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悦宸建筑 于 2015-1-30 11:30 编辑 小时候的家是一栋老房子,据说是1911年盖的,到我出生时已经60多年了,依然住了10多口人。这房子是栋祖屋,当时住的是两个堂兄弟的家人。有小外公家的三口人,和我家的外婆、父母和我们兄妹五个。外公早逝,我们都没见过。自打记事起,房子后门出去就是一条长长的巷子,一边是在两间正房的后面;另外一边一段是另一栋房子的大门口,只是有个天井隔着。另一段是现另外一栋房子的东墙。总长度有近25米。巷子的另一端也是一栋老房子的后门。
小时候的家是一栋老房子,据说是1911年盖的,到我出生时已经60多年了,依然住了10多口人。这房子是栋祖屋,当时住的是两个堂兄弟的家人。有小外公家的三口人,和我家的外婆、父母和我们兄妹五个。外公早逝,我们都没见过。
自打记事起,房子后门出去就是一条长长的巷子,一边是在两间正房的后面;另外一边一段是另一栋房子的大门口,只是有个天井隔着。另一段是现另外一栋房子的东墙。总长度有近25米。巷子的另一端也是一栋老房子的后门。
这条巷子串起了总共6栋大小不一的老房子。出了这条巷子,走过另一端老房子的后门的屋檐下,又是一条比较短的小巷子。这条小巷子是在两栋房子的山墙之间的不足1米宽的空间。出了这条小巷子也就走出了村子。
这条巷子东边的第一间房子是一栋特别老的房子,到我们这代时,大门和后门都没有了。已经不住人,成了几家人的猪、牛圈,厅中间一直放的是几家的稻草和柴垛。基本只能容一个人过。
因为不住人,晚上这段巷子就是暗的了,加上又是一百多年的老房子。经常听外婆和别人说这栋房子的故事,柴垛中又经常藏匿有猫。晚上经过时经常被吓得跑回家。
在这栋房子的大门口,放着一个石椿,做糯米糍粑时经常要用这个石椿将煮熟的糯米椿烂。这栋房子在晚上是没有灯的,要打糍粑时,只能几个人一起才能打好。一个人掌着煤油灯,一个人打,一个人翻。在周围漆黑的夜里,几个人默默的忙碌着。谁也不说话。
这条巷子除了通行功能外,基本没有其他用途。顶部有盖,因此是比较暗的。经常有猫和老鼠在上面弄出声音来,下面走的人被吓的跑。
小时常被这条暗巷子吓哭,很多次晚上不敢走,只好沿着村子的外围,走一大圈才回家。
还有一条巷子,是必须提到的。是从村里去河边必须经过的一条在山脚下的巷子,巷子两边都是陡壁,陡壁再往上有很多古墓。巷子两边的茶树和茅草将巷子遮蔽的光线很暗。小时候没有大人陪同是敢走的,即使是长大了,现在让我走也是要和两三个人快步通过的,好在巷子不长,只有50米左右的下坡路。
除了这两条印象很深的巷子外,其他的巷子也有很多。 先说说祠堂的两条巷子,祠堂是坐东朝西北的。整个村子的大部分房子都是这个朝向,这是由村子后的一条东北、西南向的小山脉决定的。村子沿着这个方向建了两三排房子。祠堂两边是两排房子,前排房子的后门和后排房子的大门间形成了两条巷子。
祠堂北面这条巷子比较宽,挨着祠堂的这栋大房子以前是家大户。房子前面的巷子下的排水沟做成了暗沟,上面铺上了青石板。小时候来这巷子玩的时间不多,因为这是村里唯一有青石板的地方,所以印象很深刻。
祠堂南面这条巷子比较窄,巷子的宽度也就1米左右,巷子上面是后面这栋房子的屋檐,前面是一栋倒的只剩了四面砖墙的房子。这条巷子不是太暗,只记得下雨天,这条巷子是很湿滑的。
第五条巷子就说说镇上的一条了,家在离镇上有三里地的村子里。每逢赶集时,就要走到镇去买东西。还没到镇上,先进到一长比较宽的巷子,巷子两边有油榨坊,木器厂。还有一些住户及小商店。这条巷子没什么特别印象,只是逢集必走,走了10多年,印象还是比较深的。
以后也走过很多巷子,有县城的超长的几里长的巷子,也有省城的超脏超烂的巷子。到了深圳,也走过农民房亲嘴楼下的暗巷子。在北京,巷子已经不叫巷子了,改叫胡同了。
最近研究古民居,才总结出不同形式不同宽度的巷子才是民居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