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热议话题:设计行业迈入寒冬,这才是建筑师最好的时代
结构小清新
2015年09月08日 13:31:24
只看楼主

核心提示:最近有两篇文章刷了建筑师的朋友圈:《这才是建筑师最好的时代》(以下简称“最好时代”)和《尴尬的建筑师》(以下简称“尴尬建”)。两位老师一边猛灌鸡汤、一边苦水难收!瞬间感觉冰火两重天,弄的不少建筑师傻傻的愣了一会,结构设计的我们也来凑凑热闹。冬天并没有来,我们觉得冷是因为过去太热。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思考一下如何适应新常态,在一个告别了疯狂时代的现在,恰恰是建筑师最能体现价值的时代。 从2014年以来整个建筑设计行业几乎是从火热的夏天没有过渡的直接迈进寒冬。各种裁员、降薪、倒闭的故事不绝于耳。恐慌在从开发企业到设计公司的几乎所有这个行业生产链条上的每一个企业蔓延开来,甲方把钱尽可能久的抓在自己手里能不付就不付,乙方尽可能多的去投标期望能拿到更多的项目,设计费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真的不再成为笑话:先有某大院的3块每平米的住宅报价,后有某外企美金变人民币的商务标神奇逆转,再有上海某住宅项目20家公司没有任何费用的pk了半年,等签下合同中标方才发现设计费的一半已经付了人员工资和效果图;然后某企业的被拖欠款可以买栋楼,某设计公司朋友圈叫卖开发商抵的房。还有比这更惨的故事么?


核心提示:最近有两篇文章刷了建筑师的朋友圈:《这才是建筑师最好的时代》(以下简称“最好时代”)和《尴尬的建筑师》(以下简称“尴尬建”)。两位老师一边猛灌鸡汤、一边苦水难收!瞬间感觉冰火两重天,弄的不少建筑师傻傻的愣了一会,结构设计的我们也来凑凑热闹。



冬天并没有来,我们觉得冷是因为过去太热。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思考一下如何适应新常态,在一个告别了疯狂时代的现在,恰恰是建筑师最能体现价值的时代。

从2014年以来整个建筑设计行业几乎是从火热的夏天没有过渡的直接迈进寒冬。各种裁员、降薪、倒闭的故事不绝于耳。恐慌在从开发企业到设计公司的几乎所有这个行业生产链条上的每一个企业蔓延开来,甲方把钱尽可能久的抓在自己手里能不付就不付,乙方尽可能多的去投标期望能拿到更多的项目,设计费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累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真的不再成为笑话:先有某大院的3块每平米的住宅报价,后有某外企美金变人民币的商务标神奇逆转,再有上海某住宅项目20家公司没有任何费用的pk了半年,等签下合同中标方才发现设计费的一半已经付了人员工资和效果图;然后某企业的被拖欠款可以买栋楼,某设计公司朋友圈叫卖开发商抵的房。还有比这更惨的故事么?

但是,我还是要说:这才是建筑师最好的时代!
别装逼,装逼容易被雷劈,估计这是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标题的第一反应。实际上都设今年同样遇到了大项目暂停、对手低价竞争的困境,然而我依然坚持我的观点:冬天并没有来,我们觉得冷是因为过去太热。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思考一下如何适应新常态,在一个告别了疯狂时代的现在,恰恰是建筑师最能体现价值的时代。

让我们来看看过去10多年来这个疯狂的市场给建筑学带来的扭曲:
2003年以前,如果一个设计师照搬了甚至借鉴了某畅销的楼盘,业主会很不高兴地告诉你这是抄袭我们要的是创新;
2005年之后如果你拿了一个方案是他没见过的,营销就会把你给毙了。营销的话语权伴随着房地产的滚动开发和以小博大越来越强,而掌握话语权的人大多没有建筑学的素养,如果你去开个会甚至那你都区别不出这帮人是在谈卖房子还是卖衣服,因为换个宾语就可以了。实际上在大家买到房子就赚钱的时代,建筑师那点通过设计增加的价值在快速周转创造的经济效益面前简直忽略不计,复制成为最好的方式,要不是国家有规定得有图纸我估计开发商就只需要结构工程师就能盖出来了,比如全国就有无数的一样名字的楼盘,连取名都省了,美其名曰:产品线。设计,那就是个屁,建筑师也乐得躺着挣钱,每年拿个项目稍微做点创新就了不得了,在这种情况下几千人的设计公司满地开花,设计工厂要配合开发工厂,工厂才需要那么多人,他们被称之为“地产建筑师”。但凡还有点追求的做出一些有建筑感的住宅作品的公司都立马被追捧,干都干不过来。这正常吗?


房地产的红火带来了从业人员的急剧增加,挤出效应下必然淘汰一大批。这种阵痛恰恰是对于前面过热的修正,当建筑设计从简单的高薪转向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的平衡,社会才可能回归到一个对要耸立上百年的物件的敬畏之中,而创造这种敬畏之心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足够的尊重。我们不能一边干着复制的事一边羡慕着西方建筑师的权利和地位。富士康是制造,而设计的本质是创造。
  
在过去的十几年没有人关注日本的工匠和产品,甚至想当然的认为日本在衰退,但是在经济下滑的今天,我们突然发现这个邻居的工匠精神和坚持让我们被甩得更远。而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日本建筑师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桢文彦最近在纽约中心区建成了3个大型项目,这是日本整体设计能力的体现。日本的建筑师在东京卖掉就可以买下美国的年代也始终没有被工具化,最后走向世界的市场。所以当市场不再需要那么多工具而需要更多的创造力时,建筑“师”的好时代终于来临了,说得凄惨一点也就是:房子不好卖了,得靠哥几个出点想法了。


转变
当房子作为投资品的作用逐渐淡化,必然使用性成为第一要素。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开始多样化,85后90后不再租那种传统住宅而愿意付更多的钱住服务公寓或者青年公寓,电商基本上击溃了传统商业,曾经红火的底商商铺变得无人问津。昨天还是典范的大型商业几个月后就门可罗雀,即使苏州的某天地让无数建筑师和开发商去学习但依然亏得一塌糊涂,互联网对生活模式带来的变化让建筑的功能定位不再那么清晰,越来越多的精品酒店红红火火,传统五星级酒店举步维艰……整个地产的模式都在剧变,而且恰巧在这经济下滑的当口,这种变化让传统项目急速萎缩,而由此带来的新的模式的项目却在急速的增加,这些新的模式不再建立在房产销售的基础上,用某营销大咖的话说就是:自己整体招商都不得行小业主自己招的来?谁买?所以以后能租的出去的房子不愁卖,能租的好价钱的商业抢着买,能生意红火的酒店依然基金追着要,运营,将是未来房地产的主线。所以能增加商业的空间感受、增加酒店的入住体验感、让办公空间更吸引人、能把30平米做得变化多端的建筑师将会受到欢迎。目前大量的产品还是在拼地段,同质化很严重,这个时候谁提供的产品本身能够更打动客户必然异军突起,这得靠建筑师的创意。


AIRBNB模糊了酒店和住宅的界、淘宝模糊了企业和个人的界限、小米公寓和众创平台把居住和办公的模式也作了很大的突破、莫干山的民宿完败了酒店、大量的市中心的老房子需要更新、笔者将一个副食品市场改成了文化艺术中心,正在将一个村子改造成休闲度假的目的地……站在开发之外,你会发现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多,只是不再是粗放的需求。


中国的开发量从统计数据来看依然很大,只是节奏慢了下来,这个时候反而有利于建筑师从没有时间思考切换到认真去思考,对于中国的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必然是好事。按平米收费的体系必然会崩塌。
简单的说就是当建筑师被需要并且在项目中的作用变得重要时,这就是好的时代。

设计的价值

这里要讲三个故事:
一年多以前一个挺大的私营企业主找到我,后来聊天知道一个位置不错的项目因为设计的原因招不到商想整体卖给他,开价4亿他只愿出3.5亿没有成交。后来业主换了一个操盘手,委托我们从建筑到景观全面进行了改造,同时一家运营公司介入,一年后这个项目成为了当地的名片,还获得很多奖项,卖了三分之一就达到了4亿,这让他后悔不已,所以新项目就交给我们来做。实际上招不了商的商业价值被低估了,而设计和运营基于双方的紧密合作通过挖掘其本身的价值并赋予它新的价值,最后达到的溢价令人吃惊。


今年在另一个城市接了一个即将完工的也是市中心但招不到商的商业改造设计,不同的这次一开始建筑师就联合那家运营公司合作从策划到设计到招商到运营提供一条龙的服务。这个项目位于地铁上盖,但是原来的建筑设计让人吃惊,能在那个地段把商业做成现在这样也真不容易。而经过不大动结构的重新设计之后,这个项目就很容易的体现出其本身的地段价值。建筑师针对目前的商业模式的变化导致的传统商业需求的下降,将一部分商业改成了空中的别墅式办公,而运营公司将其赋予了可soho可特色商业的业态。


两年前笔者接了一个办公楼的改造项目,办公楼位于江阴的郊区,面对一个湖,但是作为办公毫无价值。笔者首先根据现状评估了是否能改造成一个精品酒店,然后评估了大概的造价和能改成什麽样一个酒店,现在这个酒店的利润率远大于一般的五星级酒店,同时获得了今年上海建筑学会创作奖改造类的优秀奖。不适合做办公楼的办公楼却适合做酒店,建筑师的价值就在于别人看到的是以前和现在,而我们能看到未来。

上面三个故事是笔者亲身的经历,如果都还是在竞争传统的设计,市场的萎缩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困境,所以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过去十几年粗放的开发留下了大量的不合适的或者定位模糊的建筑,要把这些建筑的价值重新树立起来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而在这个市场里建筑师所起到的不是工具的作用而是医生的作用。得了癌症的人只要能买到能治好病的药在可能的情况下是不在乎价钱的,前十年是身体挺好最多感冒,不看感冒自己也会好,所以医生可有可无,现在重病的越来越多,医生就重要了。同理,这还不是建筑师的好时代吗?


学建筑的第一天老师告诉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赵鑫珊写了本书《建筑是首哲理诗》,从米开朗基罗到样式雷到贝聿铭,建筑师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是不能自甘堕落到工厂模式去的。过去的十几年金钱基本上洗刷了建筑师的尊严,我不认为那是一个好时代。现在能回归建筑的本源,能够投入的去做以后能带着自己的家人去体验的建筑,骄傲的告诉子女那是我为社会留下的财富而不是垃圾,这才是建筑师的好时代。



这个时候的建筑设计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管它上海云南北京西藏河南,西班牙风格、阿呆可、赭石……只要给钱你要那样给那样,反正开发商一年半就把房子卖完了,中国那缺乏美学教育的大环境不需要解释新疆的地中海风格的建筑的存在的合理性,从开发商到设计师都认为自己是“创造历史的神”,那种自信那种指点江山让人觉得世界就在脚下。工作五年就成了设计总监或者区域老总或者各种总监,没画几年图连vav和vrv都分不清就年薪百万一年设计几百万平米的小区;另一个阵营是国有大院和高校的建筑师,也是忙得屁颠屁颠,只不过呢当了婊子的同时还想着牌坊,在名和利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收入不高但是还能有点建筑学的追求。当然也有屁都不懂的就成了各种负责人,拿我自己来说,都当了大院总师了才开始画施工图,我是算清醒知道自己缺啥,周围还常常有不解的表情:这人有病吧。这正常吗?

这十多年我在国企大院过着与之隔绝的生活,在大院优越的没有产值压力的氛围里追求着朴素的建筑学。2012年自立门户后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原来不曾接触的开发商,从2013年的火热到现在的寒冷都在短短时间里经历了,所以我写下了这个标题。都说日本的经济浪潮催生了一大批大师而中国却催生了一大批忽悠,前面已经分析得很清楚,当建筑师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具时,对于建筑师来说那真不是一个好的时代。当房子不好卖了、当买房的可以挑选了、当地价越来越高,没有溢价赚不了钱了,这时候那种模式化的开发变得举步维艰,需要从使用的角度而不是金融的角度去看待建筑,建筑师的作用才有体现。




免费打赏
寘宸
2015年09月08日 14:02:45
2楼
好文章 不过 结构师呢?
回复
huanyu_830615
2015年09月08日 14:29:21
3楼
同问,结构师呢?
回复
jszxwsw
2015年09月09日 09:02:25
4楼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回复
兼程
2015年09月09日 10:31:39
5楼
现在买房者中大部分是为了追求生活品质的,还是为了结婚,孩子上学户口? 我想是后者吧。创新这块蛋糕只有少数的,极少数的大院才吃得到。难道现在走新路线,结构设计费就变高了?
回复
呵了个大呵
2015年09月09日 11:36:23
6楼
办公楼可能还好,可是住宅目前业主除了投资客就是刚需,对外形和品质的关注不是短暂时间可以提上来的
回复
wxf20072008
2015年09月09日 14:34:02
7楼
困难时出人才,但愿如此
回复
偷地雷的
2015年09月09日 15:14:36
8楼
这个文章的意思就是说~~“粥少僧多,想要生存,拿出精品,别再胡弄”。其实就是活少了没事干了,就要往精做了,建筑师好像提升水平了,可结构师那,恐怕会别建筑的所谓天马行空弄的更苦逼了吧???呵呵
回复
co1440750062022
2015年09月10日 18:02:23
9楼
建筑师可以往精了转,结构师怎么办?规范一卡死,没办法创新啊
回复
sdssq129
2015年12月31日 17:08:03
10楼
这就是所谓的新常态,大浪淘沙,也不定是好事!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