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背景概况作为上海市首个郊野公园,前期试点的五个公园之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东南,黄浦江与大治河交汇处,城市生态间隔带上。占地13.6平方公里,距市中心人民广场约20公里,是浦江延线距离市区最近的一个郊野公园。拥有长达5.5KM的滨水岸线。基地为近郊绿环上的重要生态斑块;规划理念自然野趣,生态健康,永续发展的高品质郊野公园。采用低影响和适度开发的原则强调生态可持续和文化可持续
作为上海市首个郊野公园,前期试点的五个公园之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东南,黄浦江与大治河交汇处,城市生态间隔带上。
占地13.6平方公里,距市中心人民广场约20公里,是浦江延线距离市区最近的一个郊野公园。拥有长达5.5KM的滨水岸线。基地为近郊绿环上的重要生态斑块;
规划理念
自然野趣,生态健康,永续发展的高品质郊野公园。
采用低影响和适度开发的原则
强调生态可持续和文化可持续
用绿色基础设施的理念打造水环境
借鉴 “朴门农法”的 运营模式和理念加强体验项目操作的科学性
设计概念--食物实践
设计缘起: 结合当前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日益严重的食物危机问题与基地在闵行区的农业定位,提出建设食物实践创意主题概念。
食物实践:分为食物景观,食物健康,食物足迹三个方面。致力于创造健康、永续、生态自然的食物生长环境,提升野趣、生动、优美的乡村田园景观, 满足人们回归 自然的渴望,同时提供智慧农艺,可持续绿色生活的实践地,孕育生态文明的种子,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
食物三大危机:危机一,气候、生态、环境问题带来了食物的灭绝危机,地球每6个小时就有一种蔬菜品种消失;危机二,食品中营养物质含量与日俱减;危机三,食品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基地在闵行区的农业定位: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交大低碳农业和航天育种基地为依托。主要物产为粮食生产和蔬菜为主。
发展定位
关注大地资源的创意实践地
健康、永续、生态自然的郊野环境
野趣、生动、优美的乡村田园景观
感动、欢笑、充满关怀的亲身体验
在浦江郊野公园,人们可以完整地看到食物从:播种、维护、收获、加工直到供人食用,并且可以直接参与到这些过程中来。不同的分区侧重于食物养成的各阶段过程,从开始探索到结束探索,可以在同一段时间观察到不同的过程。
目标
资源保护和发展----通过一系列“食物实践”的创新活动体现对农田-水-林地等大地资源的关注和保护;
景观规划----因地制宜,打造风景优美“食物景观”,以及野趣自然的江南滨水乡村;
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水质提升循环系统,抚育生态林相,优化创新农业,营造适合“健康食物”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社会需求----打造生动有趣的“食物足迹”的体验,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价值观;
经济价值/树立城市新品牌----升级产业功能,打造本土产业链,重构居民与土地的经济关系,为生态注入经济和文化价值
设计目标
1.通过一系列“食物实践”的创新活动体现对农田-水-林地等大地资源的关注和保护-----资源保护和发展。
2.因地制宜,打造风景优美”食物景观”,以及野趣自然的江南滨水乡村-----景观规划。
3.营造生态优质水源,抚育生态林相,优化创新农业,营造适合“健康食物”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 。
4.打造生动有趣的“食物足迹”的体验,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社会需求。
5.升级产业功能,打造本土产业链,重构居民与土地的经济关系,为生态注入经济和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树立城市新品牌。
设计策略
自然野趣,具有江南特色水岸乡村景观
【水岸:河网连通优化,增加部分湖体湿地,形成网络。】
打造黄浦江/大治河水岸整体形象,形成滩涂+滨江路 +堤岸+码头+林地的独特滨水景观。优化内部水网系统,提升场地的整体景观效果。形成滨江水岸+内河+溪流+湖体,相结合的有层次的水岸景观。
【林地:加强现有林带,连通廊道,形成网络体系。】
保护现有林地和古树资源,加强场地的围合性和多样性,观赏性。增加网络体系,增加生态功能。打造林地和农田,水系,村庄相互交织的特色景观。
【农田:集中现代农田,回归自然原貌,小型农田主题化】
将交大的农业创新项目和郊野公园相结合,增加游人的参与性和教育性。保留现有的高产和大规模的农田,对零碎的农田进行整理, 恢复到自然状态。同时开辟一些特色的小型农田,形成具有特色农家院落。
【道路:车道郊区化,乡道自然化,慢性系统网络化】
调整规划道路,形成完整的内部交通。建议在内部除部分服务性的道路, 其他采用电动单车和自行车,建立完善的慢性系统。减少铺装,采用朴实的乡村道路和绿色材料。
【村落:大型优化,中型精简,小型重新打造】
1 梳理和整合现有的大型村落,改善外围环境,提升内部景观空间。 2 减少中型村落,增加村落之间的间隔。增加小型院落 ,结合保留的古树和风景独特的区域创造独特的院落形式 。
【文化:体现历史,融合城乡,艺术创新】
延续本土文化,发展生态创意文化产业,通过具有特色的文化项目的设置,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让乡村景观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相互融合。
基础设施:功能整合, 融合景观,局部艺术化
完善基础设施,集中优化部分现有的设施。设施艺术化,景观化,以艺术和景观的方式优化现有的基础设施,形
成自然野趣的乡村+现代景观和艺术化的设施相融合的景观效果。
节点和边界:打造可识别的景观节点; 激活边界
以景观和艺术的手法打造水系和道路交接的“汇集空间”,增加场地可识别性,展示地域特有的文化、历史。激
活地块和周边居住地块的边界,增加互动性,如南部码头,游客中心等
农田林地区——提升食物健康 ,展示食物景观
滨江码头区——打造艺术绿岸,延伸食物足迹
公园引入区——自由生活的起点 ,追寻食物足迹
古镇工坊区——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打造古镇食物景观
特色农场区——创造食物实践基地,展示智慧农艺
森林农家区——优化食物环境,畅想绿色生活
滨江防护绿带区——维护食物健康环境,延续浦江水岸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