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故事⑦】工人新村改造,让工人们老有所依
fellowme1
fellowme1 Lv.7
2017年08月15日 14:05:29
只看楼主

作者:白振霞,邱鑫旧社区改造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很多改造停留在表面,大多是为了改造而改造。例如:多次粉刷外墙,导致沿道路和社区内部的墙体存在明显差别,社区内部环境仍旧破败,而对居民来说最重要的居住环境却没有得到改善。本次毕设研究的社区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天津工人新村四号路社区沿道路界面墙体(左)社区内部界面墙体(中)社区住宅内部现状(右),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作者。

作者:白振霞,邱鑫

旧社区改造是当下的热门话题,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很多改造停留在表面,大多是为了改造而改造。例如:多次粉刷外墙,导致沿道路和社区内部的墙体存在明显差别,社区内部环境仍旧破败,而对居民来说最重要的居住环境却没有得到改善。本次毕设研究的社区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天津工人新村四号路社区沿道路界面墙体(左)社区内部界面墙体(中)社区住宅内部现状(右),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作者。

在本科毕设时,我们有了一次自由选择研究对象的机会。除了专业知识的挑战,我们也想尝试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旧社区改造,就可以兼顾社会问题。首先出现的研究问题就是:旧社区改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这似乎就不是一个问题。一般人会说,是为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创造更多经济收益,为了让城市更现代化。但是,在改造过程中,这些目的可能会“消灭”其他一些目的,比如:保留城市历史,保留居民的记忆,让一些弱势居民更好地生活。那么,是否有更多元的改造方法,来平衡不同的目的呢?

工人新村

工人新村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大生产时期,国家为工人建造的工人宿舍。一开始建造的是平房,被大家称为段平房。工人白天到工厂工作,晚上回工人新村。


1952年正在施工建设的中山门工人新村(左)1952年中山门工人新村远景(右) 来源:天津新华网

随着工人逐渐有了家庭,家庭人口不断增长,工人新村出现了两种改造策略:一种是拆除结构不稳固的老旧平房,新建多层住宅;另一种是结构稳固和基础承载力强的平房,在原平房之上加建两层,成为多层住宅。第二种改造方式保留了早期人们对平房的记忆。我们毕设研究的天津中山门工人新村四号路社区,属于第二种。


第一种工人新村:中山门工人新村团结北里社区(左),第二种工人新村:中山门工人新村四号路社区(右)

工人新村是中国的住宅代表。直到今日,漫步在天津工人新村的社区街道中,还能感受到工业生产时期的氛围。在这样的老社区内,生活着不下三代人。如今很多居民都是老人,很多是当年工业化大生产时期,为国家奉献青春的工人们。这些社区塞满老居民的个人记忆,也承载了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我们在社区公园里,看到矗立在草坪中的工人铜像,铜像旁边就是在晨练的垂暮老人。这个历史与现实并置的画面让我们五味杂陈。


社区公园中的铜像(左)社区公园中的老人们(右)

调研之前,我们认为,住在工人新村的老人们应该过着不错的晚年生活。直到我们真正走进了工人新村。

实际山,工人新村没有那么温馨。一类情况是家里人口众多,居住环境拥挤。比如,李奶奶家里一共五口人,除她之外,还有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因为居住面积狭小,李奶奶搬到儿子在社区内部搭建的小平房。平房里设施差,采光不好,居住条件很不堪。

另一类是空巢老人。腿脚不便的张爷爷住在三楼,每天只能坐在窗前晒晒太阳,或趴在窗户上向外看路上来往的人。而更普遍的现象是,很多老人需要借助机械或人的辅助才能出门。比如,刘爷爷和刘奶奶老两口。刘奶奶多年前得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刘爷爷81岁,身子还硬朗。每天刘爷爷都会用轮椅推着刘奶奶到小区里转转。


李奶奶家私自搭建的平房(左)看向窗外的张爷爷(中)借助轮椅行走的刘奶奶(右)

我们看到老人生活不便,感到非常心酸。更具体的问题是,如何让工人新村的旧社区改造,满足这些老居民的生活需求呢?

老社区的更新


不同时期中山门工人新村的卫星地图

首先,我们对比了不同时期的中山门工人新村的卫星地图,发现基地周边的一些低层社区逐渐变成高层住宅,“拆老房建高层”是常被采用的老社区更新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容积率和经济利益,改善社区的居住环境。一部分住宅用于回迁,另一部分用于销售。

这种改造方式的好处在于,减轻了政府压力,地产公司能更积极地建设。因为老社区的区位一般较好,房子比较抢手。坏处就在于,老人不太喜欢高层,因为不能“接地气”。对老人来说,这样的改造,会消灭自己珍视的社区感。当然,所谓的老社区氛围和记忆,相比更实际的利益,似乎显得有些廉价。

此外,还有两种普遍的社区更新方式。一种是外立面改造,比如更换窗户、增加外墙的保温隔热、修缮屋顶,等等。另外一种是完全拆除,建成中心公园,给没有迁出的居民提供适宜的室外活动场所,但这种方式很少见。


完全拆除,建成中心公园的社区更新

对我们最初提出的问题——旧社区改造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开始变得明朗。首先,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即拥挤的生活现状;其次,增强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即以养老服务为主;最后,保留社区的历史,延续居民的记忆。但目前的改造方式,似乎无法达到我们期待的目的。通过资料的整理研究以及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研,我们最终采用“中转回迁”的更新方式。


中转回迁的更新方式

简单说,“中转回迁”就是保留部分旧社区住宅,对保留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将户型改为适宜现在居民居住的模式;拆除利用率低的住宅,新建能融入社区的适老化住宅。这些新建筑提供给:被拆除建筑的回迁居民和从保留建筑中迁出的居民。

在“中转回迁”的模式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设计策略:

1)对保留住宅进行改造

刚去工人新村时,我们的直观印象就是低密度。如果把工人新村与全球不同城市的住宅街区对比,会发现,工人新村的空间尺度非常大,所以给人留下人口密度低的印象。


住宅街区密度比较

但如果对比人口密度,却发现工人新村的人口密度相当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密度矛盾呢?


住宅街区人口密度比较

主要原因是住宅的布局模式。在工业大生产时期,工人新村实质是工人宿舍,仅满足平时的生活需求。这种单元布局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居民生活的需求。想要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首先要缓解社区住房拥挤的现状。


住宅楼单元平面图,改造前(左)改造后(右)

改造前: 住宅楼每单元一梯7户,左边三户和右边三户分别共用卫生间和厨房,而中间一户虽有单独的卫生间,却要和其他六户合用厨房。每户单独的居住面积仅有14.5㎡,十分拥挤。

改造后: 住宅楼每单元一梯3户,每户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每户居住面积分别为84㎡、46㎡和64㎡。

2)新建适老化集合住宅


集中服务性用房

这个社区内部有很多一层建筑的服务性用房:街道办事处、卫生院等等。这些建筑对居民来说必不可少,但占用了很大的用地面积。可以把这些服务性用房集合在一起,放在住宅建筑的一层,这样更有效地利用空间,避免社区的杂乱,同时也方便居民比较便捷地使用服务。

我们还发现,中心公园总聚集着很多社区居民,公园的活动密集且丰富:聊天、锻炼、打牌、听曲儿等等。而工人新村社区离中心公园较远,社区里老人的活动也相对单一,最多就是聊聊天,晒晒太阳。所以,如果把公园和服务性用房放在一起,那么居民就能在公园里享受便利的服务了。


工人新村中心公园概念图解

在公园的设计上,我们通过对中心公园老人们的行为活动进行研究,总结出设计原则。


适老化集合住宅首层平面图

同时将服务性用房在场地中打散,使居民能平等和便捷地享受公共服务。


老人们的休闲空间

适老化住宅,就是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住宅,我们认为适老化住宅就是一生的住宅。“一生的住宅”能满足居民从中年到老年,由于身体机能变化而产生的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变化。主要在于户型设计和无障碍设计。


基于对不同年龄阶段居民居住行为的研究分析而成的不同居住空间布置。


中山门工人新村四号路社区适老化集合住宅设计


3)托老中心改造

工人新村社区里,有些老人需要器械辅助才能出门(介助);有些老人要依赖他人护理(介护),只能待在家里通过窗户与外界进行眼神交流。这些老人都希望社区的生活能更加便利。所以,如果能把一栋住宅楼改造成托老中心,也许能让老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我们统计出,社区大约需要约70个托老服务床位。新的托老中心可以让介护老人居住,也可看护介助老人。白天,老人们和邻居可以在托老中心活动;晚上,老人们可以由子女接回家住。这就是现在非常受欢迎的“居家养老“模式。


改造后托老中心单元布局平面

考虑到老年人对阳光的喜爱,把南向空间改造为老人的看护室,共有三种类型:配偶型(左边:老两口居住)、VIP护理型(中间:有特殊病症的介护老人单独居住)和亲友型(右边:朋友,亲戚一起居住)。北向空间改造为辅助用房,从左至右依次为:理疗室、看护窗口、厨房与餐厅、原储藏室改成的无障碍担架电梯、棋牌室和会客厅。走廊尽头两端可以设置无障碍卫生间。


无障碍设计的细节

另外,我们还进行了详细的无障碍设计,为老人提供舒适安全方便的活动空间。


行为研究与无障碍设计分析

很多老人不能自己去室外活动,虽然托老中心有护工护理老人,但一个护工负责多个老人,不能照顾到所有老人接触室外的需求,所以加建阳台非常必要。


惬意的阳台

阳台可以设置花池,老人能在阳台上抚花弄草。花池里种植藤蔓植物,夏天时,阳台在藤蔓植物的荫凉之下,冬天植物叶子枯萎,阳光能毫无保留地照进室内。老人们在阳台上晒晒太阳、喝茶聊天、抚摸自家宠物,还能不时看看社区路上的行人。


老年人休闲活动调查

老人的休闲活动中聊天和棋牌占了很大比例。于是在托老中心里,加入了棋牌室和会客厅。棋牌室是很有趣的空间,能聚集很多人,打牌的人少,看牌的人多。所以,我们将二层棋牌室的楼板打通,让空间活跃起来,让老人们可以看到别人在做什么,有更多交流。

4)老人的花园——室外公共空间改造


富有层次的社区室外空间

工人新村社区里,树长得非常高大,鸟儿在上面筑了巢,低矮的建筑遮挡着树木,透过树梢,能看到掩映在树木之后的居民住宅楼。这种空间的层次性,是社区室外空间的魅力所在。在这些层次丰富的空间里,还留着居民一生的回忆:儿时捉蝉爬的树;年轻时谈恋爱躲过的小墙脚;老了天天晒太阳的小院子。


院落空间研究

我们对社区内的7个院落空间进行了视角和视距的研究,发现同一院落中,在较窄的两面墙皮之间,距离在8.6米至32米之间,这样的距离范围使人能同时看到树木、建筑,从而体验空间的层次性;在较长的两面墙皮之间的距离为17米到32米,这样能保证院落这一侧的人能看到对面一侧人的面部表情,从而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我们的室外公共空间院落也遵循这样的设计原则。另外,在室外空间中,还加入了一些适老化功能单元,诸如保健中心、药房等,以应对老人们室外活动时的突发状况。


室外公共空间与托老中心轴测图

室外空间与托老中心阳台


毕设完成了,我们还是无法回答那个问题:旧社区改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毕设,只是在理论上,为工人新村提出一种改造方式。目前,中国有大量亟需提高居住质量的老社区,这类住宅很多为框架结构,可操作性很大,伴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如何进行适老化的更新改造,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老人不愿自己总是被照顾的对象,他们也希望在社区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时获得一些收入。这个工人新村里44%的老年人都在60岁至70岁之间,身体还能承担一些简单的劳动。如果适老化的改造,能引导老人更积极地生活,而不是像病人一样被动接受照顾,也许老人们会更开心地生活。

往期精彩内容:
【毕设故事①】一户人家,一个家族,一座古村
【毕设故事②】幼儿园,你知道小豆豆们的感受吗?
【毕设故事③】菜翻天:网络时代的菜场复兴
【毕设故事④】灵活办公:世界上最小的办公室
【毕设故事⑤】100年后的停车场,将不再有汽车
【毕设故事⑥】理想的医院,用空间设计缓解医患矛盾
免费打赏
lj_guo
2017年08月19日 09:23:06
13楼
想法不错,实施起来很难
回复
mcorelone
2017年08月22日 08:59:40
14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泡泡
2017年08月22日 09:42:23
15楼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