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填充墙的计算和构造
鲁烟半岛epc
2013年08月02日 17:14:41
只看楼主

本帖最后由 鲁烟半岛epc 于 2013-8-2 17:19 编辑 框架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 2001 年版本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 6 章没有过多提及框架填充墙的概念,只是在 6.2.8 条原则性地说了句“填充墙、隔墙应分别采取措施与周边构件可靠连接”。到了 2011 年版本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里,这个在老规范里没被足够重视的概念显然应该引起更多的注意,因为它单独成了一节,

本帖最后由 鲁烟半岛epc 于 2013-8-2 17:19 编辑

框架填充墙与框架的连接
2001 年版本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 6 章没有过多提及框架填充墙的概念,只是在 6.2.8 条原则性地说了句“填充墙、隔墙应分别采取措施与周边构件可靠连接”。到了 2011 年版本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里,这个在老规范里没被足够重视的概念显然应该引起更多的注意,因为它单独成了一节, 6.3 节。所以搞明白这个概念是绝对有必要的。
一、填充墙的计算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6.3.1 条:框架填充墙墙体除应满足稳定要求外,尚应考虑水平风荷载及地震作用的影响。
这话就暗示填充墙得进行稳定、抗风、抗震三方面的计算。
1、稳定计算
对于保证墙体稳定的措施,我觉得规范就是通过参数高厚比来控制的,框架填充墙虽然不是主体结构,但是仍然是受力的,所以也要满足稳定性的要求,而满足稳定性,就是通过满足高厚比来控制的。
2、抗风计算
《荷载规范》 8.1.1 条,给出了计算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时的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之前只是应用过 8.1.1-1 ,对于围护结构的 8.1.1-2 没应用过,也不知道在什么情景下才用。我觉得 8.1.1-2 就是验算填充墙抗风时需要用到的,当然肯定不仅这一个情况。
具体计算时,我是有疑问的。 8.1.1-2 与我们常用的 8.1.1-1 最大的区别是风荷载体型系数改成了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因为前者针对结构整体,后者针对局部,在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的计算里, 8.3.3 条计算外表面的系数, 8.3.5 计算内表面的系数,但是 8.3.5 条我看的有点模糊。有以下几个问题:
(1)一面墙有主导洞口了, 8.3.5-2 里说的 0.4(0.6 0.8)us1 ,这里的us1 咋算?
(2)这里的 0.4(0.6 0.8)us1 是主导洞口这一面墙的内表面的系数,没有主导洞口的墙的内表面的系数按 8.3.5-1 计算,还是整个建筑所有内表面的系数?
(3)8.3.5-3 里的开放式建筑的us1 咋算?
(4)围护结构是不是要把风荷载传给主体结构,那么我们计算的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是不是已经包括了围护结构传来的呢?不能啊。因为围护结构传来多少得看具体实际啊,那样我们计算主体结构受风时岂不是要主体围护都算,再把围护的分配附加到主体上?
3、抗震计算
《抗震》 13.2.2 条:一般情况下,非结构构件自身重力产生的地震作用可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其中 13.2.3 条详细介绍了这个方法。
4、PKPM里能算这个吗?没注意啊!是不是我们要手算补充???
二、填充墙的构造
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说法
1 )填充墙与框架脱开的做法(抗震宜采用)
见附件1、2
上面两图应该合二为一,为了表示清晰,才分开画。
(2)填充墙与框架不脱开的做法
见附件3
规范中的一些规定图中未完全表示,需参见规范。
2、《抗震规范》的说法
13.3.4 条: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 500~600mm 设置 2 6 的拉筋,拉筋伸入墙体的长度, 6 7 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8 9 度时应沿全长贯通。
墙长大于 5m 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墙长大于 8m 或层高 2 倍时,宜设置构造柱,墙高超过 4m 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我的疑问
砌体规范说抗震最好是脱开的,可是抗震这说的构造摆明了是不脱开的。咋回事?砌体 6.3.4 的条文说明说是脱开有利于抗震的原因是减少填充墙对框架的顶推作用,但是填充墙与主体结构应该有可靠连接的原则不会错的吧,否则填充墙的风荷载也没办法传给主体结构啊。估计是砌体规范只是从减少顶推作用的角度考虑的,而实际上,估计还是不脱开的做法多。

帖子有点繁琐了,不过还希望有心人指点下其中我的疑问,


1.png


2.png


3.png

免费打赏
俊采星驰
2019年06月20日 15:51:00
22楼
学习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