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走廊"长城脚下的公社"07年夏的新照
zhang19067
zhang19067 Lv.2
2007年07月25日 21:42:07
只看楼主

"建筑师走廊"的大名,这个论坛里人人都很清楚,可在长城脚下的那个小山村,包括石佛村及其周遭村落,问起"建筑师走廊"得到的大都是摇头否定的回答,即使是"长城脚下的公社".知道的人也胜少. "你早说到凯宾斯基不就得了!" 出租车司机最后的一句话很明显的表示.这酒店的名气在当地人看来更大一些,相对于那一幢幢房子.刚从北京回来,现在开始奉上这次行程主要目的地建筑师走廊的最新照片.(以前没发过帖,各位讲究点.)

"建筑师走廊"的大名,这个论坛里人人都很清楚,可在长城脚下的那个小山村,包括石佛村及其周遭村落,问起"建筑师走廊"得到的大都是摇头否定的回答,即使是"长城脚下的公社".知道的人也胜少.

"你早说到凯宾斯基不就得了!"

出租车司机最后的一句话很明显的表示.这酒店的名气在当地人看来更大一些,相对于那一幢幢房子.


刚从北京回来,现在开始奉上这次行程主要目的地建筑师走廊的最新照片.(以前没发过帖,各位讲究点.)

先从地图开始.(最下面一条分支就是一期工程)


1185371327266.jpg

免费打赏
zhang19067
2007年07月25日 21:54:15
2楼
从主入口一直沿路缓缓上去.首先入帘的就是香港建筑师张智强的"手提箱"

张智强
1962 香港出生
1985 香港大学建筑学文学士
1986 意大利米兰建筑展 -
  国际建筑设计比赛优
  胜奖主题:未来的办
  公楼建筑设计

设计构思:
手提箱(坚固平边的箱匣,可供外出旅行时,用来放置个人物品等)
  住宅(建筑物,特指供家庭生活的场所)--解读家居生活的情趣机制
  抱持着对典型住宅形象的怀疑,本案企图重新思索亲密感、隐私性、自发性与弹性的本质。以无限想像及感官愉悦面为原则,提出一件满足最大弹性空间要求的简单设计。
  这个住宅的主要概念是阶层的叠置。底层的机能如同一盅供给家庭基本配备与服务的容器,同时含括收纳功能。隔间隐匿在楼板地景中,升起的同时也先指引了通往下层空间的门径。上层空间设置一排可随意升降的遮帘,形成室内的次隔间系统。同样的手法也出现在立面上,建物的外壳以垂直层板组织层理。外层是一整圈全高的双面玻璃折叠门,内层则由帘栅组成开口矩阵。抽象的立面纹样源于使用者导向的操作逻辑。两者共同地塑造中介层。
  中间层是一个供住居、活动或通行的重生的杰出的主楼层。配合外壳的活动元件及非阶级式的配置,空间可根据活动性质、住民数量、及个人对封闭性与隐私感的重视程度,轻易地被改变。除了必需的基本元件外,其他隔间皆可遁没于空间之外。根据使用者的特定需求,一个变化的量体可以不费力地从开放空间滑行到其他房间之中。
  这栋住宅位于Shui Guan的Nangou谷中,基地朝北骤降,相对地使北侧暴露。该地属大陆温带型气候,为了一揽万里长城盛景并享有最大的日光照射,本建筑采南北走向。也因此让住宅中的每个重要空间,得以坐拥长城美景。选择权是奢华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住宅提供多处同等重要的出入口,而房间则以个别的舒适感为考量,刻意区分。
  地板的形式可以让人即刻联联想到华丽巡航艇的内部,在轻松方便的原则下,充气式家具为主要配备,与中层相同,利用隔间即得以解决大部分需求,而藉此减少家具的数量。此外,家具配合建筑可调性的特色,也都有可活动的功能,仅使在建筑内部扮演积极的角色。
回复
zhang19067
2007年07月25日 22:00:08
3楼
毕竟五年过去了,腾蔓都已经爬上了水泥墙面.让这厚重的水泥墙上唯一的小高窗多添了份神秘
回复
zhang19067
2007年07月25日 22:07:08
4楼
东面的简易金属楼梯与落地门(疑惑是门亦是窗)

由于是建筑师走廊的第一个建筑,我在这楼梯右手边的小道上站了很久.期间不断有人从画面另一头走过来,然后走上楼梯去敲门.每次这时,我都重复着一句话:正大门在后面.....
回复
zhang19067
2007年07月25日 22:12:53
5楼
这就是绕过楼梯下面的林荫小道,缓坡上来后才来到的建筑正门入口

就是在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我前后共告诉了五个人"正门在这后面....."其中还有位普通话比我还标准的外哥!
回复
zhang19067
2007年07月25日 22:19:19
6楼
一度以为这木箱子不是水平的. 其实是因为斜坡加上透视的原因,才有了这种视觉上效果
回复
zhang19067
2007年07月25日 22:30:43
7楼
坂茂的"家具屋"

关于坂茂的"家具屋"的照片拍得很少.原因是"几乎全封闭式又低矮的造型处理,加上保安完全不让进入的政策".

坂茂
1993年 窗帘墙屋
1995年 家具屋
1994年 纸屋
2000年 汉诺威建筑展日本馆
设计构思:

以一个外国人身分进行这件中国境内的住宅案,我们重点在于让设计得以适当地反映该地文化及实质面向的涵构。而同时,在一个比较无法掌控细部精确度的国外环境从事建筑,不啻是种挑战。虽然此地的设计费比日本相似案件低廉许多,但是有幸获得这样的机会得以一窥中国构筑的庙堂深奥时,这点遗憾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
  为了让宽阔的基地发挥最大优势,我们引用了中国传统合院建筑的概念,让中庭坐落住宅正中,房间则以基本的方形配置围绕庭院排列。
  一旦概念成形,就必须开始考虑合适的建筑系统。我曾听说,由于对木构建筑的需求日益减少,中国木工匠的技艺正日渐消退当中;另一方面,傢具的品质却依然维持稳定的水平,海外市场也持续扩增。因此,我决定选用自己研发多年的"傢具住宅"系统(这是个利用组合式建材与隔热傢具为主要结构体与建筑外墙的系统)作为本建筑的营造方式。
  为了装配模矩化的傢具,我们先研究中国构造中的制式尺码与材料。不出所料,在遍寻当地的工厂之后,还是无法寻获我们在过去的傢具住宅中常使用的2×4木头挂钉及结构性合板(stuctural plywood)。但同时,却让我们不经意地发现另一种材料,就是竹制合板。这类合板通常被用来做为混凝土模板,漂亮刨光外皮呈现出波浪花纹,掂在手中的竹片显得结实而颇具量感,类似日本使用的结构饰板,强度却更大。我急忙带了一个样本回日本测试,结果与当初推测相符,竹制合板在结构上的确比我们熟悉的结构饰板坚固。我相,倘若可以将竹条压叠成合板,自然可制成竹LVL(胶合板)。这表示,本案的构造系统,即有可能以竹子取代原先熟悉的材料,而且,所有的内外墙及地板粉光都可在竹板施作而维持材料的一贯性。
  除了哥伦比亚籍建筑师Simon Velez与他的混凝土浇灌浇灌竹子结构外,多数建筑师戮力于开发竹子结芶的尝试似乎都相继失败。竹子大小不一的直径、厚度凭添了结构计算的难度;而无法承受阳光直射与容易因干燥而脆化的特质也构成其致命伤。由于这些阻碍,我一开始并不认为竹子适合被开发为结构元素,然而,因为压制竹片合板的成功,我逐渐被这个未来可能的结构建筑元素所吸引。我也相信这栋竹制傢具住宅将会成为引领并象徵中国现代性与当代构造物的设计作品之一。

回复
zhang19067
2007年07月25日 22:43:02
8楼
韩国建筑师承孝相的会馆

在体量异常庞大的情况却与地形处理得相当协调的出色设计.是步入建筑师走廊后的第一个高潮.


承孝相
1952年,承孝相出生于韩国。1974年,他自汉城国立大学毕业后,与KIM SWOO GEUN共事,
直到1989年开办其自己的事务所。

设计构思:
籍由将景观的概念从它原本与土地严苛的关联中解放,并且将之放在传统都市风格中解读,可能开启探索超越科学疆界的现存特质的机会。
我心中涌上一阵本案的执行将可能将是人类无理意志的感慨。甚至是一些平房的遗迹都像是被伟大的自然击倒而毁坏。我兴奋地思考该如何在此作设计。从基地勘查回来后,首先想到说自然元素应该被保留,如石、树木,甚至是一些既存的人造物也是。
考虑基地以及其估据斜坡所需的最体,考虑量体该被切分数个个别的部分以优先设计虚空间。这是与自然沟通最好的方式,室内外与虚体实体空间。被分割的最体将会融入环境与其经房屋当中。建筑做为景观元素是这个设计的用意,它容纳了相异的文化与不同的机能。
 所以在这里建筑并不是视觉的表现而是一个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与彼此以及自然会面沟通的场所。现有的自然与人造建筑以及人们共同创造新的景观。我称之为"文化地景"。 此文化地景是新的自然,新的场所与新的生命。
 俱乐部的基地位于"长城边社群"案子就计画地与地点而言都是的中心。为了可从房屋便利可及,它位于南边与东边山谷端点的位置。从基地看西边向着长城,是整个基地景观最美的。向东的视野开展向东侧山谷而南北侧面像山脉。基地内坡面约0到10度,从东向西北向南斜下来。俱乐部的计画是给房客与住户用的设施,像是两种餐厅、游泳池、画廊、杂货店、管理中心与员工宿舍。这种建筑将是许多人会面、多元文化交流、各种机能发生的场所。相较于其它机能,游泳池的量体大到应该被切成一些小部分。
 中国餐厅拥有10个私人包廂,每一间配上10个不同主题个别围闭的庭院,配合上弹性的隔间当餐厅以一个大空间的方式使用时,这些庭园形成相当特别的景致。特别是透过缺口的光线将房间扭曲而赋予廊道神秘的场景。
除此之外,其它机能系统化的以走廊连接而根据基地现场的高程配置。游泳池与在中国餐厅上方的西餐厅俯瞰长城很棒的景致而傍晚时可以进揽晚霞的艳丽。
 进入大厅时可见到美丽的树木,是基地上原有的。地景是俱乐部的延伸,拥有线性的元素连接建筑与道路。有喷泉、木头平台、停车场,但是某些外部空间仍将维持原状。所有的人造元素谨慎的置入现存的景观中。边缘地带应小心的处理。
必然的结果是这建筑会看起来像五个从山里延伸出来的长条物件,而不会像是被建造在地面上而已。材料是另一个表现设计哲理的方法,所以说材料的调和设计概念是不可或缺的。
  此建筑以自然的材料建造,像是木料、不锈钢板以及石材。不锈钢板是经过时间锈蚀而改变颜色,所以会与自然随季节与年月的色彩搭配。石材与混凝土的组合是从基地撷取的,而此举将保留基地原本的涵构。最后它们会像是在那里待了很久一般。起源我们过去美好的记忆是构成我们现在的重要的一个原因。
回复
zhang19067
2007年07月25日 22:46:06
9楼
锈迹斑斑的铁皮与玻璃在山野古木间的巧妙组合
回复
zhang19067
2007年07月25日 22:49:26
10楼
新建建筑与基地原有古树的相生相融
回复
zhang19067
2007年07月25日 22:50:44
11楼
再细看建筑与基地原有树木的微妙关系处理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