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东大院ATA工作室 里佳山是南京近郊的乡村,地处浅丘。“山、渠、田”构成了村落环境的基本特点,村落的整体形态俨然就是山丘形状的延续,这种叶脉状的肌理体现显出传统村落中人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基地面积 2012 ㎡,建筑面积 1750 ㎡。 里佳山原来的小学位于村东北角,背靠山林,是一个有着南北两排平房校舍的院子。交通上既与内部村巷相连,也通过一条田间路和村外的交通道路连通。场地北高南低,两排校舍分别位于两个台地上,校门设在较低的平地的东侧与村路相接。两排教室的外廊皆朝向校园内部,院落中央有一棵百年朴树,树冠茂密、姿态优美。村里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在这所小学念过书,可以说小学承载着老里佳山人的集体记忆。
设计:东大院ATA工作室
里佳山是南京近郊的乡村,地处浅丘。“山、渠、田”构成了村落环境的基本特点,村落的整体形态俨然就是山丘形状的延续,这种叶脉状的肌理体现显出传统村落中人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基地面积 2012 ㎡,建筑面积 1750 ㎡。
里佳山原来的小学位于村东北角,背靠山林,是一个有着南北两排平房校舍的院子。交通上既与内部村巷相连,也通过一条田间路和村外的交通道路连通。场地北高南低,两排校舍分别位于两个台地上,校门设在较低的平地的东侧与村路相接。两排教室的外廊皆朝向校园内部,院落中央有一棵百年朴树,树冠茂密、姿态优美。村里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在这所小学念过书,可以说小学承载着老里佳山人的集体记忆。
考虑到校舍在村里的位置偏于一隅,与其他农房宅基地没有村中那样致密,场地北向的视野较为开阔,并且有一条单独的道路与外部的村级道路相连、且能通往半山的水库,因此,将校舍翻建成一处公共居住类服务设施,供回乡省亲的访客、观光体验的游客住宿的乡村旅社,或是未来作为乡村养老用房,都能较好的发挥场地的特点和优势。
依托原有两排校舍的地基来建造新的屋舍,并利用新的建筑体量形成大小两个半围合的院子。小院为公区,位于场地东北角,面对通外村外的道路设置出入口和接待空间;大院为客房区,四面被建筑围合,北侧地势高布置两层客房,南侧地势低布置一层客房,东侧为两间多功能室,西侧则为厨房餐厅。大院与小院相连处利用一个户外楼梯作为两个空间的过渡,这个两跑楼梯用作北侧客房的一二层之间的交通联系,其屏障感很好地起到了分隔两个院子的作用。
在这个院子里,老朴树是毋庸置疑的主角,那历经岁月沧桑后依然展现出的蓬勃生机,让一切人工的雕琢在它面前都会显得黯然失色。这种内外之间的多义空间,没有惊艳的外表,全靠使用者的行为去定义,是符合乡村环境下的一种随性、松弛的居住状态。
利用室外楼梯靠近古树的条件,设计在出挑的转弯平台处进行了局部扩大处理,创造了一个接近树冠的“梯台”座椅区,人们可在这个瓦顶和树冠之间的地方促膝坐谈,大树这位见证村落变迁的“尊者”此时仿佛为人提供了一个庇护。
北客房朝向内院一侧间隔设置的三个“敞间”,敞间与客房之间以外廊相隔,其面向内院的折叠门可完全开启,形成一个个内外交融的小聚会场所。就连朴实无华的外檐廊,也在住客的使用中转化成半户外的倚坐场所。这些“檐廊”、“敞间”、“梯台”的空间类型看似朴实无华,却都在鼓励着这里的住客走出封闭的房间,进入一方院落,去感触乡间的自然气息、去拉进人与人交往的距离,仿佛记忆里的儿时生活场景,引人共鸣。
在乡村盖房子,首先是从功能需求出发,采用经济可行的建造材料,相较于“就地取材”,乡土建造更注重“五材并用”和“材尽其用”,坚固的石材被用来做墙基、砌台阶;砖体积小且能抵挡风雨,可用来砌墙;金属耐磨,就安置在家具的转角处。那些刚好能作为房梁的弯曲木料、墙体修补时用到的瓦罐,则体现出乡土建造中包容性和适用性。
就像农房在建造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各种易得且实用的材料一样,设计团队对建筑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方面让建筑达到2级耐火等级,实现与周边民房的防火隔离;另一方面也让结构具备了未来功能调整时的改造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