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塔楼还是板楼 香港高层塔楼社区淘大花园“非典”病例高发321例,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被隔离的住宅基本都是高层塔楼,这一事实使人们自然而然的把高层塔楼当作了反思的重点。塔楼人口密度高,电梯、大堂等公共空间共用人口多,容易导致交叉感染,而且在户型设计上,许多塔楼的厨房、餐厅、卫生间无法直接采光通风,也不象板楼那样可以南北开窗形成对流,不利于疾病的防治。而板楼的人口密度低,南北通透,采光通风好等优点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1. 塔楼还是板楼
香港高层塔楼社区淘大花园“非典”病例高发321例,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被隔离的住宅基本都是高层塔楼,这一事实使人们自然而然的把高层塔楼当作了反思的重点。塔楼人口密度高,电梯、大堂等公共空间共用人口多,容易导致交叉感染,而且在户型设计上,许多塔楼的厨房、餐厅、卫生间无法直接采光通风,也不象板楼那样可以南北开窗形成对流,不利于疾病的防治。而板楼的人口密度低,南北通透,采光通风好等优点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但塔楼对地形要求低,布置灵活;容积率 高,土地利用率高,房价相对便宜;内部承重墙较少而易于改造;高层住户视野开阔;聚拢成团,外墙面积较小,易于节能;塔楼的共用电梯等公共空间虽然增加了传染疾病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增加了邻里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可以避免出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邻里冷漠现象,增进社区情感;基座较小,采用框架结构,结构刚性强,抗震性、安全性较高。相反,板楼也有它的缺点。除了土地利用率低之外,板楼的楼梯间、过道较为局促,板楼小区由于板板相挡,整体通风采光效果较差,楼间空气质量低,不利于传染病的预防。
塔楼、板楼优缺点比较
塔楼 板楼
规划 容积率高,布局灵活,土地利用率高;能有更多的绿化用地 带状布局,容积率低;缺少大面积中心绿地
公共空间 一梯六户至十户,私密性差;公共空间较宽敞,可设计气派的大堂,利于情感交流 一梯两户,私密性好;但楼梯间、走廊较局促
户型 设计难度大,暗室多;室内承重墙少,灵活易改造 设计难度小,户型方正,面积较大;承重墙多,不易改造
采光通风 一部分户型采光通风不好 南北通透,可形成穿堂风;卫生间、厨房大部分直接通风采光
使用率 公摊面积大,使用率低,为70%~80% 公摊少,使用率高,达80%~90%
安全节能 基座小,结构强度高,安全性好;外墙面积小,利于节能 不如塔楼
房价 单位面积建筑成本高,但结合地价,房价低 单位建筑成本低,房价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板楼、塔楼各有优点,单纯的区分孰优孰劣不客观,也不符合住宅多样化的趋势。物业类型是由现实条件决定的,不同的住宅形态对应不同的消费层面和功能需求。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塔楼存在的合理性,而相对较低的价格也决定了塔楼有它的市场。目前 “蝶形”等新型塔楼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通风采光问题,也增加了塔楼的生命力。
“非典”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塔楼的非议,但如果仅仅因为塔楼在防治传染病上的缺陷而完全否定塔楼显然过于武断。以后如果来场强地震,发现倒下的都是板楼,是不是又要说完全淘汰板楼了呢?
2. 通风和窗户
“非典”爆发后,医学专家告诉市民的一条最重要的防治方法是:多开窗通风。而新建住宅多为封闭式窗户,房间里偌大的落地玻璃窗,采光面积不算小,却仅有一扇小窗户可以打开,空气流通不畅。广泛使用的推拉式铝合金窗的通风口也只有面积的一半,同样难以达到空气流通顺畅的要求。为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创造更健康的居住环境,许多人认为应重视窗户的设计,使窗户的功能不仅局限于“看”,还能够实现最大流量的通风,也就是使窗户回归传统。
通风换气是简便而行之有效的净化室内空气的方法。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高2~5倍,严重的高达百倍以上,开窗通风可以大幅降低室内微生物密度,开窗75分钟可减少室内96.4%~99.5%的细菌。毫无疑问,加大窗户面积可以加强住宅通风效果,减少“非典”病原体传播。但高度通风和节能是违背的。清新室内空气,也使室内外的温度趋同,不利于住宅的采暖和制冷。节能一直是窗户设计关注的主要问题。建筑师们通过加大窗户采光面积来更多的直接利用太阳能;通过加强密封性和采用双层中空玻璃等隔热措施来减少能量的耗散。而加大窗户的通风面积不仅是一个美观的问题,也有技术上的问题,即在加大可开启面积的同时如何解决承重问题和密封问题。
就目前看,封闭式窗户仍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欧美普通住宅大窗户的大部分面积是不可开启的固定采光玻璃,可开启窗扇布置在左右下角,并采用垂直升降启闭形式,这与国内新建住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欧美的住宅往往装有独立的中央通风系统,一般把新风口设在各房间窗户的内外天盘底,仅在窗杠内外两侧各留一条细缝,不影响外观。它的新风和排风的启闭均独立控制,既可单独工作也可同时使用。这样就在保证美观和节能的同时也确保了室内空气的流通。而国内只有极少部分高档物业才装有独立的中央通风系统。许多房地产公司仅从表面上模仿欧美的建筑风格,而实际上却根本达不到相应的标准。
看来要做到室内空气的良好流通,开窗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在住宅不能配备中央通风系统的情况下,回归传统式的窗户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一些人由住宅通风引申出对居住理念的反思,认为住宅应该亲近自然,对居住过度的舒适性应该慎重的考虑。比如说,降低对空调的使用,使室内外气候差距变小。住宅亲近自然当
2楼
3. 小户型
“非典”爆发后,人们普遍看好面宽大,进深小,南北通透,有利于通风采光的户型。而小户型
由于面积的限制通风采光效果较差,而且同一楼层人口密度高,公共设施共用人数多,容易形成
交叉感染而备受诟病。但奇怪的是“非典”期间小户型并没有因此而滞销:4月23日到5月10日北
京市小户型项目“炫特区”一期剩余的300套销售一空,二期跟进1200套也已订出800套;刚开盘
的小户型项目“飘HOME”的销售业绩也相当不错。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小户型项目根据疫情的蔓
延紧急修改了设计——对未开工的项目采用了减小标准层面积,降低容积率,加大面宽,改善采
光通风的办法,对已开工的项目则采用改进窗户设计和通风系统的办法;二是小户型满足了一大
批年轻人过渡性住房的需要,市场潜力大,这也是根本原因。
住宅虽然是不动产,但它的设计是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改进的。塔楼可以建成“蝶形”,板
楼可以建成“T形”和“风车形”,小户型也可以出新花样。单纯讨论户型的大小意义不大,而应
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住宅的本质上。决定住宅发展的最终还是市场需求。住宅建设最终要购房者
买单,谁不知道TOWNHOUSE、别墅住得舒服,谁不爱绿草蓝天小河流,可也要看自己有没有这个经
济实力啊。
4. 排污系统
香港“淘大花园”D座、E座“非典”高发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地漏的“U型”聚水器存水不足,导致
携带着病毒的下水道污水滴反流,进入卫生间或浴室,形成了大面积交叉感染。“淘大花园”疫
情引起人们对排污系统的关注。
住宅排污系统本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我们对此却往往视而不见。在设计上改进排污系统可
以增强住宅的健康性。这方面的办法有:将脸盆的下水管接入地漏,保证地漏“U型”聚水器常年
有水;建设洁污分流的排水系统,既能降低城市污水处理负担,又有利于切断疫病传播途径;集
合式住宅取消垃圾管井和垃圾收集间,在住宅外设立密闭式可移动分类垃圾存放箱,或设置垃圾
生化处理设备。“非典”使我们发现建筑设计上面的许多问题,但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
脚,要扎扎实实做好住宅防火、抗震、防病、节能等方面的统筹设计。
回复
3楼
二、对社区规划的再思考
1. 低密度社区
“非典”发生后,低密度住宅受到欢迎,而对于高密度社区则非议颇多。一时间,社区密度成了
买家挑选住宅的首要因素。在目前楼市受“非典”影响普遍低迷时,一些低密度楼盘脱颖而出。
如北京的“山水文园”五·一期间成交率达到50%,成为北京市场少有的几个靓点之一,靠的就是
该项目1.36的低容积率规划。
低密度社区人口少,绿化面积大,空气清新,视野开阔,当然受购房者的青睐。但如果在北京、
上海这样的城市大量建设低密度住宅,土地供给是一个大问题。中国人均土地本来就少,为了保
证耕地数量和维持生态平衡,必须控制建设用地。但即便这样,我国的许多城市仍然存在着土地
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从特大城市来看,1986年到1996年,全国37个特大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
数(城市用地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率)已达2.29,而合适的标准为1.12 ,城市建筑容积率
1996年为0.45,而一般可到1~3,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低。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大谈低密度住宅显
然是不合时宜的,这种发展模式只能以牺牲未来的发展空间为代价,不可能长久。而且,建低密
度社区还会导致市政设施的使用效率低下,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从购房者的角度看,低密度社区的人均占地面积大,也意味着购房者要付出更高的土地价格。以
北京为例,土地成本一般占房地产项目总成本40%~50%,有的甚至达到60%~70%。如果容积率降低
一半,即相同的建筑面积要再承担多出一倍的土地价格,那么北京市的房价还要高50%左右。那
样,商品房将会和寻常百姓离得更远。
适当的居住密度、人口规模还可以为小区带来人气,使社区更富活力与生气。北美地区的新城市
主义(New Urbanism) 倡导紧凑的社区开发模式,认为人口密度过低就无法达到社区服务的门
槛,也无法很好地营造社区的氛围。人类毕竟还是群居性的动物,最美好的景观是人类活动本
身。当然,新城市主义是针对美国郊区无序蔓延,土地利用严重浪费的现象提出的,和中国目前
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但它至少说明了密度过低的社区也有它的缺点,为我们敲响了提出了警
示。
2. 围合式小区
“非典”爆发后一些专家认为:围合式小区将绿化及景观置于中间,楼宇像围墙一样排列四周,
尽管中间绿树成荫,但由于楼宇之间缺少通风口,不能形成有效空气对流,对防止病毒的传播不
利。
围合式小区从通风的角度讲确实不如敞开式,同时,楼宇中间的绿化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和通
风,不利于草木生长。但围合式小区也有优点:
1)能形成有效的社区边界,创造领域感和归属感,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围护与屏蔽”是人类选
择居住的理想之一。北京大学俞孔坚先生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心理测试:在屏幕上展示一个方框,
里面有20个圆圈,作为模拟的餐厅和餐桌,然后让听众们在这个“餐厅”里选择座位,结果大多
数人选择了最里面并且靠窗的一边。俞先生解释说,因为这几个座位既能够被“围护与屏蔽,又
能向外窥视”。围合在心理上给人以安全感,有一种自然和谐的气氛,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有停
留下来互相交往的愿望。同样,新城市主义认为社区应该有明确边界,有了可以被明确辨识的边
界才能创造社区感。“只要边界起作用,空间就起作用”,没有边界或边界模糊的社区不能形成
有效的公共空间,也无法称之为社区。而围合式的社区设计便是形成有形的边界的一种好方法。
2) 可以有效的挡风。通风是防治疾病的妙法,但风太多了也会带来问题。丹麦城市设计师扬·盖
尔在《交往与空间》(Communication and Space)一书中指出有没有风、风的大小对人们是否选
择进行户外活动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人们可以用衣服来避寒,可以用伞和其它构筑物来遮雨,但
对于风却往往无能为力。所以挡风是建筑师们考虑的重要问题。而围合式的小区则很好地解决了
这个问题。另外,对于北方一些经常出现扬沙天气的城市来说,围合式小区有利于解决风沙问
题。
3) 有利于安全和管理。围合式社区出入人员相对较少,容易封闭,这样儿童就能安全地在社区里
面玩耍,老人也可以随意走动。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的层面考虑,目前还
没有达到资源共享,彻底开放的地步,社区,尤其是高档社区围合式设计有利于内部的资源管
理。
中国人习惯了围合式小区,这与长城围国、城墙护城的历史渊源一脉相承。况且围合式也并非一
无是处。围合式社区的通风问题当然需要解决,但不能由此判其“死刑”。具体应采取何种形式
还需根据不同的楼盘,坚持多样化的、应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回复
4楼
3. 社区中心会所
“非典”一来,社区中心会所相继关闭,中心公园也鲜有人问津。这些原本可以用来健身、休闲
的场所在最最需要的时刻发挥不了作用,倒是门前屋后的小块空地人气十足,人们在这些地方打
羽毛球、跳绳、踢踺子等,玩得不亦乐乎。专家指出现在的房地产项目社区规划过于注重卖点和
景观,动不动就说有一个几千平米的中心会所,上万平米的中心花园,很少考虑居民的实际应
用,其实,分散的、较小规模的休闲、服务设施更加安全,也更方便居民日常使用。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中心会所和中心公园可以发挥规模效益,整合社区资
源,创造一个社区所有成员都有可能参加的交往场所,使社区的气氛更为融洽。“明显的社区中
心是创造可识别的场所的关键”,这里所指的社区中心指的就是中心会所或中心公园。它们为社
区提供了公共空间,没有这些公共空间,社区活动就难以开展,甚至将导致社区的瓦解。国内外
许多社区的瓦解很多表现为公共空间的丧失。对公共空间的重视(公共性优先于私密性)是新城
市主义的主要论点之一。(插图1)
三、对住宅郊区化的再思考
“非典”带来了人们对低密度住宅的钟爱,许多市民把置业的目光投向了郊区。
郊区化是指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等阶段以后出现的离心分散化趋势,表现为
人口、工业、商业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的外迁过程。郊区化的前兆表现为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
下降。根据彼得·霍尔(Peter Hall)提出的著名的城市演变六个阶段模型:流失中的集中、绝
对集中、相对集中、相对分散、绝对分散、流失中的分散,我国城市主要处于绝对集中和相对集
中阶段,也即尚未达到郊区化阶段。而欧美发达的城市郊区化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
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轨迹表明,郊区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使得郊区与城市中心距
离缩短。目前我们城市住宅郊区化运动有政策和房地产开发带动的原因,也体现了城市扩张的要
求。住宅郊区化可以降低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减少拥挤,平抑住房价格,为城市发展提供空
间;它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辐射能力的增强和城市容量的扩张,能从更高层次上带动国民
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住宅郊区化也有弊端:
1) 住宅郊区化可能导致城市无限制蔓延。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表明,城市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
活动的强度是有极限的,城市的发展是有边界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尊重城市的生态极限
为前提,无限制的蔓延只能使生态条件不断恶化。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根据瓦克内
格尔·马赛斯(Wackernagel Mathis)对全球52个国家生态痕迹的计算,我国人均生态痕迹为
1.2ha,而可获得的承载力为0.8ha,生态痕迹比承载力高出50%。生态痕迹大于承载力是由下列原
因之一引起的:从其它国家输入资源;在国外处置废弃物;耗竭本国的自然资源存量。前两个原
因与我国实际不符。由此看来,我们今天的发展是以牺牲后代的发展为代价的。如果无视城市发
展的边界,一味扩张,后果不堪设想。
2) 住宅郊区化可能带来城市空心化,引起中心区的衰退;导致市区通勤半径过长,运输、通勤成
本增大;郊区人际关系冷漠,公共生活丧失等问题。
3) 住宅郊区化可能造成城市建设用地过大,不利于节约用地,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符。
4) 对于居民个人来说,虽然郊区住宅污染少,环境好,房价也比市区低,但要享受郊区的绿树、
阳光,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下图是北京都市中心与近郊同为80平方米的住宅的各项生活成本比较:(插图2)
图注:图表中的数据是根据实际数字折算后的比例数值。
上下班车费取每天消费的双程最大值进行比较。
日支出包括日开支和日供两部分。其中日开支取最大值,有两部分,即车费与所花的时间成本。
通过上图看出近郊楼盘除了具有明显的房价优势外,在日常生活成本、租金和升值回报等方面都
远逊于都市中心。虽然都市中心楼盘价格高,但升值有保障,更重要的是,都市中心楼盘在节省
生活成本、节省时间和精力投入、甚至在增加个人发展空间和降低人际交往机会成本方面有明显
的优势。这些优点不如郊区的价值那么外在,但对于满足人们从居住到社会交往、自我发展等各
层次的需求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由于以上原因,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再造运动,鼓励年轻人回城居住,倡
导“精明的增长”(Smart Growth)的城市发展模式。2002年11月30日,英国在伯明翰召开了城市
峰会,提出了城市复兴 、再生和持续发展的口号,再一次把发展的重点拉回到了市区。在这里我
们似乎看到了范登博格(Van den Berg Elal)所说的再城市化的开端。
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过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
该发挥后发优势,做到中心区
回复
5楼
好东西啊,怎么没有人来顶呢。
回复
6楼
文章写的不错!
回复
7楼
好东西~
这是都没看到图啊???
回复
8楼
好东西,
回复
9楼
受益匪浅
回复
10楼
很有道理啊
回复
11楼
楼主辛苦了,谢谢!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