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比中西方传统艺术可以发现,两者在艺术的总体形态上分别表现出“线”与“块”的特征,这两种特征也表现在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形态中。通过对中西古典园林空间形象和造园要素的比较,分析了“线”与“块”这两种特征在中西园林艺术中的表现,揭示了形态差别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文化,希望对更好地在当代园林设计中传承民族艺术精神提供启迪。 园林作为一门艺术,在其形态上反映出各民族艺术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艺术以“线”为特征,无论是绘画、书法、舞蹈、戏曲都是以“线”作为表现和造型的基础;西方传统艺术则体现出“块”的特征,在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团块性。中西方古典园林尽管在设计手法、风格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别,但在园林空间和各种造园要素上都表现出中西方艺术这种不同的形态特征。
摘要:对比中西方传统艺术可以发现,两者在艺术的总体形态上分别表现出“线”与“块”的特征,这两种特征也表现在中西古典园林艺术形态中。通过对中西古典园林空间形象和造园要素的比较,分析了“线”与“块”这两种特征在中西园林艺术中的表现,揭示了形态差别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文化,希望对更好地在当代园林设计中传承民族艺术精神提供启迪。
园林作为一门艺术,在其形态上反映出各民族艺术的总体特征。中国传统艺术以“线”为特征,无论是绘画、书法、舞蹈、戏曲都是以“线”作为表现和造型的基础;西方传统艺术则体现出“块”的特征,在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方面都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团块性。中西方古典园林尽管在设计手法、风格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别,但在园林空间和各种造园要素上都表现出中西方艺术这种不同的形态特征。
一、线的艺术和块的艺术
由于古代中国属于内陆型农业文化形态,广大农民靠天吃饭,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所以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则是海洋国家,商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在与自然的竞争中,个人主义和科学精神得到发扬,逐渐形成了以“主客分立”为基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以及人与客观世界的分离对立。中西方这种哲学思想上的差别,也造成了两者在艺术思维方式上的不同。
中国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习惯于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以绘画为例,中国古代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并不仅仅立足于一个固定的视点,而是仰观俯察、游目远近,用心灵之眼笼括全景,再通过笔墨直抒胸臆。这需要对客观世界的高度凝练,并以简约的笔墨获得深远的艺术效果,而线条就为艺术家概括自然物像和抒发自身情感提供了理想的艺术手段。中国画均以线条造型,画中线条或流畅洗练,或紧劲连绵,不仅勾勒出物象的外在轮廓,而且蕴含了艺术家内心的强烈情感和人生体悟。同样,中国的书法也因为通过线条展现出舞蹈的节奏韵律,而被称为“线之舞蹈”。中国的小说和戏曲都按照故事情节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表现出“线”的时间序列。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像中国传统艺术这样钟情于线,线已经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特征。
与中国相反,西方主客分立的哲学观使得西方人认为,要认清一个事物,必须将其独立出来进行明晰的观察。因此,西方艺术家在创作时总是和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借助理性的分析去把握客观物象。因为注重对个体的考察,所以对象的大小、体积、结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就成为重要的审美标准。这种对于美的理解使得雕刻与建筑成为古希腊艺术的最高表现,尤其是雕刻更是被黑格尔看成是古典艺术的理想形式。此外,西方传统绘画也受此影响,特别重视通过明暗关系和透视技法表现出立体雕刻般的形象特征。实际上,无论是西方古代建筑、雕刻还是绘画,采用的都是雕刻的造型语言——团块。宗白华先生指出,“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米开朗基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1]除了视觉艺术以外,西方的音乐、文学等艺术也都显示出团块的形态特征。西方音乐重和声,容易形成浑厚的音响效果,而西方小说的情节表述经常被大段的肖像、心理、环境描写所打断,使情节线条的流畅性受到干扰,从而形成团块性结构模式。
因此,“线”与“块”分别是中西艺术总的形态特征,这种形态特征自然也表现在中西园林艺术之中。加之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由文人画家参与设计,西方古典园林则大都由建筑师负责设计,这使得线与块的特征在中西古典园林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并从园林的空间形象、造园要素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二、园林空间形象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格局上最忌平直和一览无余,而是追求曲折、含蓄和幽深。为了求得景致的多变和意境的深远,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理上无不极尽蜿蜒曲折之能事。各个空间虽然大小、明暗、意趣各不相同,但是却通过巧妙组织,形成一段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究竟是什么因素将不同的空间组织成一段完整的旋律?最根本的因素就是“线”——由园路、游廊、桥、堤等线性因素组成的游览路线。彭一刚先生将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路线归纳为三种基本形式:闭合环型、串联型和辐射型。[2]而许多规模较大的园林,往往没有一条确定的观赏路线贯穿全园,而是多种路线组织方式并用,使得园林中的景色更加曲折多变,给予游人丰富的游赏体验。所以,中国园林的空间,不是一个个由几何形状构成的透视空间,它不具有雕塑的性质,而是通过阴阳明暗、高下起伏形成的动态空间序列,这与中国书法艺术中张弛开阖的线条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通过“线”这一核心要素,中国园林将时间赋予空间,将一系列静态的空间激活,使得各个空间连缀成一幅逐步展开的长卷山水画。
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形象是以具有线性特征的空间序列取胜,那么西方古典园林的空间形象则是突显那一个个具有立体感的几何块状空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游览路线不仅是园林空间和景物的组织者,而且本身也是重要的审美对象。相比较而言,西方古典园林中的道路就没有这么强的支配作用。以意大利、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园林的道路主要为直线型,虽然组织得井井有条,但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是用于景点与景点、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交通衔接,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那些具有雕塑特征的几何形单体空间。如前所述,西方艺术创作由于以“主客分立”思想为基础,所以强调与客体保持一定距离,借助理性去把握自然之美。早在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从数的关系上去寻找美,并最早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定律。柏拉图也认为,一切审美对象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则几何形体,美就是简单几何形体的比例和谐。[3]亚里士多德则在《形而上学》中提出“美的形式是秩序、对称和确定性”,并在《诗学》中提出“美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这些思想牢固地奠定了西方美学的基础。西方古典园林中的空间虽然不是像雕塑、建筑那样的实体,但由于空间围合要素的几何化处理,同样表现出规则、明确、具有立体感的特征。比如在意大利园林里,常常利用地形的高差、规则的建筑以及整形绿篱围合出几何形式的空间,这些空间轮廓清晰、立体感强,具有鲜明的团块特征。而以平坦开阔著称的法国园林,在空间处理上也往往采用大片的规整树林和几何形绿篱加以围合,对空间的秩序、均衡、对称、整齐等方面更加强调,园林空间的造型感也更强。人们游走在这些园林之中,仿佛是在一个又一个几何体块中穿行一样。
由于中西艺术形态对园林空间形象的影响,所以在游览中国园林时,就好比欣赏一幅山水长卷,人必须置身其中,在俯仰远近之间,才能欣赏它的全貌,领略它的时空蕴含。而在欣赏西方园林时,则需要寻找一个固定的最佳视点作焦点透视,从而把握完整而独立的空间轮廓造型;或是进行俯瞰,从而欣赏其整体的几何对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