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中至正 于 2013-10-18 13:29 编辑 独立基础,同筏板一样,可以理解为卧置在土上的板,从规范的最小配筋率就可以看出,两种基础的最小配筋率都为0.15%。所以独立基础可以理解为双向伸臂板。所以说增加独基的高度不仅能更加满足冲切条件,也能有效的减少计算配筋。-----------------梦鸽-----------------下图为一双柱独立基础简图,并从纯力学的角度分析双柱独立基础面筋配置问题。错误之处还望诸大神指正
本帖最后由 大中至正 于 2013-10-18 13:29 编辑
独立基础,同筏板一样,可以理解为卧置在土上的板,从规范的最小配筋率就可以看出,两种基础的最小配筋率都为0.15%。所以独立基础可以理解为双向伸臂板。所以说增加独基的高度不仅能更加满足冲切条件,也能有效的减少计算配筋。-----------------梦鸽-----------------
下图为一双柱独立基础简图,并从纯力学的角度分析双柱独立基础面筋配置问题。错误之处还望诸大神指正
为了简化计算假设地基反力是均匀的,并整体倒立过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连续支座且两端伸臂的计算简图。
众所周知,在均布荷载pj作用下悬臂杆的弯矩和两端固结的弯矩图如下所示。
如果双柱独立基础顶部不需配置钢筋,那么就需要上图跨中不出现弯矩。利用弯矩平衡和弯矩调幅原理(弯矩不仅仅能向跨中调幅,也能向上反调幅,详见郁彦《高层建筑结构概念设计》1.14节)。得到以下结果。
所以当双柱独立基础伸臂的长度L1≥1/2两柱距离L2时,基础顶部就不会出现弯矩,也就不需要配置面筋。
当然这都是有一些前提假设条件的。
由于变形是连续的,所当配置面筋应该是整个顶面,而不是局限于柱宽范围。
我的问题来了,网上很多人说要在柱宽范围内做暗梁,我想不到其中的理由。由于网上关于双柱独立基础的资料很少,我也没有查到。但存在此种做法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只是我能力不够,没有理解。
2楼
不错,受教了。
回复
3楼
满足受冲切的高度及满足受弯的高度不是同一个高度。
回复
4楼
没有说一定要做暗梁,是在柱间距大时才做,所以符合你说的
回复
5楼
计算原理可以简化成楼主所述的,工程上使用暗梁的我觉得是为了提高两柱的整体性。正如楼主计算时候所用的Pk,一般都是2F/A,包括PKPM计算时候,也是把两柱的内力平移叠加,然后进行计算的。所以在柱底增加梁柱间的暗梁,就是协调梁柱的变形增加整体性,这个才是你以上算法的前提。当然这是这是构造上的一定保障,没见到有相关的实验数据。
回复
6楼
北京院的技术细则是这样要求的,底板长短边之比大于2时应设计地梁,结合地规8.2.13条,应该会给你一些启示。
回复
7楼
wuwenbohit 发表于 2013-10-18 15:59 北京院的技术细则是这样要求的,底板长短边之比大于2时应设计地梁,结合地规8.2.13条,应该会给你一些启示。 …先谢谢wuwenbohit 兄,我刚查了下北京院的技术细则,只说明这样做,没有说为什么这样做。至于地规8.2.13条是说说明短向钢筋布置方法。跟双柱暗梁应该不搭嘎的。
回复
8楼
暗梁不是必须的,只不过是为了加强而已。
另外,您的受力分析不敢认同,本来是伸臂梁,却成了固接+悬臂了,什么地方有这般分板法?
回复
9楼
wxf20072008 发表于 2013-10-18 17:06 暗梁不是必须的,只不过是为了加强而已。另外,您的受力分析不敢认同,本来是伸臂梁,却成了固接+悬臂了, …难道伸臂的弯矩图不是类似于固结+悬臂的模式。弯矩图形式是一致的。
回复
10楼
用有限元软件实体单元检验
回复
11楼
王子涵 发表于 2013-10-18 17:22 用有限元软件实体单元检验一直想学有限元,可惜投师无门,自己又没有天赋。惭愧惭愧!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