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计算结果审查分析
zyw1600
zyw1600 Lv.7
2007年11月07日 11:15:50
来自于PKPM
只看楼主

计算机的后处理结果,即最终打印结果指内力图、配筋图和详细的内力及配筋表(按构件编号依次输出),有抗震计算时还输出中间分析结果(如自震周期、振型、位移、底部总剪力等)设计人应认真对最终打印结果进行分析,确认无误或无异常情况后再绘制施工图,必要时应将最终确定的构件编号、构件截面和配筋数量、规格绘制成简单的平面图,供校核审定和归档用。对最终打印结果不进行分析,盲目采用其配筋直接绘制施工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往往会造成不良的严重后果,既对工程不负责任、有不利于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计算机的后处理结果,即最终打印结果指内力图、配筋图和详细的内力及配筋表(按构件编号依次输出),有抗震计算时还输出中间分析结果(如自震周期、振型、位移、底部总剪力等)设计人应认真对最终打印结果进行分析,确认无误或无异常情况后再绘制施工图,必要时应将最终确定的构件编号、构件截面和配筋数量、规格绘制成简单的平面图,供校核审定和归档用。对最终打印结果不进行分析,盲目采用其配筋直接绘制施工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往往会造成不良的严重后果,既对工程不负责任、有不利于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免费打赏
zyw1600
2007年11月07日 12:40:15
12楼
三一、 柱下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十字交叉梁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和人防地下室都有相应的程序可供采用。但取上部结构传来的内力时,应考虑下述问题:
三二、 基础顶面上所受的内力(轴力、弯矩和剪力)应取同一种工况作用的组合内力进行设计,再取另一种(或几种)工况作用的组合内力进行验算,按最不利的结果确定基础构件的截面和配筋。不要误用最大轴力、最大弯矩、最大剪力的打印结果进行设计,因为它是不同工况产生的最大内力,不可能同时出现。
三三、 直接按荷载面积求得的基础顶面(即柱脚)轴力来进行基础设计,对边角柱是不安全的。
三四、 直接按剪力墙荷载面积求得的墙基础顶面(即墙底部)的轴力来进行基础设计,也是不安全的,应适当增大墙底部的轴力。
三五、 主次梁相交处的无柱连接点,对次梁端部负钢筋不应少于跨中正钢筋,对主梁不应出现跨中负钢筋。
回复
zyw1600
2007年11月07日 12:41:12
13楼
构件配筋的确定
归纳梁、柱、墙的配筋要求 ,其目的在于:一是有助于对电算的打印结果进行分析(绘制简单的构件选筋图,注明构件的编号、截面尺寸、计算配筋面积、最终的配筋数量、规格及实际配筋面积);二是便于对计算机绘图结果进行校审;三是为手工绘图提供参照的依据。
下面按抗震设计要求的构件分别进行叙述
回复
zyw1600
2007年11月07日 12:41:48
14楼
三六、 框架梁的配筋
三七、 梁的纵向钢筋
三八、 梁应处于单筋受力状态。如果计算结果为双筋受力状态,应加大梁截面尺寸,按其内力重新计算求得配筋面积。
三九、 梁不设弯起钢筋,应为弯起钢筋起不到双向抗剪的作用,从而不能保证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梁端塑性铰区段的转动能力。
四〇、 梁的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一级抗震支座为0。4%、跨中为0。3%;抗震二级时支座为0。3%、跨中为0。25%;抗震三、四级时,支座为0.25%,跨中为0.2%。
四一、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且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抗震一级不应大于0.25,抗震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四二、 受牛纵向钢筋应沿梁截面周边均匀布置,一般可在上下两边各配置15%~20%,左右两边各配置35%~30%。
四三、 梁端截面的底部和顶面配筋量之比,除按计算确定外,抗震一级时不应小于0.5,抗震二、三级时不应小于0。3。
四四、 梁内贯通中柱的各根纵向钢筋,抗震一、二级时不宜大于柱截面高度的1/20。
四五、 梁顶面和底面至少有两根直径不小于14mm的通常钢筋伸入支座,其面积不得小于两端相应底面和顶面配筋中最大值的1/4,同时其配筋率不得小于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回复
zyw1600
2007年11月07日 12:42:14
15楼
四六、 当梁的截面高度超过700时,在梁的两侧面每隔300~400mm,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d的纵向构造钢筋(即腰筋)。位于梁两侧的受扭纵向钢筋可兼作腰筋。
四七、 梁顶面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梁底面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和d。当梁底面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其上层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上面两层钢筋的中距大一倍。
四八、 梁的箍筋
四九、 梁端加密区的箍筋配置最低要求
五〇、 箍筋的最小直径:抗震一级为φ10、二、三级为φ8、四级为φ6。
五一、 箍筋的最大间距:抗震一二级为100mm;三四级为150mm。
五二、 箍筋的肢距:抗震一二级不应大于200mm,三四级不宜大于250mm.
五三、 承受地震力为主的框架梁,沿梁全长的最小配箍率:抗震一级为0.035fc/fyv,抗震二级为0.030fc/fyv,抗震三四级为0.025fc/fyv ,式中fc和fyv分别为混凝土和箍筋强度设计值。
五四、 电算时梁箍筋的间距按梁端加密区箍筋间距输入,所得计算结果亦为梁端箍筋的计算值,此时计算剪力已考虑梁端的“强剪弱弯”放大系数,故梁端箍筋计算值小于构造配箍时,可按上述构造要求配箍,当梁端箍筋为计算配置时,必须按计算配足,且满足上述的构造要求。
回复
zyw1600
2007年11月07日 12:42:54
16楼
五五、 梁的中段配箍要求
五六、 当梁端为构造配箍时,梁中段配箍可适当减小(一般箍筋直径和肢数不变,箍筋间距可加大一倍,但不应小于沿梁全长的最小配箍率。
五七、 当梁端为计算配箍时且梁剪力沿跨长变化不大时,一般情况下中段配箍不予减小;只有梁的一端或两端为框架柱且梁剪力沿跨长变化较大时,中段配筋方可适当减少(抗震一级可减少20%,二级可减少10%)。
五八、 当按HPB235钢筋计算,而实际采用HRB335钢筋配箍时,箍筋用量可减少15%)。
五九、 梁的箍筋直径不宜大于14mm,可增加箍筋肢数或减小箍筋间距来减小其直径。
六〇、 框架柱的配筋
六一、 柱的纵向钢筋
1.柱的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理解为柱截面对边两侧计算配筋面积之和与柱全截面面积之比。对中柱和边柱,一级抗震为0。8%、抗震二级为0。7%、抗震三级为0.6%,四级为0.5%;对角柱和框支柱,相应增大0。2%。
2.应采用对称配筋,柱截面对边两侧计算配筋面积之和(2Asx或2Asy)小于最小配筋率得出的构造配筋面积时,按构造配筋面积配置;反之,按计算配筋面积配置,计算配筋面积时已考虑“强柱弱梁”的放大系数。实配钢筋时尚应考虑调整后实配梁纵向钢筋,按“强柱弱梁”关系再予以增大。
3.柱的纵向钢筋最大配筋率为4%,是指柱截面四侧全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与柱全截面面积(总配筋率大于3%时为净混凝土截面面积)之比。
4.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量不小于计算得出的2Asx+2Asy(角筋不得公用),且不大于其最大配筋率。这里,Asy、Asy分别为X方向、Y方向按对称配筋计算得出的单侧配筋面积。
5.柱截面尺寸大于1.5m时,应在截面中部另加一圈构造纵向配筋,其直径与周边主要受力纵向钢筋相同。
6.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直径不宜小于14mm.
六二、 柱的箍筋
六三、 柱端加密区的箍筋配置最低要求
六四、 箍筋的最小直径:抗震一级为φ10、二、三级为φ8、四级为φ6。(抗震二三级柱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可采用φ6)。
六五、 箍筋的最大间距:抗震一级为100mm;抗震二级为100mm(当箍筋直径不小于φ10时为150mm),三四级为150mm。
六六、 箍筋的肢距:抗震一级不宜大于200mm,抗震二级不宜大于250mm,三四级不宜大于300mm.
六七、 柱的体积配箍率,指在一个箍筋间距范围内、全部箍筋的体积(扣除重叠部分)与混凝土体积之比。箍筋的最小体积配箍率,详见抗震规范第6.3.10条的规定,最小值为0.4%、最大值为1.2%尚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六八、 柱非加密区箍筋配置最低要求
六九、 配箍量: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
七〇、 箍筋间距:抗震一、二级时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抗震三级时不应大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七一、 电算时柱箍筋的间距按柱端加密区箍筋间距输入,所得计算结果亦为柱端箍筋的计算值,此时计算剪力已考虑柱端的“强剪弱弯”放大系数,故当柱端箍筋计算值小于构造配箍时,可按上述构造要求配箍,当柱端箍筋为计算配置时,必须按计算配足,且满足上述的构造要求。
七二、 柱的中段配箍要求
七三、 当柱端为构造配箍时,可按非加密区的箍筋配置最低要求对柱的中段进行配箍,一般箍筋直径和肢数不变,箍筋间距可加大一倍
七四、 当柱端为计算配箍时,柱高全长均应按端部配箍。只有抗震一二级时中段配筋方可适当减少(抗震一级可减少30%,二级可减少20%)。对底层柱宜为端部配筋的50%~60%。
七五、 当按HPB235钢筋计算,而实际采用HRB335钢筋配箍时,箍筋用量可减少15%。
七六、 梁的箍筋直径不宜大于16mm,可增加箍筋肢数或减小箍筋间距来减小其直径。
七七、 节点核心区的配箍要求
七八、 箍筋的最大间距、最小直径和肢距同柱端加密区的要求。
七九、 体积配箍率:当柱轴压比≥0.4时,抗震一级宜≥1。0%,二级宜≥0.8%,三四级宜≥0.6%,当柱轴压比<0.4时,分别为0.8%、0.6% 、0.4% 。
八〇、 框支柱和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小于4的短柱(包括嵌砌填充墙形成的短柱),其体积配箍率宜≥1.0%,沿柱全高范围内箍筋的间距均不应大于100mm.
回复
zyw1600
2007年11月07日 12:43:27
17楼
八一、 剪力墙的配筋
(一)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
1.分布钢筋的布置
(1)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分布钢筋应采用双排布置,横筋在外、竖筋在内。
(2)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分布钢筋,除抗震三、四级的一般部位且墙厚<160mm时可采用单排布置外,其他情况均应或宜采用双排布置。
2.分布钢筋的最小直径为φ8。
3.分布钢筋的最大间距为300mm,一般不宜大于250mm.
4.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1)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这里所谓的分布钢筋配筋率,是指在钢筋间距范围内两根竖向或水平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与混凝土的截面面积之比。
(2)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均为0.25%;二级时,加强部位为0.25%、一般部位为0.20%;三级时,加强部位为0.20%、一般部位为0.15%;(但Ⅳ类场地为0.20%);四级时,加强部位为0.20%、一般部位为0.15%。
5.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大于1.2%时,宜调整剪力墙的刚度,以减小该剪力墙所分配的剪力。
回复
zyw1600
2007年11月07日 12:43:54
18楼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筋
1.剪力墙的边缘构件分为翼墙、边框柱、暗柱和不设暗柱四种类型。其中,前三种类型适用于抗震一、二级的剪力墙和抗震三级剪力墙的加强部位;其他情况下和墙宽度小于墙厚度4倍的小墙肢可采用第四种类型(即不设暗柱)。
2. 边缘构件的最低配筋要求
(1)底部加强部位墙端纵向(竖向)最小配筋:抗震一级为0.015Ac,二级为0.012Ac,三级为0.005Ac和2φ14的较大值,四级为2φ12。
(2)底部加强部位墙端箍筋或拉筋的最小配筋:抗震一级为φ8@100,二级为φ8@150,三四级为φ6@150。
(3)其他部位墙端纵向(竖向)最小配筋:抗震一级为0.012Ac,二级取0.010Ac和4φ12的较大值,三级取0.005Ac和2φ14的较大值,四级为2φ12。
(4)其他部位墙端箍筋或拉筋的最小配筋:抗震一级为φ8@150二级为φ8@200,三四级为φ6@200。
3.边框柱的配筋
(1)如果边框柱截面尺寸大于墙厚的三倍、且在计算中按框架柱单独处理时,其配筋氨计算结果进行,并应符合框架柱配筋的构造要求。
(2)当剪力墙在门洞边形成独立端柱时,端柱全高的箍筋宜符合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3)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全高范围内的端柱箍筋,均应按上述底部加强部位墙端箍筋的要求设置。
(4)其他情况下与剪力墙相连的边框柱,可将计算所得的剪力墙端部钢筋全部配在柱内。
竹内纵向钢筋除应满足上述边缘构件的最低配筋要求外,尚应满足框架柱的构造配筋要求;柱内箍筋的直径和间距,按上述边缘构件的最低配筋要求设置即可。
回复
zyw1600
2007年11月07日 12:44:28
19楼
八二、 L形、T形和十字形剪力墙配筋
当采用三维空间分析程序计算时,任何形状的剪力墙都是划分为若干墙段来分别计算其内力和配筋,计算所得到的墙端部钢筋面积As是指该墙段一端全部竖向钢筋截面面积之和。这对一字形剪力墙处理很方便,如计算值大于构造值,应按计算值将竖筋全部配置在边缘构件内即可,否则按构造配置。但对L形、T形和十字形剪力墙,配筋时要进行处理,处理办法如下:
八三、 在墙端相交处,按计算所得的端部竖向钢筋集中配置在墙端相交的暗柱内,其数量为各墙段端部竖向钢筋之和;
八四、 如墙段相交处的暗柱配筋过多时-,可先在暗柱内按构造要求配置,多余的竖向钢筋再向墙段的远端(即边缘构件内)转移。
八五、 如墙段相交处的暗柱为构造配筋时,可以扣除重叠计算的暗柱截面面积将竖向钢筋予以折减。
八六、 也可以找出这些剪力墙的剪心位置,将各墙段的内力转换为该剪心的内力,重新计算进行配筋。
八七、 连梁的配筋
八八、 连梁箍筋的构造要求
八九、 箍筋的最小直径:抗震一级为φ10,二级和三级为φ8,四级为φ6。
九〇、 箍筋的最大间距:抗震一级取hw/4、6d和100mm的最小值;二级取hw/4、8d和100mm的最小值;三级和四级取hw/4、8d和150mm的最小值。这里hw为连梁截面高度,d为连梁纵筋直径。
九一、 箍筋的最大肢距:抗震一、二级为200mm;三四级为250mm.顶层连梁伸入墙肢内的纵向钢筋应设置箍筋,其间距不得大于150mm,其他要求不变。
九二、 连梁的弯矩、剪力配筋过大而使配筋超限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九三、 调整洞口宽度、高度,增大连梁的跨度,减小连梁的高度;
九四、 窗洞以下、楼板以上的墙体改用轻质材料或砖砌筑;
回复
zyw1600
2007年11月07日 12:45:15
20楼
九五、 考虑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55)。
九六、 采取以上措施后依然超限时,可按最大配筋率配筋。此时,应加大相邻层连梁和墙肢的配筋。增强连梁与墙相交处的构造措施。
九七、 连梁的纵向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率同框架梁的要求,即:不应大于2.5% ;且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抗震一级不应大于0.25,抗震二、三极不应大于0.35。
九八、 连梁的最大配筋率同框架梁的要求,体现在梁的“剪压比”控制是否超限上。即连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符合下式要求时,再按抗剪公式计算得到的配箍率就是该梁的最大配箍率。
V=1/γre(0.2fcbh0)
回复
zyw1600
2007年11月07日 12:45:45
21楼
结构设计提纲
九九、 结构设计提纲的内容和深度
设计提纲应根据已批复的初步设计进行编制,如无初步设计,应根据已确定的结构方案进行编制。
(一)工程概况
1.建设单位和工程项目的名称,或子项工程的名称。
2.建设地点,该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
3.结构平面划分的区段,每个区段结构类型、层数、主要使用功能、主要生产设备。
4.相邻建筑物的情况和影响关系,施工时深基坑的围护措施和其他注意事项。
(二) 设计依据
1.本工程应遵循的主要结构设计规范的名称和代号。
2.地质勘查报告:
(1)地质勘查报告的编制单位、资质、文件编制日期和编号;
(2)有关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的主要结论,如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抗震场地类别、地下水位、水质等,必要时应分述地下各层土的特性和分布状况;
(3)特殊地质条件的说明,如湿陷性黄土、可液化土、软弱土、膨胀土、滑坡、溶洞、冻土、抗震不利地段、地裂缝的影响等;
(4)施工图之前的详细地质勘查报告,一般来说是可以满足施工图设计需要的。如果认为详细地质报告还不够满足设计要求,应提出补勘具体要求。
3.各种结构设计等级的确定:
(1)抗震设防烈度、设计近震与远震、建筑物抗震重要性分类、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等级;
(2)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等级;
(3)人防地下室的等级;
(4)防火的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5)应用其他规范时的相应等级;
4. 特殊的设计要求。如耐高温、防渗漏、楼面机械振动、结构或构件的变形限制等。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