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胆小怕 于 2015-2-9 14:06 编辑 一根混凝土简支梁,跨中承受集中荷载。我们假设简支梁的跨度是200英寸,截面高度是18英寸,截面宽度是16英寸。排除其它条件的干扰,我们采用单筋截面,钢筋中心线到受压边缘的距离 d 也相同,取为15.5英寸。混凝土强度 4 ksi,钢筋强度 60 ksi。 为了比较梁受弯承载力随钢筋面积的变化,我们考虑四种情况,钢筋面积分别为2平方英寸、4平方英寸、6平方英寸、8平方英寸。实际配筋面积不太可能全是这样的整数,我们只是为了计算和比较方便。
一根混凝土简支梁,跨中承受集中荷载。我们假设简支梁的跨度是200英寸,截面高度是18英寸,截面宽度是16英寸。排除其它条件的干扰,我们采用单筋截面,钢筋中心线到受压边缘的距离 d 也相同,取为15.5英寸。混凝土强度 4 ksi,钢筋强度 60 ksi。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什么叫破坏?钢筋混凝土梁破坏,等于混凝土压应变达到极限压应变。ACI 规范里极限压应变是0.003,中国规范是0.0033,我们在下面的例子里采用0.003。
第一阶段:开始加载到混凝土开裂
我们逐渐加载,到某一个临界点,受拉侧的混凝土开裂。这一临界点我们用 cr(cracking)表示。
分析也很简单,大家都会,按照弹性模量的比例把钢筋换算为等价的混凝土面积。此时,钢筋混凝土截面变成了均一材料构成的截面,符合材料力学的各种简化理论。
对于我们这四种不同配筋的截面,开裂分析结果如下:
- 钢筋面积 2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9.303 in,开裂弯矩 455.069 k-in,开裂曲率15.129*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01408
- 钢筋面积 4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9.579 in,开裂弯矩 499.109 k-in,开裂曲率15.626*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01497
- 钢筋面积 6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9.832 in,开裂弯矩 541.999 k-in,开裂曲率16.109*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01584
- 钢筋面积 8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10.064 in,开裂弯矩 583.784 k-in,开裂曲率16.579*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01669
- 钢筋面积 2 in^2,混凝土开裂时的集中力 9.10 kip,跨中竖向位移 0.050 in
- 钢筋面积 4 in^2,混凝土开裂时的集中力 9.98 kip,跨中竖向位移 0.052 in
- 钢筋面积 6 in^2,混凝土开裂时的集中力 10.84 kip,跨中竖向位移 0.054 in
- 钢筋面积 8 in^2,混凝土开裂时的集中力 11.68 kip,跨中竖向位移 0.055 in
第二阶段:混凝土开裂到钢筋屈服
混凝土开裂之后,我们继续加载,此时混凝土裂缝逐渐向上发展,混凝土受压区变小。拉力从开裂掉的混凝土身上转移到钢筋身上,钢筋拉力逐渐加大。到某一个时刻,钢筋达到屈服强度。这一个临界点我们用 y(yielding) 表示。
判断屈服极限点的标准就是钢筋达到屈服强度,因为我们用的是同一种钢筋,所以其实也就是钢筋达到屈服拉应变。也就是说,钢筋的屈服拉应变是一个定值,。对于60 ksi 的钢筋来说,这个屈服拉应变等于0.002069。
对于我们这四种不同配筋的截面,屈服分析结果如下:
- 钢筋面积 2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4.777 in,屈服弯矩 1660.746 k-in,屈服曲率192.947*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09217
- 钢筋面积 4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6.648 in,屈服弯矩 3132.414 k-in,屈服曲率233.729*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1554
- 钢筋面积 6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8.293 in,屈服弯矩 4390.295 k-in,屈服曲率287.077*10^-6 rad/in,混凝土压应变 0.002381
- 钢筋面积 8 in^2,如果按照上面的计算过程,此时 c=10.395 in。但是,注意到,此时混凝土压应变已经达到了 0.004213,远远超过了 0.003。也就是说,这是根超筋梁,钢筋不可能屈服,混凝土会在钢筋屈服之前就达到0.003的极限压应变。我们反过去推算,已知混凝土压应变是0.003,求钢筋拉应变是多少?计算结果是此时 c=9.537 in,钢筋拉应变为0.001876,小于屈服拉应变0.002069。当混凝土压应变达到0.003时,弯矩为 5516.679 k-in,曲率为 346.967*10^-6 rad/in
- 钢筋面积 2 in^2,钢筋屈服时的集中力 33.22 kip,跨中竖向位移 0.563 in
- 钢筋面积 4 in^2,钢筋屈服时的集中力 62.65 kip,跨中竖向位移 0.737 in
- 钢筋面积 6 in^2,钢筋屈服时的集中力 87.8 kip,跨中竖向位移 0.921 in
- 钢筋面积 8 in^2,混凝土应变达到 0.003 时的集中力 110.33 kip,跨中竖向位移 1.119 in
第三阶段:钢筋屈服到混凝土达到极限压应变
很遗憾,第四根梁已经提前牺牲了,所以能走进这一阶段的只有前三根。
钢筋屈服之后,我们继续加载,此时钢筋应力不会再增加,混凝土压应力逐渐增加,受压区高度逐渐减小,压应变逐渐变大,直至到达最终的死亡点——压应变 0.003。这个死亡临界点我们用 ult(ultimate)表示。
对于我们剩下的这三根战斗到最后的梁,极限状态分析结果如下:
- 钢筋面积 2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2.595 in,极限弯矩 1727.647 k-in,极限曲率1156*10^-6 rad/in,钢筋拉应变 0.015
- 钢筋面积 4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5.190 in,极限弯矩 3190.588 k-in,极限曲率578*10^-6 rad/in,钢筋拉应变 0.00596
- 钢筋面积 6 in^2,中性轴距截面上侧的距离 c=7.785 in,极限弯矩 4388.824 k-in,极限曲率385.333*10^-6 rad/in,钢筋拉应变 0.00297
- 钢筋面积 2 in^2,最终破坏时的集中力 34.55 kip,跨中竖向位移 1.336 in
- 钢筋面积 4 in^2,最终破坏时的集中力 63.81 kip,跨中竖向位移 1.054 in
- 钢筋面积 6 in^2,最终破坏时的集中力 87.8 kip,跨中竖向位移 1.066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