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多瑙河畔,位于市中心的spittelau站出口处,有一个外形很奇特金光闪闪的球型建筑,既像一个电视观光塔,又像一个旋转餐厅。在太阳的映照下,圆球显得格外耀眼,其实它是一个垃圾处理厂,这个无粉尘,无臭味,无污水的垃圾处理厂不仅消化了大量的垃圾,还利用垃圾提供了蒸汽,热水以及各种有用的固化物;同时它以绿色的垃圾处理方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维也纳一个旅游的景点。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多瑙河畔,位于市中心的spittelau站出口处,有一个外形很奇特金光闪闪的球型建筑,既像一个电视观光塔,又像一个旋转餐厅。在太阳的映照下,圆球显得格外耀眼,其实它是一个垃圾处理厂,这个无粉尘,无臭味,无污水的垃圾处理厂不仅消化了大量的垃圾,还利用垃圾提供了蒸汽,热水以及各种有用的固化物;同时它以绿色的垃圾处理方式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维也纳一个旅游的景点。
五颜六色的瓷砖外墙给人第一印象好像是一个艺术馆
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垃圾场,蓝天白云之下,五颜六色的瓷砖外墙给人第一印象好像是一个艺术馆,人们从这里走过都会情不自禁的多看几眼。
这个金光闪闪的大圆球是垃圾场的大脑---主控室
这个金光闪闪的大圆球是垃圾场的大脑---主控室,各种信息处理和指令都是从这里发出的。乍一看,我以为是一家高档的餐厅呢!
厂区办公楼的楼道画着与环保有关的主题宣传画
按照规定,参观该厂需要提前一个月的时间预定。经过和人家的软磨硬泡,又听说我从中国来,经过请示superviser,最后放行了,把我塞进下午一点钟的当地学生的一个参观团里,但是解说是德语。不过特意为我准备了一套英文的“指南”。全部免费啊,还有饮品供应呢。还差5分钟一点,一个光头的男人带着我们一行进入了厂区,最先看到的是“原料区”,一车车 “原料--垃圾”用密封的自动卸货的卡车从外面开进厂内,并且不断地倒入垃圾池中。
抓钩抓起垃圾
焚烧后的固化物可作矿渣肥料
整个垃圾场是封闭运行的,全程分为25个步骤。从第一步的垃圾分拣,经过焚烧,脱碳,分离等一系列的环节,最后是各就各位,净水流入多瑙运河,固化物盛入容器,蒸汽并入热电厂。
主控室
大约1个小时,参观队伍来到了主控室,这里的工作人员紧张的忙碌着。墙上的大屏幕不断显示着燃烧炉的个工作情况。整个球型大厅有数十个电脑终端,却只看到2-3个人在操控。这就是外面看到闪光的大球的里面。
垃圾焚烧的工艺流程图
垃圾处理厂绝不是一个花架子的“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维也纳有两个这样的垃圾处理厂。全市有262,000户居民和5,300户的工业企业成为垃圾场的原材料供应商。热气供应(如图)已经跨越多瑙河,覆盖全市35%的地区。甚至在NUcity小联合国城(联合国原子能结构)供暖都是这里的热气。该厂已经为区内安全输出2,800WM热能,其管线总长度已经超过1,000公里,成为全欧洲最长的管线之一。我去门前咨询参观的事情,就看到厂家要“发货”到垃圾场,登记数量地址等,还要交一笔钱。
厂房的改造
在用绿色的方式处理垃圾的同时,垃圾场成为维也纳令人引以为荣的旅游景点。仅在垃圾场的周围就是地铁站和一所商业学院,那天一位老师颇为自豪地告诉我:这里有很多的人来参观,和金色大厅国家大剧院一样。而这一切,要归功于一位维也纳的杰出市民,著名的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百水先生。垃圾场从1969年开始建立,到1987年改建,此前也是一副很“传统”的面孔。直到1991年改建后的垃圾场才有了这幅“艺术”面孔。整个外形材质装饰风格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垃圾场内到处是这样的风格,瓷砖,张扬的色彩,这就是百水的风格。他把色彩植物水果引入垃圾场中,目地就是要人们摈弃垃圾一定是“脏乱臭”的思维定势,作为人类生活一环的垃圾可以以绿色的方式循环下来,同时告诫人们,善待自然,保护生态。
百水先生为了艺术和环保事业不断努力
百水先生为了艺术和环保事业不断努力,在绿色环保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很有个性的艺术建筑在维也纳也有几十处之多。
与“垃圾”和谐相处的城市
维也纳的人们似乎不知道垃圾是“臭”的,垃圾场的门口就正对着两家快餐厅。人们在垃圾场周围吃饭,喝咖啡,聊天,骑行,每天都在和垃圾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