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并非“治水”、“堵水”,而是要与水为友,以水养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因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修复自然是我们建设海绵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城市不仅“不再看海”,更是用“好水”。从时间上推演,近 10 年来城市内涝问题困扰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我国在 2014 年才正式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所以城市雨洪管理也就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海绵城市从名称上对其功能做出了非常形象的说明,下雨时通过“吸、渗、净、存”把水“留住”,需要的时候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所以,海绵城市的建设手段诸如下沉绿地、人工湿地、绿色建筑等,都是为了“留住水”进而是用“好水”。在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要警惕陷入新的建设“执迷”中,避免开启新一轮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以及陷入“唯工程”论的工程依赖中。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灰色设施并非一无是处,“灰绿结合”才是正确主张。传统的城市开发多以灰色基础设施为主,我国
海绵城市建设并非“治水”、“堵水”,而是要与水为友,以水养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因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修复自然是我们建设海绵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城市不仅“不再看海”,更是用“好水”。从时间上推演,近
10
年来城市内涝问题困扰着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我国在
2014
年才正式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所以城市雨洪管理也就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但是,海绵城市从名称上对其功能做出了非常形象的说明,下雨时通过“吸、渗、净、存”把水“留住”,需要的时候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所以,海绵城市的建设手段诸如下沉绿地、人工湿地、绿色建筑等,都是为了“留住水”进而是用“好水”。在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下,要警惕陷入新的建设“执迷”中,避免开启新一轮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以及陷入“唯工程”论的工程依赖中。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灰色设施并非一无是处,“灰绿结合”才是正确主张。传统的城市开发多以灰色基础设施为主,我国
99%
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重点强调了“排”的概念。毫无疑问,完全依靠灰色设施不符合“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和建设要求,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或是忽视灰色基础设施的作用,一味追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也如天方夜谭,不仅增加实施难度,还可能拖延建设周期、增加投资甚至根本无法落实。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要做到“灰绿结合”。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意识到解决城市水资源危机的思路在于回归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这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只有“灰色与绿色”“地上与地下”“源头与末端”“蓄与排”的有机结合才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与此同时,建设好“海绵城市”,还需要决策者正确处理好“热和稳”的关系,海绵城市不是一时的工程,而是要做永续工程。
建设海绵城市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多规合一、放眼长久,坚决避免照搬照抄、盲目建设、各自为政、“短命”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热潮中有一份理性的冷静和科学的判断。我们期待未来的步子更大也更稳,让海绵城市建设真正成为“美丽中国”和未来“绿色城镇化”的有力抓手和一种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