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技术升级和建材业转型的重要引擎。而钢结构建造技术作为绿色建造技术的一种,或将成为新风口。 “钢结构是一种绿色建造技术,具有节省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品质功能的优势。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钢结构,会有效推动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城乡建设规模持续扩大,但同时,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性能总体欠佳,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城乡建设规模持续扩大,但同时,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性能总体欠佳,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
此外,在去年工信部、住建部联合推出的《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中也提出,“到2018年,绿色建材生产比重明显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改善。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30%,绿色建筑应用比例达到50%。”这也已经表明建筑技术的环保走向愈加清晰。
业内人士也据此指出,“绿色建筑”理念将成为带动建造技术升级和建材业转型的重要引擎。而钢结构建造技术作为绿色建造技术的一种,或将成为新风口。
“钢结构是一种绿色建造技术,具有节省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确保品质功能的优势。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钢结构,会有效推动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化解钢铁产能过剩。”辽宁宜而居住宅工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一种地下综合管廊的钢和钢筋混凝土的复合结构”专利权人孙成业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不过,据孙成业介绍,目前在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和桥梁结构中,钢结构所占比例还不到1%。而在城市地下管廊建设中更是几乎没有应用。考虑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这一要求,作为“绿色建筑”重要一环,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造技术升级就变得十分重要。
“研究与实践表明,地下综合管廊建筑不同于地上建筑的最大特点是要求防水性能好,甚至隔水。现有管廊工程还没做到更好。现有技术还有待完善。”孙成业告诉记者。
四年前,辽宁沈阳建成约10公里地下电力管廊。主要应用钢筋混凝土现浇技术和预制钢筋混凝土装配式管廊技术。孙成业去现场学习考察,从此进入该领域并成功取得一项专利,同时进行钢结构制作和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通过技术创新,他的专利得到了有关单位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他所在的企业也与中冶集团等大型企业合作,积极参与全国PPP模式综合管廊建设。
事实上,孙成业的事例也是建造行业的缩影,“绿色建筑”理念的火热已经催熟了市场环境。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开始出台相关实施方案,例如近日云南省出台《云南省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中指出,“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昆明市的保障性住房,应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还有浙江省今年5月1日起将施行的《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