,而且双阀滤池负担重,反冲洗水很脏.我厂沉淀池是后来建设的,以前双阀滤池负担没这么重.以下是我摘写连续检测沉淀池进出口的浊度:2009.02.10 进:7.28 出:7.012009.02.12 进:6.96 出:6.562009.02.18 进9.26 出:8.162009.03.09 进:10.28 出:8.262009.03.11 进;11.25 出:9.262009.04.11 进:9.68 出:8.212009.04.13 进:8.86 出:7.65按说是不是沉淀池出水浊度是不是要在8度以下的啊!谢谢我前一阵子尝试了在一泵吸水井加PAC,
关于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沉淀池设计数据1. 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2.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3. 池径≥16m;4. 液面负荷≤2.5m3/(h•m3);5. 沉淀时间1-1.5h;6. 池径< 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板。池径> 20m,一般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7. 刮泥机转速为1-3r/h,刮泥机外缘线速度≤3m/min;8. 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0.5m。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9. 进水口周围整流板的开孔面积为过水断面积的6%-20%。请问一下各位大神,这个只是一个参照的吧,因为我这边一个工程沉淀池也是采用辐流式沉淀池,水量是3000t/d,沉淀池深度为6m,而池子直径为11m,这个根本是不符合第一条设计参数的。
【提问】混凝沉淀池浮泥问题
最近在调试一套设备,预处理采用的是混凝工艺。采用的是两个混凝反应池和一个竖流沉淀池。因为浮泥的问题前后调试了好几天,但问题仍未解决,在此求助各位高手。排除的可能有:1、药剂加药量不对。设备进水前都做过烧杯实验,沉淀效果良好。2、忘记排泥,设备运行期间每天都排泥,调试时每天仅运行4-5h。说说我觉得的可能原因:1、应该用三级絮凝而不是两级絮凝。2、沉淀池设计的负荷过大,上升流速太快。说说具体情况:一级絮凝池加PAC,,二级絮凝池加PAM。竖流沉淀池设计停留时间2h.设计流量10方每小时。沉淀池尺寸为2.5×2.5×4.5,超高300mm,有效水深2.39m,缓冲高度300mm,喇叭口与挡板间距250mm,中心筒直径350mm。开始以为是设计上有问题,后将进水量改为5方每小时,照样跑泥。求大神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