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规中6.2.1条这样说: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柱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予以调整:ΣMc=ηcΣMb,其中ηc-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二、三级时分别取1.4,1.2,1.1。这样调整是为了设计时达到强柱弱梁的目的,使柱端弯矩人为放大一点。但我的问题是,框架柱节点如果精确计算(计算机算)的话,节点四边应该是平衡的,也就是说ΣMc=ΣMb。这样柱端弯矩要放大的话,柱端弯矩直接乘以ηc就行了。而我看规范的意思是柱端弯矩之和并不等于两端弯矩之和,调整的时候是不管原来柱端弯矩和为多少,直接将柱端弯矩和取为梁端弯矩和的ηc倍,然后再在上下柱之间分配一下。谁能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节点四周的弯矩到底是不是平衡的(柱端放大前)?施岚青的书上也有算例,他题目上给的也是柱两端和也不等于梁两端和,但没有给出梁端和柱端弯矩的详细来历(给出也恐怕篇幅很长很长)。我想规范和施岚青两个都这样总不会错的,所以在这里请教大家。
高规中6.2.1条这样说:一、二、三级框架的梁、柱节点处,柱端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予以调整:ΣMc=ηcΣMb,其中ηc-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二、三级时分别取1.4,1.2,1.1。
这样调整是为了设计时达到强柱弱梁的目的,使柱端弯矩人为放大一点。但我的问题是,框架柱节点如果精确计算(计算机算)的话,节点四边应该是平衡的,也就是说ΣMc=ΣMb。这样柱端弯矩要放大的话,柱端弯矩直接乘以ηc就行了。而我看规范的意思是柱端弯矩之和并不等于两端弯矩之和,调整的时候是不管原来柱端弯矩和为多少,直接将柱端弯矩和取为梁端弯矩和的ηc倍,然后再在上下柱之间分配一下。谁能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节点四周的弯矩到底是不是平衡的(柱端放大前)?施岚青的书上也有算例,他题目上给的也是柱两端和也不等于梁两端和,但没有给出梁端和柱端弯矩的详细来历(给出也恐怕篇幅很长很长)。我想规范和施岚青两个都这样总不会错的,所以在这里请教大家。
12楼
楼上,为什么经过组合就不平衡了?每一种荷载作用下,框架节点都应该是力矩平衡的,那么这种荷载乘以组合系数后节点还是平衡的,多种荷载组合的话如果每种荷载都平衡的话,组合后还是应该是平衡的。
回复
13楼
目的是防止手算不平衡,规范对底柱低端就是直接*系数。对饭碗点不在层高范围好象也是直接*系数。框支柱顶端及底部也是直接*系数,顶层及轴压比小于0.15者也要引起关注,规范还是讲科学的。框支剪力的调整曾经考过,但效应中轴力不调,轴压比就可出题了。4.9节的构找要求与后面的要对应,也是出题大陷阱。感觉高层就是在打太极拳。
回复
14楼
防止算错?这是第一次听到,呵呵
回复
15楼
你手算组合一遍~光说没用~~
回复
16楼
关注中。有时一个错题,让人琢磨好几天
回复
17楼
严重关注,毕业设计的时候发现着地方不知所云!!!
回复
18楼
老问题也可以继续讨论
所谓老树开新花
大家继续!
回复
19楼
楼主,我也一直弄不明白这个问题,我现在的理解是这样的
精确计算时,节点弯矩应该是平衡的。
而手算时一般采用分层法和D值法,或弯矩分配法,这样有可能算出的柱端弯矩和梁端弯矩是不平衡的,但应该误差很小。
规范规定取梁端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乘放大系数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
[
本帖最后由 honker1981 于 2009-5-31 21:46 编辑 ]
回复
20楼
我觉得13楼说的有道理,不是为了防止算错,而是防止手算不平衡,不信你自己算一个试试。
回复
21楼
我觉得这个和分配前ΣMc是否=ΣMb无关,而是为了清晰传达一个强柱弱梁概念。
如果说ΣMb直接放大一个系数,计算上当然没有分别,但是概念上就不够清楚有力。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