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氨制冷的工作原理及制冷的过程
qingpingle
qingpingle Lv.2
2008年01月23日 21:08:33
来自于制冷技术
只看楼主

我刚开始搞制冷,大家别笑话我无知,哪位大虾能够告诉我氨制冷的工作原理及制冷的过程

我刚开始搞制冷,大家别笑话我无知,哪位大虾能够告诉我氨制冷的工作原理及制冷的过程
shandian2298
2008年01月24日 12:10:12
2楼
建议先找本制冷书看看。
回复
jinan115
2008年01月25日 13:03:22
3楼
在制冷循环中,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是必不可少的四大部件:
蒸发器:制冷剂在低压(蒸发压力)下以较低的温度(蒸发温度)蒸发,吸收被冷却物质的热量实现制冷,是向外输送冷量的设备。
压缩机:是系统的心脏,起到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同时保证蒸发器在低压下运行、冷凝器在高压(冷凝压力)下运行。是输入功的设备。
冷凝器:制冷剂蒸汽在高压下将从蒸发器吸收的热量以及压缩功转化的热量传递给冷却介质,冷凝成温度较高的(冷凝温度)液体。是放出热量的设备。
节流阀:将从冷凝器冷凝的制冷剂液体节流降压(降到蒸发压力)后进入蒸发器,同时控制和调节制冷剂的流量,并将系统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两部分。
在实际的制冷系统中,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还设有一些辅助设备,如气液分离器、油分离器、油冷却器、空气分离器、贮液器、集油器、过滤器以及安全附件、阀门等。

制冷原理
从蒸发器出来的氨的低温低压蒸气被吸入压缩机内,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过热蒸气,然后进入冷凝器。由于高压高温过热氨气的温度高于其环境介质的温度,且其压力使氨气能在常温下冷凝成液体状态,因而排至冷凝器时,经冷却、冷凝成高压常温的氨液。高压常温的氨液通过膨胀阀时,因节流而降压,在压力降低的同时,氨液因沸腾蒸发吸热使其本身的温度也相应下降,从而变成了低压低温的氨液。把这种低压低温的氨液引入蒸发器吸热蒸发,即可使其周围空气及物料的温度下降而达到制冷的目的。从蒸发器出来的低压低温氨气重新进入压缩机,从而完成一个制冷循环。然后重复上述过程。
冷却水是带走冷凝器放出的热量,再到循环水的水冷却塔,冷却后循环使用。
冷冻水在蒸发器里被降温后,由冷冻水泵送到各个用冷设备,热交换后回到蒸发器循环使用。
回复
jinan115
2008年01月25日 13:03:37
4楼
在制冷循环中,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是必不可少的四大部件:
蒸发器:制冷剂在低压(蒸发压力)下以较低的温度(蒸发温度)蒸发,吸收被冷却物质的热量实现制冷,是向外输送冷量的设备。
压缩机:是系统的心脏,起到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同时保证蒸发器在低压下运行、冷凝器在高压(冷凝压力)下运行。是输入功的设备。
冷凝器:制冷剂蒸汽在高压下将从蒸发器吸收的热量以及压缩功转化的热量传递给冷却介质,冷凝成温度较高的(冷凝温度)液体。是放出热量的设备。
节流阀:将从冷凝器冷凝的制冷剂液体节流降压(降到蒸发压力)后进入蒸发器,同时控制和调节制冷剂的流量,并将系统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两部分。
在实际的制冷系统中,为了提高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还设有一些辅助设备,如气液分离器、油分离器、油冷却器、空气分离器、贮液器、集油器、过滤器以及安全附件、阀门等。

制冷原理
从蒸发器出来的氨的低温低压蒸气被吸入压缩机内,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过热蒸气,然后进入冷凝器。由于高压高温过热氨气的温度高于其环境介质的温度,且其压力使氨气能在常温下冷凝成液体状态,因而排至冷凝器时,经冷却、冷凝成高压常温的氨液。高压常温的氨液通过膨胀阀时,因节流而降压,在压力降低的同时,氨液因沸腾蒸发吸热使其本身的温度也相应下降,从而变成了低压低温的氨液。把这种低压低温的氨液引入蒸发器吸热蒸发,即可使其周围空气及物料的温度下降而达到制冷的目的。从蒸发器出来的低压低温氨气重新进入压缩机,从而完成一个制冷循环。然后重复上述过程。
冷却水是带走冷凝器放出的热量,再到循环水的水冷却塔,冷却后循环使用。
冷冻水在蒸发器里被降温后,由冷冻水泵送到各个用冷设备,热交换后回到蒸发器循环使用。
回复
wolai92
2008年01月27日 01:23:46
5楼
我觉得氨冷相比氟冷原理大概差不多 只是阀门多 供液方式上小有区别
回复
weibl001001
2008年01月27日 21:29:05
6楼
氨制冷和氟里昂制冷的原理是一样的。由于制冷剂的性质不同,所以制冷系统的设置不同,氨系统中设置了一些辅助设备,主要目的是保证制冷系统的正常、安全的运行。
如果是刚接触氨制冷,可以去找一些简单的培训教材或资料先看看,不是很难的。
回复
jinan115
2008年06月15日 14:54:11
7楼
2.1 制冷设计规范
2.2 GB/T19410-2003 螺杆式制冷剂压缩机
2.3 GB50072-2001 冷库设计规范
2.4 GB9237-2001 制冷和供热用机械制冷系统安全要求
2.5 GB 50102 2003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
2.6 GB 536—1988 液体无水氨
2.7 JB/T7658.17-1995 氨制冷装置用立式冷凝器
2.8 JB/T7658.3-1995 氨制冷装置用立式蒸发器
2.9 JB/T7658.5-1995 氨制冷装置用蒸发式冷凝器
2.10 SBJ12-2000/J38-2000 氨制冷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11 GB/T 16630—1996冷冻机油

3、原料要求
3.1制冷剂
3.1.1制冷剂:就是在制冷系统中能够循环变化的物质,叫工质。
制冷过程就是制冷剂在循环过程中发生相变时(蒸发或冷凝)吸收或释放热量来达到热量从低温部分转移到高温部分。
本制冷系统所用制冷剂是氨,制冷系统应采用纯度为99.8%以上的工业用氨作为制冷剂,且其中含水量应不小于0.2%。氨的标准: GB 536—1988 液体无水氨
3.1.2 氨NH3(代号:R717)
氨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中压中温制冷剂。氨的凝固温度为-77.7℃,标准蒸发温度为-33.3℃,在常温下冷凝压力一般为1.1~1.3MPa,即使当夏季冷却水温高达30℃时也决不可能超过1.5MPa 。
氨有很好的吸水性,即使在低温下水也不会从氨液中析出而冻结,故系统内不会发生“冰塞”现象。氨对钢铁不起腐蚀作用,但氨液中含有水分后,对铜及铜合金有腐蚀作用,且使蒸发温度稍许提高。因此,氨制冷装置中不能使用铜及铜合金材料,并规定氨中含水量不应超过0.2%。
氨的比重和粘度小,放热系数高,价格便宜,易于获得。但是,氨有较强的毒性和可燃性。若以容积计,当空气中氨的含量达到0.5%~0.6%时,人在其中停留半个小时即可中毒,达到11%~13%时即可点燃,达到16%时遇明火就会爆炸。因此,氨制冷机房必须注意通风排气,并需经常排除系统中的空气及其它不凝性气体。
3.2载冷剂
载冷剂是用来先接受制冷剂的冷量而后去冷却其它物质的媒介物质,又称冷媒。它在间接制冷系统中起着传递制冷剂冷量的作用。
常用载冷剂有空气、水和盐水溶液。
3.2.1 5℃冷冻水
本制冷工艺空调工况系统所用的载冷剂是水,水温在3℃~10℃。水压0.5~0.65MP,含油量小于0.2mg/l,无明显毒害作用,无可燃性。
3.2.2 低温冷冻盐水
本制冷工艺低温工况系统所用的载冷剂是氯化钙盐水, 水温在-20℃~-28℃。氯化钙水溶液密度在1.25~1.3g/cm3,水压0.5~0.65MP, 含油量小于0.2mg/l,无明显毒害作用,无可燃性。
盐水是最常用的载冷剂,由盐溶于水制成。常用的盐水主要有氯化钠水溶液和氯化钙水溶液。
不同的盐水溶液其共晶点是不同的,如氯化钠盐水的共晶温度为-21.2℃,共晶浓度为22.4%;而氯化钙盐水的共晶温度为-55℃,共晶浓度为 29.9%。
盐水具有腐蚀性,尤其与空气混合时极易腐蚀金属材料,应当尽量使盐水系统密封,减少与空气接触,并加入适量缓蚀(防腐)剂。防腐剂常用重铬酸钠(Na2Cr2O7)和氢氧化钠(NaOH)、重量比为100:27混合,使溶液呈弱碱性(PH值为7.0~8.5)。
3.3 冷冻机油
3.3.1冷冻机油即制冷压缩机润滑油。
与普通润滑油相比,凝固温度(倾点)比较低。在较低的温度下有较好的流动性,如曲轴箱、蒸发器中。因此,禁止使用动物油、植物油或标号相同的普通润滑油来代替冷冻机油使用。
3.3.2冷冻机油在压缩机中的作用:
a润滑:减少压缩机的摩擦功、摩擦热及零件的磨损。
b冷却:带走摩擦热,使零件温度不至于过高。
c密封:在运动部件之间形成油膜,阻止制冷剂泄漏。
如:活塞环与汽缸表面;阴阳转子之间、转子与机体之间;轴封动静环表面之间。
d清洗:利用油的流动,带走摩擦表面的磨屑,防止零部件进一步磨损。
e消声(降噪):油膜可以缓冲零件之间的碰撞,减少噪音并阻碍声音的传递。
f动力:活塞及螺杆压缩机都采用冷冻机油作为动力来控制卸载机构的动作。
3.3.3 冷冻机油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a 采购、使用符合标准的冷冻机油。我国标准:GB/T 16630—1996冷冻机油。
b 按制冷机组使用说明书的规定,选用冷冻机油牌号。
c充灌过程中防止混进水分和杂质。
d在油的循环使用过程中要对油进行冷却、过滤。
e定期更换(油的粘度如果下降15%需要更换新油)。
f初次使用的机器,要经常检查、清洗过滤器,并根据油的污染情况决定是否更换新油。
g压缩机的油温要求的使用范围为30~60℃。
本制冷系统使用46#冷冻机油。
回复
czle
2008年11月09日 12:20:46
8楼
c初级的
入门不易
多看资料
回复
yu_865
2009年07月16日 22:42:15
9楼
楼上的说得都很全,就是没告诉你,要了解制冷剂的性质和压力对应着的温度。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