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版桩基规范的一个笔误谈起 2008年本人在学习新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无意中看附录D时看到一个疑似错误:P148表D.0.1-2中,当z/b=8.4,a/b=10.0时,表中平均附加应力系数=0.0938似乎不对,不符合表中数据递减的规律。按前后数据插值推算,正确数据应为“0.0988”。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断,当时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
从2008版桩基规范的一个笔误谈起
2008 年本人在学习新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无意中看附录 D 时看到一个疑似错误: P148 表 D.0.1-2 中,当 z/b=8.4,a/b=10.0 时,表中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0.0938 似乎不对,不符合表中数据递减的规律。按前后数据插值推算,正确数据应为 “0.0988” 。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断,当时查阅了一些资料,其中:( 1 )高大钊主编的《土质学与土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1 年) P103 中表 5-6 的数据为 “0.0988” ,与本人的推断相同;(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 P115 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J7—89 ) P83 的数据为 “0.0938” ;( 3 )《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年第 15 次印刷) P379 中除有上述问题外,当 z/b=8.8,a/b=10.0 时,平均附加应力系数正确数据应为 “0.0959” ,但在该书印刷成 “0.0595” 。
当时本人怀疑:会不会是编《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J7—89 )时不小心把数据弄错没发现、后来编的规范也照抄不误而让错误流传下来呢?本人在“ 高大钊教授专栏 ”( http://www.geot.com.cn/netpx/bbs/BView_58604_45_1.html )就此问题进行咨询,得到答复如下:“我查对了 74 版规范和 89 版规范, 74 版是这个沉降计算方法的源头,在 74 版的这个表中,这一项系数是 0.0988 ,只是倒数第 2 位的这个 8 字印刷得不太清楚,左边一半比较淡一些,粗心就可能看成 3 了;而在 89 版的规范中已经完全变成 3 了;可见,错误是从 89 版规范开始的,我主编的《土质学与土力学》中的表是引用 74 规范的资料,我们也没有发现后来版本中的这个错误”。
记得本人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当时的书籍、报刊都不多。当时每天就看《羊城晚报》来练习阅读和自学生字,每天也只有 4 版,不象现在的报纸仅广告就有十几、二十版。当时如果能在报刊或公开出版的书籍中发现错字、别字或印刷错误,就像中了彩票一样(因为概率很小,而且人们认为能公开出版的都是很权威的),而且会联系出版单位要求更正。
到了现在是火箭时代,“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已是现实了,大家都在拼速度,所以权威资料出点小错误是正常的。按本人这些年的经验,规范的错漏可分为以下3类:
( 1 )无伤大雅型:按 2011 年公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勘误表》,抗规附录 A 第一次印刷时把广州的“番禺区”误作“番禹”。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本人打字也经常犯这样的毛病),当地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印错了的。
( 2 )贻笑大方型:按 2011 年公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勘误表》,抗规第一次印刷时条文说明中“修改说明”最后一段把"徐正忠"误作“徐正中”,这就有点过分了。 本来是装模作样的感谢修订顾问专家,还把人家名字搞错了,显得很不严肃和很不尊重。
( 3 )贻害甚广型:如 2001 版的抗规 早期印本(第 1 次 ~ 第 6次印刷 )出现了印刷错误, 15~20 米范围的 N cr 计算公式(式 4.4.4-2 )中的 d w (地下水位深度)被错误地印刷为 d s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有的岩土勘察报告按印刷错误的规范公式计算 N cr ,导致计算数值明显偏小,对饱和砂土或粉土是否发生液化、液化严重程度判断出现失误。直到新抗规出来前,我还偶尔发现有勘察报告按错的公式判断液化,真的贻害甚广。 2010 版抗规把旧版的 2 个计算公式改头换面合并成 1 个公式,现在就不存在上面的问题了。
这年头,对公开出版、发行的刊物书籍(包括规范等权威资料)都不能盲目崇拜,对其观点需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对其提供的表格、参数等也必须对照其他资料予以必要的检查。千万不要“雾里看花”,而是必须“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