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马良行MAHOOOO(id:cn-mlhang),满足你对建筑的所有好奇】 作为一位参与过众多建筑设计和改造项目的知名独立先锋建筑师, 博士、教授、威尼斯双年展与深港双年展策展人等各种头衔和身份让刘珩的身上聚焦着太多的目光。但学术与践行对她而言依然是一条苦行僧的道路,孤独而艰难。在访谈中,我们或许能够感知这样一位不凡的女性建筑师背后的坚持与守望,但更多的是她举重若轻,边走边唱的力量和勇气。
【关注公众号马良行MAHOOOO(id:cn-mlhang),满足你对建筑的所有好奇】
作为一位参与过众多建筑设计和改造项目的知名独立先锋建筑师, 博士、教授、威尼斯双年展与深港双年展策展人等各种头衔和身份让刘珩的身上聚焦着太多的目光。但学术与践行对她而言依然是一条苦行僧的道路,孤独而艰难。在访谈中,我们或许能够感知这样一位不凡的女性建筑师背后的坚持与守望,但更多的是她举重若轻,边走边唱的力量和勇气。
2017年5月7日14:00-17:30,清华大学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厅,榫卯Talks,让我们一起分享她最为独到的建筑观点。
受访人:刘珩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NODE)
创建人/主持建筑师
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博士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筑硕士
中国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工学士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兼任副教授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学院(ETH)客座教授(2015-2016)
她不在事务所的时候,就会在国内外四处游学,欣赏风景、感受人文、研习建筑、传授知识。她是当代中国先锋建筑师,多年来坚守初心,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设计之路,在梦想与实践之间寻找适合自己的平衡。——编者自述
▲南京【折房子】- 艺术家工作室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Q:在我们的社会中,很多时候“女性”被打上了特殊标签。我们定义女性导演、女性作家、女科学家、女性建筑师...... 身为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知名女建筑师,“女性”仍然是你身上较为突出的标签。你如何看待女性建筑师这一身份标签?另外,在国内外不同的建筑设计环境中,女性建筑师群体又有怎样的差异?
A:这其实应该是一个女性+建筑师的表述。建筑师作为一个职业并没有性别之分。建筑师是个传统的工科专业,在一般人的眼里,先入为主,应该是个男性的职业。这个观念使得“女性建筑师”作为一个“不传统”的标签,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况且,建筑设计不仅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很多女性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能留守前线并挑大梁的自然就成了“稀有动物”。
国外情况也差不多,当然,这跟文化大背景有关。所有的职业、专业、男性、女性都不能孤立于现实社会以外来讨论。所以,要谈西方女性建筑师是否比东方的在事业和生活上更容易取得成功,就要看她们所处的文化和环境差异。西方社会虽然女权主义很强势,在政治上也受支持,但这个专业自身的工科和强度特质, 决定了女性建筑师永远是少数人。当然在东方社会,政治的差异和传统文化的惯性比西方显得更加保守、固执,从这个角度看,女性建筑师群体更突显了这种性别与职业的冲突和反差。
▲广州恩宁路永庆坊万科云,2016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Q:你最欣赏的建筑设计师或是艺术家有哪些?对你的设计有什么影响?
A:对我来说,思想和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不少的改变。学生时代,我对像柯布西耶、密斯、Alvar Aalto这样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很崇拜,受到他们思想的牵引一次又一次地专门跑去欧洲看他们的设计作品,在90年代做这件事是很不容易的。他们超前的建筑设计理念至今也在影响我的实践,在他们的身上我也汲取了许多营养。多年的设计实践之后,我发现原来的那种对英雄主义的崇拜已经化解成一个泛性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包容、更具开放性。远到芬兰、丹麦、瑞士北欧的建筑师,近到南亚东亚的地域性的建筑师,虽然可能在国际上没有密斯、盖里、赖特等明星似的影响,但是他们这种扎根于本地的实践,跟当地的文化、地域和历史互为生根关系,对我现阶段的建筑创作影响更大。到了我这个年龄,已经超越了对个人的崇拜,更多的是对作品本身的认知和欣赏。
至于艺术,我会对某一些类型的艺术创作有兴趣。从小我就很喜欢舞蹈,尤其是现代舞,那种流动性,身体与空间的关系,深深吸引过我;还有装置艺术,我更倾向于有空间感的那种,它们是比较接近建筑语言的那种创造类型。在美国伯克利求学的时候,对艺术电影,大地艺术很痴迷,我会利用暑假开车走遍西部去看散落在各地的大地艺术作品,像迈克尔·海泽等人的作品,其实更多的时候,你已找不到他们的作品了,但对我来说, 寻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精神享受。如果一定要把我喜欢的东西关联起来,似乎都是与现代性有关系,就是颠覆传统、颠覆惯性,追求一种很极致、很直接、很简单的感觉和表达。
▲ Michael Heizer’s double negative(左) Martha 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