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的逻辑架构--中国建筑师的理论跋涉二(自chinanorthwind)作为非精密科学的建筑学建筑学,有不少先行者试图将其理论体系进行精密的架构,但至今为止,似乎都是失败了。建筑学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注定其成为一种遗憾的科学——松散的、非精密的体系。为什么呢?建筑首先不是自然界运行或进化的产物,它是在人类出现后,人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构建出来的物体。按照坡普尔的说法,属于“第三世界”。1。构建建筑在技术上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即结构学、材料学,这方面应该是精密的科学。但这些东西一旦成为科学后,便被建筑学边缘化。这些学问也不可能作为设计的核心,只是作为“工具”来达成“目的”。建筑家没有太多精力精研这些专业,只能是也只需要掌握其基本原理。
建筑学的逻辑架构--中国建筑师的理论跋涉二(自chinanorthwind)
作为非精密科学的建筑学
建筑学,有不少先行者试图将其理论体系进行精密的架构,但至今为止,似乎都是失败了。建筑学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注定其成为一种遗憾的科学——松散的、非精密的体系。
为什么呢?
建筑首先不是自然界运行或进化的产物,它是在人类出现后,人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构建出来的物体。按照坡普尔的说法,属于“第三世界”。
1。构建建筑在技术上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即结构学、材料学,这方面应该是精密的科学。但这些东西一旦成为科学后,便被建筑学边缘化。这些学问也不可能作为设计的核心,只是作为“工具”来达成“目的”。建筑家没有太多精力精研这些专业,只能是也只需要掌握其基本原理。
2。技术、材料有了,下一步建筑师便开始具体的构建过程。这是便有大量的形形色色的原理跳了出来。在这些原理中有一部分还是比较精密严格的,如各种规范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避免建筑师做出太离谱的设计。
3。对于功能,有“形式追随功能”一说,从字面上即可知“形式”和“功能”没有严格对位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功能”本身也只能是做出大的规定和限制,因此可以有多种方案解答。
4。对于空间,人对空间的适应性是很强的,一座原来的厂房可以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空间的要求非常暧昧、模糊。甚至有人提出“万能空间”,随意分隔,简直可以不要建筑师了。
5。到了形式。距离精密的逻辑更远了,各种学说都可以过来插一腿。形式对于复杂的人类大脑的作用更是个难解之谜。
建筑学越往前越是没有路径的荒芜之地,令人迷茫。其理论一开始似乎是清晰的,后来却分出无数岔路,形成一张交织的网。
我们是否能够从中理出一些框架来,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呢?
寻找确实性——皮与骨
混沌、光怪陆离的表象背后还有没有一点确实的东西。如果将表象看“皮”,那么“骨”就是其实质。同样一个“骨”可以有无数张“皮”,这样就既有了确定性,又有了多样性。
其实,我们日常的设计也在运用着这个原理。给甲方看的效果图、模型是包装好的“皮”;设计研究阶段的草图、草模、分析是“骨”。
骨”是结构、是理念、是核心。设计创新主要是骨的创新。研究大师之作,也应抽出其骨。骨是可以言说的东西,可以言说才可以交流,这种言说不包括那种非理性的呓语。
手法是对“骨”的添枝加叶,想要走出手法必须回到“骨”。当然只有“骨”也不行,因为“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两者都好,则为“文质彬彬”,成功之作。
“骨”本身也是有层级性的。越是高级的越是简化的原型。越是低级的越是原型的变体。
越是高明的建筑师越能抓住问题的“骨”,能由初始的原型预见到完作的面貌。并且能从别人完作中迅速抽出其“骨”。
何谓骨?
庆幸读研期间有治学严谨的导师,现在的探索基本上还在其框架中延伸。
在导师那里,“骨”是指建筑空间形态,而由于人在二维平面上运动的事实,又主要指的是平面形态。与导师不同的是,他主张从平面入手,而我则认为应更进一步从平面和剖面两个方向入手,进而构架出其空间形态原型。
平面和剖面是一个中介。向前能够与结构体系发生联系;向后由其派生出的空间形态的外界面又与形式发生联系;其本身又是各种功能、规范相互作用的产物。
建筑师与参观者不同的是:建筑对于参观者来说是一个四维的连续的体验,参观者感受到的是各种扑面而来场景,是一场连续的透视角度不断变换的形式空间的体验,如入迷宫一般。而建筑师则是上帝的视角,因为有平面与剖面放在面前,一切都一目了然。《功夫〉中周星迟拿着一张精神病院的平面图,才找到了第一高手。
2楼
“骨”的抽取
一、平面的骨
面对一个复杂的平面,或者设计一个功能复杂的平面,什么是其骨架和关键呢?
平面不是铅笔下随意的线条,因为抽象的点、线对应的是现实中可用的空间。因此一般资料集研究平面也通常从人体工学、人的行为学入手。住宿、购物、跳舞、就餐。。。形形色色的行为要求有相应的面积大小,空间高度高低,不同的形状等,进而一个个房间、共享空间等通过走道或相互穿插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有几个关键部分。1,出入口,使内部与外部发生联系。(外面的道路,广场)2,楼梯电梯(交通核),各层平面之间的垂直联系,也是防火规范的重点。3,大空间,因为大面积无柱空间对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对平面影响较大。4,广室,是大面积有柱空间。5,单位室群,是有规律的小房间的组合,如旅馆客房。6,非单位室群,是无规律的小房间的组合,如中餐厨房。6,中厅和内院。7。其他广义的单元,如高层核心筒因为自成一体可看成一个单元。按照这种分类,就可以较快地抓住平面的主要方面。使思维快速而经济。
通常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要搜集资料,查阅先例,而不是盲目搭建。这时就有个类型学的问题,是一个三段论:人的需求是相似的,以前有成功的先例解决了人的需求,于是这次设计参考以前的。参考主要是空间形态组织的参考,也要运用以上抽象总结的方法。
二、剖面的骨。
剖面通常简单一些。主要是观察那些特殊的部分,如中庭,架空,悬挑等。还有一些表皮处理,屋顶形式的问题。
三、还有一种更加纯粹方法,不关心功能结构问题,而只对形态进行处理,这样也许能更接近原型一些,更能抽出本质。
骨的实践——一个规划项目过后的总结
居住区设计主要是一个总平面的问题。总平面是属于规划的范畴,就是对建筑、道路、绿化等元素的综合安排。建筑、道路、绿化等是属于构成的元素,比规划第一个级别要第一个层级。所以总平面的结构——“骨”,成为设计的中心。
第一章 研究阶段
设计居住区,根据规范应先搞清其规模:“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而要搞清规模必须要先知道居住区的户数,再根据户数乘于3人/户,得出居住区人口数。因为“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千人总指标)”。现在很多人搞设计不太重视配套设施,其实是一种不好的风气,如果各级配套不能满足居民需要,建成后会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当然有些配套比较灵活一些,如小商铺,居委会等找间房子甚至车库也能做。因此对于大的配套设施如菜市场、医院、文体中心等要重视。
其次,应该仔细阅读甲方提供的资料,特别是“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因为具体设计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总体城市设计。
还应该考虑居住区所在“城市的特点”,特别是当地的经济、气候条件。最好是搜集一些当地建成居住区的资料;调研当地热销房型特点;当地住宅单元群体组合方式;当地的植物种类;当地热销房屋面积;当地住宅的一些特殊做法;当地的日照间距等等,这些经验在做设计时参考。
还要研究“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设计必须因地制宜,每个地块都有其特点,有的是坡地,有的有河流,有的强制保留等等,有时候限制反而成为设计的契机,“每块场地都有其希望成为的样子,建筑师只是发现它,好的设计使场所精神突显出来”。
第二章 设计阶段
第一步:将指标翻译为建筑元素。
1. 按照总用地面积和容积率要求,得出总建筑面积。然后从总面积中分出住宅部分面积和公共建筑部分面积。其中住宅部分面积根据任务书比例要求分别算出:别墅、排屋、多层、小高层等各有多少面积。再根据要求的房型比例推算出一室的、两室的、三室的各有多少。在进一步算出个有多少个单元。如此一来,任务书文字要求要求就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图形语言。对于公建部分接下来根据规范要求也计算出要多少幼儿园、会所、学校、菜市场、医疗、文体、社区服务等等,也是一个“翻译”成图面语言的过程。
2. 指标不仅仅是建筑,还有绿化和停车问题。特别是停车。根据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得出有多少住户?就可以根据住户配车比得出车位的数量。在这些车位中,进一步算出地面多少,地下多少。对于公共建筑也有一定的停车比例要求,大的公建要考虑是否做地下停车库。
第二步:规范。
主要是建筑退界,消防要求等,还有一些高压走廊等限制,得出可建区域。否则,违反了规定,等于白做。
第三步:分析:
任务,场地进行分析,得出大的功能分区关系,大的布局方向。比如沿街商业设在哪,高层、低层区在哪,幼儿园在哪,出入口在哪,几个出入口,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嗓场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
第四步:规划结构:
首先,布置住宅严格考虑朝向问题,日照间距,防火消防。考虑当地气候对建筑布置的影响,当地常用布局,如成都、深圳、上海北京都不同。
其次,考虑大的路网结构。是单环,双环,车道沿周边.
再次,考虑景观结构.结合路网一块考虑,主要是集中绿化的问题。要满足绿地率的要求: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组团绿地的设置应满足有不少于1/3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要求,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第五步:空间
建筑的扭动,形成大的气势。或者成组成团,总之形成一定的规律和机理。高层、多层、别墅因其高度不同在剖面上形成的天际线也十分重要。大片的居住区,有的结合城市公建设计,住宅与公建是异质的元素,在空间构成上形成对比。
第六步:技术:
结构问题。如小高层坐在商铺上。地下车库上面要考虑覆土的厚度能否种植乔木。
第七步:建筑造型风格
第八步:文本制作。
由此可见,“骨”的成功基本等于规划的成功。
形式——关于“皮”
“骨”是生硬的,直接了当的建筑构件的碰撞,抵抗重力。骨架间填上材料,或者外面挂上一层皮等,完成空间限定。
人类很奇怪,不满于一个遮风避雨的场所。非要整出一个“形式美”来。
美和艺术需求的产生问题,前文已经做过猜想,现着重于形式思考。
“构成主义”的思想是一个重大建树。在那里 ,墙不再是墙,窗不再是窗,柱不再是柱(这是结构师眼中的建筑元素);而在建筑师眼中它们成为构成元素,这样构筑问题就置换为形式构成问题。现代结构技术赋予建筑构件越来越多的自由度,形式构成的舞台变得空前宽广。形式对结构不再是砌体结构时代附庸的关系,而变得若即若离,更象一对情侣,单人舞变成了双人舞。
形式的自主性越来越强,争夺自己的话语权。“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两种声音组成一对矛盾体。
形式本身要求自成一个体系。一个想法、一个趣味、甚至一个无厘头的玩笑能成为形式的目的。“积木之家”把框架建筑做得像堆砌的积木块一样;新陈代谢派将会馆做得像抽屉;“金钱大厦”将银行模拟为孔方兄;。。。
形式自主性要求一种对摆脱结构功能束缚后的自由后的表现。“自由不仅是事实,还要表现出来,甚至夸张地表现”。技术、材料的进步通过刻意的表现让群众感知,取得震撼人心的效果。
形式自主性的另一个方向是追求完美形式、奇思妙想。探索形式组合的无限可能性和巧妙组合性,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同样具有冲击力。
形式自主性不仅表现为张扬的震撼,一种内敛的,追求意境的表现在安藤、巴拉甘那里成为经典。
总之,形式自身或许真如西方建筑语言学所研究的那样,需从词汇、句法、结构的角度来解读。
回复
3楼
楼主讲得太好了,建筑是一门艺术,你能用一加一等于二的逻辑解释吗。
回复
4楼
十分谢谢楼主无私的提供的材料,让我受益匪浅。。。
回复
5楼
很强大。。。。:victory: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