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层间位移的优化
结构大师007
2016年08月29日 18:16:04
只看楼主

本帖最后由 结构大师007 于 2016-8-29 18:34 编辑 我们设计很多的框架结构基本上都有围护墙体,那么控制层间位移时,往往位移最大出现位置均在结构的四个角,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外围护墙体的刚度折算到框架柱上呢?同时,《高规》中明确说框架结构周期需要折减0.6~0.7。那么到底能不能折算呢?

本帖最后由 结构大师007 于 2016-8-29 18:34 编辑

我们设计很多的框架结构基本上都有围护墙体,那么控制层间位移时,往往位移最大出现位置均在结构的四个角,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外围护墙体的刚度折算到框架柱上呢?同时,《高规》中明确说框架结构周期需要折减0.6~0.7。那么到底能不能折算呢?
结构大师007
2016年08月29日 18:31:03
2楼
大家都知道:对于周期折减系数:
1 框架结构可取0.6~0.7;
2 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
3 剪力墙结构可取0.9~1.0。

考虑周期折减系数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虑结构的填充墙的刚度,本人第一次接触到周期折减系数时,一直认为既然考虑了填充墙的刚度,那么结构总体的刚度就是变大,然后在地震来的时候,填充墙可以吸收一部分地震能量,使得结构构件(以框架结构为列,梁柱构件)吸收的地震力作用变小,这样,会使得结构构件配筋变小,更容易满足,这是我一个错误的理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
实则不然,继续以框架结构为列,其基本自振周期T1(s)可按下式计算:T1=1.7ψT(uT)1/2
注:uT假想把集中在各层楼面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i作为水平荷载而算得的结构顶点位移;ψT结构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
这样的话,考虑了结构的填充墙的刚度之后,T1会减小
根据抗震规范第5.1.5条

水平地震力影响系数为α1 =(Tg/T1)0.9аmax
FEK总=α1Geq=α10.85GE

可以得出T1减小,α1变大,会导致FEK变大,地震力作用变大,然而这部分地震力由框架(梁柱)承担,结构配筋变大,结构偏于安全。
那么,填充墙的刚度在这里面充当什么角色那?在计算自振周期的时候,考虑了他的刚度,导致结构自振周期减小了,然后就导致了地震力放大,当地震力放大之后,填充墙不考虑了,这部分地震力全由框架承担,假若这种情况下,框架都能承担的住的话,那结构真的来地震了,不就没问题了,也就是结构偏于安全了。

借用鲁烟的一句话,就是“填充墙引起地震力增大,但是墙这孙子只点火不灭火,增大的地震力还是梁柱框架承担啊”,再次谢谢鲁烟给我的帮助,解决了我的困惑,也希望大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回复
结构大师007
2016年08月29日 18:33:40
3楼
本帖最后由 结构大师007 于 2016-8-29 18:36 编辑

周期折减的意义在于:填充墙引起地震力增大,但是墙这孙子只点火不灭火,增大的地震力还是梁柱框架承担啊!说以说现在又将墙体的刚度折算到框架柱的刚度中,即将部分地震力分配给填充墙。本来我们需要的是盾,现在自己又制造个茅来捅自己,显而易见,框架结构位移计算中,切莫将墙体的侧向刚度折算进去!
回复
结构大师007
2016年08月29日 18:37:30
4楼
本人见解,求各位专家指出批评,不胜感激涕零1
回复
鹏年wiweibo
2016年08月29日 19:03:12
5楼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