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 环境给予人类以维持生存的条件,并给予人类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 & 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物质生产,通过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又不断地创造和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 因此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条件。 二、“城市”的出现是发展经济“聚天下之民,敛天下之财”的产物。汉文字一个“井”字,形象地表明纵横交错的街坊路口有一口水井,人们聚居在周围生产生息,到井边汲水、交易、交往、休闲,这种具有生产生活 公共空间的环境应该说就是“城市”的雏形。而以井为基本环境要素的公共空间交易空间,古代亦称为“市井”。后来为防御掠夺,围以高墙成了真正的“城市”。“城”也算是最早的环境保护吧!“城”是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的基本环境,是发展经济的载体,有“城”才能有“市”。“市”是经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是改善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环境的动力与活力,促进“城”的发展。因之,城市建设从城市形成的那一天起就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组成一个“生存链”。
一、人类既是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
环境给予人类以维持生存的条件,并给予人类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
&
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物质生产,通过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又不断地创造和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
因此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条件。
二、“城市”的出现是发展经济“聚天下之民,敛天下之财”的产物。汉文字一个“井”字,形象地表明纵横交错的街坊路口有一口水井,人们聚居在周围生产生息,到井边汲水、交易、交往、休闲,这种具有生产生活 公共空间的环境应该说就是“城市”的雏形。而以井为基本环境要素的公共空间交易空间,古代亦称为“市井”。后来为防御掠夺,围以高墙成了真正的“城市”。“城”也算是最早的环境保护吧!“城”是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的基本环境,是发展经济的载体,有“城”才能有“市”。“市”是经济,“市”的发展反过来又是改善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环境的动力与活力,促进“城”的发展。因之,城市建设从城市形成的那一天起就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组成一个“生存链”。
(一)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
当今世界,人们将环境分为三类,第一环境为自然界的山川平原、江河湖海、生物植被;第二环境为城市(包括乡村)建设;第三环境为室内设计。由此可知,第一环境为自然(生态)环境;第二、第三环境为人文(人工)环境(这里包括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遗迹)。城市建设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改善居住质量、发展经济的最基本尽可能好的环境。因此,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
(二)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现在人们对环境的层次认知越来越细,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公共环境,公共环境又可分交通环境、景观环境、商业环境等等,人们不但要求有好的物质环境,而且强调有好的精神环境,即所谓的“硬环境”、“软环境”不一而足。
现代城市建设已不是古代那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交易而归,各得其所”的封闭简单的模式,它是集工业生产、科研教育、商品经济、行政管理、居住生活、文化庄旅游于一体的开放型建设,从城市功能上分水电气供应、邮电通讯、交通运输、垃圾污水处理、排涝地抗灾、自然资源保护等综合性系统工程。
2楼
现代城市建设已不是“秦砖汉瓦”时代,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及一些新型的建材已超越了所谓“百年大计”。一座建筑、一个街区、一个城镇的建成将影响几代人,几百年的人文和自然环境。
现代城市建设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施工手段的先进,其速度之快日新月异,几年功夫,一个国际化的“浦东”,一个个颇具规模的城镇、街道、居住小区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因这,现代城市建设的关键,并不在于“建设”本身,就象一首歌必须有好的曲谱,一出好戏必须有好的剧本一样,而在于有一个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城市规划,而规划的核心、灵魂正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其来源及本质就是环境保护。它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不超越生态环境系统的更新能力,使人类的发展与地球的承受能力保护平衡;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及当代与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的分配,可持续发展理论现在已成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具体说,在城市建设中,工业经济发展一定要抑制对自然资源的无度索取,(如土地、水、森林、植被等)要控制对环境(也包括人们改造自然创造的人文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如水、大气等),为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生存生活的城市环境,并为子孙后代城市的现代化留有可发展的资源和空间。
(三)目前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
目前,城市建设的势头正旺,大城市向更大城市‘扩容’、结链,中小城市“旧城改造”方兴未艾,“小城镇大战略”蓬勃发展,开发区风糜全国,筑巢引凤、拉动内需……在投资知缺、甚至在没有投资的情况下大士快上、只争朝夕,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依靠开发商(甚至是开发预售房款)借“鸡”生“蛋”。但由于认识上、投入上、管理上的不足和滞后,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
1.由于急功近利,仓促上马特别是小城镇建设没有高标准的城市规划、环境保专业规划,造成布局上的不合理,污染的扩大化。
2.由于开发商出于自身的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在开发建设中往往忽略三废的同步治理,忽略了广场、绿地、街心花园、停车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的预留和设施,有时不惜破坏原有的生态人文环境,特别是历史文化遗迹。
3.由于一些领导的环境意识不强,抱有“先建设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幻想(其结果是“先建设无环保”、“先污染不治理” )
回复
3楼
p; 3.由于一些领导的环境意识不强,抱有“先建设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幻想(其结果是“先建设无环保”、“先污染不治理” ) 。忽视对工业污染的整治。一些工业污染项目由境外向境内,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镇层层转
转嫁。如江苏一般镇引进一染料厂,号称世界产量前茅,但当地水源、耕地、农作物污染严重,癌症发病率高,自认创“荡”多多而不惜饮鸩止渴。
4.由于城市建设管理中环境保护执法依据、机制、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健全、加强,作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素质有待提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及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
5.由于自然生态的破坏,工业污染的严重,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全国性的城市环保问题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沙尘暴几顾京城,泥砂雨几下江南,不少城市缺水乃至断水,甘西部城市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长江三峡地区,桂林淳江因源头森林的砍伐,沙土流失而水体锐减。(未完待续)
回复
4楼
三、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已经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环境保护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环境保护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nb
bsp; (一)以宣传教育为先导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特别领导决策的认识和素质
城市建设一定要和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住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并以环境保护的专业规划为重中之重
1.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特点,产业结构和环境保护要求对城市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明确定位工业区、生活区、行政商贸区、文化区、城郊农业、绿化水体生态区等。合理的布局要逐步搬迁到位。组织合理的交通网络,使城市人流集散、对内对外联络处于最简洁方便的状态,提高城市功能效率,将交通环境大气噪声污染干扰降低到最小程度。
2.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分类治理。城市建设的环境整治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分清开的,如建设好饮用源、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以及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的管网化,这些基础设施对保护环境会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
分类治理首先解决水污染的治理,要从源头抓起,强化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工艺,最大限度降低污水排放,实行达标排放,对城市交通噪声、大气污染严重的产业项目下决心关停併转,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建立清洁能源区。
3.不能重蹈“先建设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前面提及现代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如不考虑环境保护的同步建设将损害几代人几百年的自然人文环境,而且很难甚至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实证明对于环境污染进行事后治理与事前治理的费用常常达到几倍甚至几十倍。
回复
5楼
(三)净化、绿化、美化、文化、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一个人的机体必须健康健全,有活力,有仪表、有气质,而城市也大体如此。
净化,是城市的健康。城市的功能布局有如人体肌体器官的协调,道路有如骨架,河流有如血脉,有好的骨架、血脉才能附着肌体;有合理的道路河流框架才能组织建设、循环流动、运转自如。水电气物资供应、污水垃圾排放有如城市的消化系统,只有设施齐全,吐故纳新,清洁卫生,城市才能健康生存,不然将病态运转,黯然失色。
绿化,是城市的生机、活力。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绿化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地的裸露砂化,绿化可以隔离噪声、净化空气,改善气候,象城市的“肺”一样使城市的呼吸更舒畅。绿化可引来鸟类、昆虫等人类的朋友创造出鸟语花香、绿树成荫、优雅宜人的环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苔痕上附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美妙的绿化的自然环境、城市环境、居住环境。
美化,是城市的仪表,是城市的形象。在城市建设中不能局限于平面的规划布局,而要提到立体(空间)的“城市设计”高度。组织好城市的天际轮廊、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城市”二字:“市”从别一个角度理解为现代的“公共空间”(古代主要用于贸易)。没有公共空间,有“城”而无“市”是不完整的,不能称做为“城市”;因之在城市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的功能空间、交通空间、景观空间,特色空间(如山水等)的组织,设计好城市广场、山峦水体、停车场、街心花园、雕塑喷泉、路灯、电话亭、夜景亮化……把每一个空间、建筑、设施、小品、都当着精品去做,为城市创造美好的环境。
文化,是城市的气质、品性,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文明素质。环境保护,除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之外,对历史人文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是上千年乃至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印证,文明素质的象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目前,不少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都是在现代“建设”的名义下不断被破坏被扼杀,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历史文化遗迹是不能再生的,破坏一个就少一个,当有朝一日,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在“建设”的名义逐步消亡时,那么我们还谈什么历史文化遗产人文环境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不然,将愧对祖先,愧对子孙。在城市建设特别是旧城改造中,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一定要有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对历史文化遗迹本身,而且要保护它的周边环境和天际空间,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展示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内涵。
四、环境是人类生态生活生产的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条件,反过来人类利用自然的资源不断创造,改善自己的环境,促进社会的进步,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环境建设,是创造一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并为子孙后代留有可发展的资源和空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宜未雨先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让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将环境保护工作当着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来抓,提高认识、统筹规划、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结束)
回复
6楼
一、结合实际,高起点制定开发建设规划
马集镇位于临夏州与甘南州的交接处,南望太子山,西通土门关,大夏河流经全境,临合公路横穿镇区,历来是汉藏文化和农牧经济的交汇点,当地群众素有经商贸易的传统和经验。该镇总人口1.6万人,其中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5%,辐射带动马集、刁祁、漠泥沟三乡镇近5万多人,是三乡镇经济中心,2006年,全镇人均纯收入1273元,集镇贸易额达6000万元。为了把马集镇建设成为兰州至甘南、四川旅游黄金通道上集餐饮、商贸、旅游、民族用品生产销售、清真牛羊肉屠宰加工为一体的重镇和我县集镇开发建设的样板集镇,县委、县政府把规划作为集镇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狠抓规划编制。于2004年编制完成了马集镇总体规划,规划控制面积80.52公顷,规划期末镇区人口规模达6000人。2005年县上决定对临合公路马集镇区过境段进行开发,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并委托州建筑设计院编制马集镇旧街道街景规划。临合公路马集镇区过境段开发带规划面积10公顷,规划有餐饮区、休闲娱乐区、停车住宿区和民族用品销售区四个专业功能区,规划有绿化带、停车道、人行道,建筑以2—4层楼房为主。旧街道街景规划路面宽12米,人行道宽6米,设计有给水、排水配套系统,建筑以2—4层为主。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力求体现马集镇的特色,我们注重了“四个结合”,即坚持发挥传统优势与培育新兴经济优势相结合,主要是进一步做强做大马集镇传统的商贸优势,依托临合公路穿境而过的机遇,打造以旅游、休闲为主的新兴经济增长点;坚持夯实经济基础与提升文化品位相结合,主要是发挥藏汉、藏回文化交汇的优势,提升以伊斯兰文化为主的集镇文化品位;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相结合,新旧区共同开发改造,相互影响,提升集镇品位;坚持算大帐与算小帐相结合,提出新区开发的初期,部分干部群众考虑到马集镇附近地皮相对较贵、开发成本较高的实际,提出把新区建在集镇以西的新农村。对此县上认真研究,如把新区放在新农,当时可降低开发成本,但是会严重影响马集镇的开发建设和今后的发展。为此,决定新区仍放在旧集镇附近,使之相互关联、渗透,同步发展。为了使规划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有可执行性,县上今年组织城建、发改等部门和六个建制镇的主要负责人考察学习了临洮、积石山县居集镇、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城镇规划建设工作,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和兄弟县市集镇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县上多次召开会议,对省上专家拿出的开发带三套规划方案反复进行了修改,最终确定了最能结合实际、最能体现特色的第三套方案。目前,旧街道街景规划已付诸实施,新区开发带规划正在修改完善,即将交付使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