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80后青年建筑师,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试图以建筑空间的组织形式梳理并改善农村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家的本质。大概在三年前我就开始构思老家的房子了,可是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关于家里人何时开始萌发建新房的想法,记忆有些模糊。建新房这个话题在我们家似乎也从未上升至家庭大事的高度来进行公开谈论过,所以回头想来,房子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就被建起来了,以至于此刻回想起当初看到哥发给我的第一张桩基照片时,我和妻子在上海的小屋中惊呆了。当一张张图纸变成实物,一时竟有些惊惶失措起来,不过这应该属于每一位建筑师都会经历的心路历程吧。
引言: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80后青年建筑师,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深刻理解,试图以建筑空间的组织形式梳理并改善农村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家的本质。
大概在三年前我就开始构思老家的房子了,可是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关于家里人何时开始萌发建新房的想法,记忆有些模糊。建新房这个话题在我们家似乎也从未上升至家庭大事的高度来进行公开谈论过,所以回头想来,房子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就被建起来了,以至于此刻回想起当初看到哥发给我的第一张桩基照片时,我和妻子在上海的小屋中惊呆了。当一张张图纸变成实物,一时竟有些惊惶失措起来,不过这应该属于每一位建筑师都会经历的心路历程吧。
对于家里人强烈建房的想法,现在想来,我脑海中已没有清晰的印象,但零零散散还是能拼凑出一些记忆。我妈在我每年屈指可数的那么几次归乡中,总会时不时在我耳边叨唠说要建新房,我却从未认真听过她说的原因,或许在我潜意识中也觉得建新房是理所应当的吧。不过近几年,我突然愈来愈强地意识到老房子似乎不能很好的满足我们这个大家庭的需求了。当姐一家每次回来的时候,她总会抱怨屋里又脏又乱,没热水,什么都不方便,连住哪都成了问题;我也在回来次数愈渐趋少,呆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短的情况下,渐渐难以适应老房子中的生活,尤其当我成家后妻子也来了,各种生活的不便堆积在一起,让我觉得自己成了这个家的过客。当然除了已经常年离家生活在外的我和姐两家,哥哥嫂子一家其实有比我们更直接的渴望,只是我从未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过。所以,这样说来,建新房似乎也不是一件那么突兀的事情了。
设计,大概花了大半年,也就是在这么半年中,完善了一些自己在农村建房的想法。其实更早一些已经有过对农村住宅的思考和尝试了,真正从血缘关系来构建一个家的空间早在我第一个农村住宅的设计中便已有了萌芽。这是来自于我一个远房表哥的家宅设计,同样的三兄妹和父母二老,随着时空和各自生活环境的改变,曾经所谓的家实际上已支离破碎。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其实早已司空见惯,于是儿女分家,另起炉灶往往成为必然。空间距离过远,容易使家人之间产生隔阂;距离过近,则往往矛盾、争吵不断,更甚者,亲人反目成仇。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开始了对这种农村典型但又非典型“集合住宅”的思考,即如何通过空间来组织起这样一群有着不同需求但又血脉相连的多代同堂的家人的生活。
无疑,空间可以构建建筑的内外形式,如同血缘构建起一个家庭。因此,依据血缘关系来进行家宅的空间规划也就顺理成章了。父母哺育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留守老家,女儿远嫁他乡,小儿志在远方,而今都已各自成家。一个家衍生出三个独立的小家,家宅亦如此。建筑在形式上呈现出四个体块的组合关系。
概念草图
一层大铺开的坡屋顶(象征父母和传统,一层墙体外立面上悬挑出构造框,框内垂直堆排家乡传统青瓦)支撑起三个独立的方盒子(代表被托付起的三个子女,向往现代简约的生活)。
一层瓦墙及瓦屋面鹅卵石小径
一楼是爸妈,奶奶以及公共的起居空间,局部一楼二楼是姐姐的套间,二楼及局部三楼是哥哥套间,局部三楼及四楼是我的套间,每个套间内部通过小楼梯组织两层空间,公共楼梯则将哥哥与我的套间联结在一起,从公共起居空间中直上,而远嫁他乡的姐姐套间则完全独立在东侧,与主体起居空间脱离。在农村,长子往往成为承担父母养老的主体,因此哥哥的套间自然而然的就应非常接近父母生活的空间以便照顾,而我常年生活在外,于是将我的套间设置在较上的体块。由于父母和奶奶依然延续着农村的传统生活,而子女往往习惯并趋向于城市的套间起居生活,彼此都有着不同的空间需求。因此,在首层的平面设计中则延续了农村传统布局形式的诸多元素,并引入了院落空间(位于堂屋前面,左侧为水池和公共休憩空间,右侧为景观种植区,中间则是进入建筑的主要路径)。
一层平面图
入口庭院空间
南北向剖面图
平面组织以堂屋为基础,堂屋左侧主要是一家人共同的公共起居生活空间,包括玄关、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父母的卧室,以及连通楼上套间的公共楼梯。
一层公共起居空间
堂屋右侧第一开间则布置了一间储藏室及客房,第二开间则是姐姐的套间,由于姐姐一家几乎很少在家居住,因此该套间的一层主要为奶奶使用,包括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客餐厅和卧室。从客厅直跑楼梯(结合电视背景墙、储藏空间一体化设计)直上是姐姐一家的主卧、书房、次卧。书房西侧一推开门,便可以上到覆有传统瓦片的斜坡屋顶。
姐姐套间客餐厅
屋顶小径
精心规划的屋顶鹅卵石路径穿插在黑色瓦片之间,站在这里既可以对望我套间东面的架空中庭,同时还可以畅想在夏日傍晚的清风中,一家人在这里闲庭信步。从公共楼梯直上,便是哥哥和我的套间。
二层平面
三层平面
套间都采用跃层布置形式,位于二三层的哥哥套间在平面上将厨房、卫生间、阳台等辅助空间布置在其西侧,以避免客厅、卧室等主要空间的西晒问题。
哥哥套间楼梯
由于进深限制,内部联通二层客厅和三层活动室的直跑楼梯采取独特的踏步交错式设计,用自然生长的山茶树枝干作为结构支撑,既满足了楼梯上下的舒适性,节省了交通空间,同时增添了空间的趣味性。楼梯不再只有单纯的交通功能,同时也是游憩娱乐的休闲空间。从三楼进入我的套间,首先映入眼帘的则是一个上下贯通,共两层的开敞式架空庭院。
四层平面
我的套间入口
庭院南北两端主要功能用房采用内向单坡传统瓦屋面,于是庭院上空形成了倒锥形天井空间。
东西向剖面
庭院中看天井
我的客厅中看庭院
天井内,种在一楼的几颗郁郁葱葱的竹子从空中庭院中窜了上来,阳光与雨水穿过天井打在枝叶上,也洒在空中庭院的走廊上。
我的庭院
自然如此直接的闯入这个方盒子中,一年四季,不断装点着这个小小的家。
套间随拍
就这样,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不同需求与空间,便彼此交融在了一起。
2015年年初,我和哥哥、姐姐开始了兴建家宅的计划探讨,并在父亲的带领下,一群来自乡村的匠人,从早春至深冬、一砖一瓦,历时近一年,终筑成一个房子。
建设过程
三兄妹共同出资建设新宅是一种传承,如同儿时见证父母为年少的我们增建了老房。而今,父母老去,儿女成家立业,两代人开始了职责的转换,新宅便成为了这一时刻的见证者。
老物件与新宅
尽管时代变迁,彼此对生活和空间都有了不同需求,但家人却依然可以同处在一个屋檐的庇护下。建筑作为“家”的容器,它科学合理地规划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生活,也维护着这份永恒的亲情。
建 筑 改 变 生 活
家,也当然不仅仅只是一个房子……
项目信息
地点:湖南省双峰县
动工时间:2015年3月
竣工时间:2016年1月
建筑土建造价:55万元
建筑总面积:620平米
结构形式:砖混结构
室内:混泥土地面(外涂保护剂,并打磨抛光),白色仿瓷墙面,天花板抹灰找平(水泥本色),无吊顶(厨房卫生间除外)
外立面:一层双层表皮(瓦墙),其余墙体为白水泥抹面,窗户为真空夹层玻璃
以上内容来源新湖南新闻
2楼
采访内容来自ikuku消息
Q: 方便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毕业院校,和现在的工作吗?
T: 名字就叫Tiger,村里人都叫我“三老虎”,因为排名老三,小时候又很调皮吧,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一家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
Q: 纵观全文,你的设计构思源于你们一家人在现实中的一些矛盾。比如归家后的无归属感,姐姐觉得没有热水,父母和哥哥家出于农村人的自尊心。既有精神上的需求也有物质上的需求。加之对于一些农村家庭现象的观察,你提出了非聚式集合住宅的大思路,基于两代人的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延续和思考,从而得出了这样子一个对比强烈的建筑。可以看得出,你做设计是蛮有套路的。那么我就这个建筑给我的感受提这么几个问题。首先你觉得建筑可以解决两代人之间的各种精神矛盾吗? 如果能,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建筑形式? 建筑过程?
T: 建筑不能解决两代人之间所有的精神矛盾,但在很多层面或许可以缓解甚至改变,如两代人的生活理解差异很多,上一代人对生活私密性并不是很看重,传统的农村平面布局中常能看到从一个房间穿到另一个房间的现象;
我的爷爷奶奶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因为我的父亲是长子,我的妈妈和奶奶一直都不是很兼容,甚至会因为一些琐事如电费等问题产生口角,新房的设计在很多物质层面进行区分,能够尽量避免因此类事情产生的争执,这在兄弟姐妹层面也是如此;
再比如,农村传统使用小方桌吃饭,最多只能坐八人,当家人较多的时候,往往长辈一桌,小孩一桌,如今,我们在家生活的时间本已不多,我们的子女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共同生活交往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能够坐在一张共同的长桌上(我们家改用了长餐桌)一起吃饭,既能拉近多代人共同交往的机会,也能增强小孩子对老家的归属感,从一个桌子类推到一个建筑,我认为无论是建筑的形式还是功能的划分亦或其他方面都能无形之中对家人的交往产生影响,或许我也很难说我现在所做的这些努力都能获得我理想中的结果,但我想努力还是值得的,至少我知道如果不去思考改变,那么问题依旧存在。
Q:你为什么把这个私宅这种隐私性很强的建筑放出来,能说说建筑师与媒体的关系吗?宣传与分享的区别?
T:最初做家宅这件事其实也带有一定的实验性,这种实验性不是学术理论领域内的,而是我想通过自己的一点思考和实践对农村(更多的是我们当地)农民自建房发出一些新的声音,现在很多村民建房用的都是琉璃瓦,瓷砖外墙面,宝瓶栏杆,每户都有挑出的大阳台,入口前两颗欧式大柱子,这基本上都是标配,甚至这两年在我们那边有些村民开始在屋顶上设置类似江浙一带农村建筑中常见的像极了糖葫芦的金属构件,一度要风靡起来。然而平面组织依然古老,难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这就是村民普遍对豪宅的理解,或许我的家宅可以被冠以奇奇怪怪的建筑,但我知道作为单一的个体它的“突兀”或许可以动摇农村对家宅的诸多世俗的理解,这就是我把它放出来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媒体会产生怎样的关系,很难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Q:产权归宿永远是与建筑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方面你是怎么考虑的? 或者说你认为自宅与他宅在设计上会有什么区别?
T:农村在产权的认识上其实应该没有城市这么直接,毕竟农村不存在城市中如此普遍的房产交易。但也不能说农村不关注产权,只是理解和处理的方式有所不同,往往这种产权关系是比较隐晦的,而现实生活中导致兄弟与父母之间的诸多矛盾的根源往往就来源于此。
Q:这个房子的尺度感似乎很大,像公建,比如四层高的中庭、奶奶站在大圆窗的照片。现实中你们使用起来感觉如何?湖南是夏热冬冷地区。这个房子看起来很通透,不知道冬天冷不冷?房屋整体通风,采光性能如何?
T:的确,单一看这个房子的尺度是比较大的,但如果能认识到它的确承载了四个家庭的起居生活,他便不是那么大了,在农村如果一个家庭有这样的成员构架,通常会出现三个独立的建筑,占用更多的用地,具有更多的总建筑面积,投入更大的经济总量。当然也有几兄弟共同建设的,往往体量更大。
现实生活中,父母和奶奶的确他们较少会上到孩子的套房,房子的确很通透,窗户面积也很大,因此采光通风效果都很好,而我的套间因为有中庭,加上架空,冬天的确挺冷,但这相较我在这里所能直接触碰到的自然,我欣然接受,在城市中压抑太久了,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局促,内心也变得狭隘起来,所以有种思想寄托在这样一个小家中,其次,我很喜欢听雨声,所以做了天井让雨水穿过我的套间。
Q:可以上人的瓦屋顶,目测没有保护栏,有其他保护措施吗?
T:瓦屋面没有保护栏,屋顶小径设置在瓦屋面中间,远离了屋顶边界,所以如果只是在小径上走的话不会有太大的安全隐患,且小径很窄,除了休息区,只有0.4米宽,也就够一人穿行,加上是鹅卵石,一般走在上面会小心谨慎,而小朋友知道一旦他们踩上了瓦片,把瓦片踩坏会得到很严厉的处罚所以也很守规矩,当然,我不能排除这依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我希望他们在这里游戏的同时能够意识到有些事情不能为,有些规律也必须遵守。
Q:当地一个普通三层住宅多少钱土建成本(约200~300平)?如果是交钥匙工程,人可以直接入住的话,造价多少?提到的55万土建造价包括哪些?是否包括地面的完成面?有没有包括给排水和强电?
T:按照你说的条件,我们当地中等住宅一般土建成本在25-30万之间,其中人工费和材料费各占比约一半。
交钥匙工程很难有结论,且我们当地目前无该种建房模式,难以参考,不同条件的村民在内装上会有很大差别。
我所提到的55万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外立面,所有门窗,室内包括墙面基本抹灰,地面(混泥土地面,用混泥土保护剂表面处理),但没有包括水电。
Q:建筑的尺度感很大,还有您的装修风格,给我的感觉有点高冷,不像一般家一样温暖的感觉。在后期的室内设计上也是自己设计的吗,从你的观点来看建筑师设计与后期的室内设计及布置方面, 你作为一个建筑师是如何处理建筑师、业主需求、及室内设计等方面的关系? 室内造价会不会影响到你的最终建筑作品的质量?
T:目前看到的室内图片主要是我的套房,其余套房的室内依据各自需求还在进行中,我自己偏向于这种简约风,没有请专业室内设计师进行设计,我认为造价对室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绝对的,我个人比较喜欢把一些自然的如树枝,藤蔓,卵石等在农村随处可捡到的元素搬进自己的套间,我自己认为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很有品质。
实际上,整个房子室内部分我也很难控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观念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公共起居空间,包括堂屋现状主要还是父母自主在家进行了很多改变,或许在我的套间中呈现了一种相对精致的生活追求,但一楼父母生活的公共空间则完全还原了农村生活的真实状况,乡邻依然可以毫无顾忌的走进我们的家宅,建筑也呈现出足够的开放,混泥土的地面,大红色的神台背景和老妈定制的土豪金窗帘都符合大家共同认同的生活场景,这个房子就是这么矛盾的组合在一起,跟它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一样,充满了冲突,我想这恰恰也体现了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彼此之间复杂的关系,城市与乡村本来就充斥着矛盾。
Q:用四个体块的联系带动整家人的联系概念很好,但是经常使用的只有两个体块,其他的基本处于限制,这一点是怎么考虑的呢?
T:的确,目前主要被使用的空间是一楼公共起居空间和哥哥套间,但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的话,我姐和我其实也都有回家生活的意愿,建筑在房型上比较独立是为了保持各自私密性以及能够较好的区分从属关系,类似产权一般,实际上,兄妹各自成家后家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如果不在一些事情上有明确的划分往往往后会慢慢积淀衍生出诸多矛盾,甚至目前每户都有独自的电表,兄妹之间在空间上似乎保持着一种邻里的关系。但实际上,整个建筑毕竟是连为一体的,家里的小朋友他们不会有谁家的概念,即便我在家的时间很少,整个房子各个地方也都是他们游乐的空间。
回复
3楼
设计很新颖,设计师并没有太多被前人的风格所限制,四个部分既集合又分离这个概念很好,有创新点。结构土建部分很实用,整个外观也不错。感觉唯一不足的就是装修风格上,确实有点像公建的感觉。可能是费用投入的问题还有就是没有用吊顶或者地面铺装的问题。
回复
4楼
我个人觉得还是缺少家的温馨感,色彩搭配冷调,感觉用暖色调搭配一些GRC构件或许会让有人有更多的归属感
回复
5楼
多谢楼主!有特色的建筑,学习了。
回复
6楼
感谢楼主分享资料
回复
7楼
感谢分享好作品
回复
8楼
功能分区很好!如果再能多加几个入口。是不是会更加灵活。
回复
9楼
哈哈,造出来的效果比当初cad里还奇葩:lol
回复
10楼
外观像村里面的艺术馆,也算是标志性建筑了,我很喜欢
回复
11楼
不错,像你学习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