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代建筑?
lmf200404
lmf200404 Lv.15
2006年10月28日 03:29:29
只看楼主

编者按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有着7000多年的建筑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奋斗,神州大地上出现过无比丰富的古代建筑,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建筑遗迹。中国古代建筑,集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于一体,既具有独特的风格,又具有特殊的功能,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无论是秦砖汉瓦、隋唐寺庙、两宋祠观,还是明清故宫、皇家苑囿、苏州园林……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陵寝,还是园林、市镇、宅院,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诸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透过它们不仅可以从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中汲取营养,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建设美好家园,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编者按中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有着7000多年的建筑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奋斗,神州大地上出现过无比丰富的古代建筑,至今仍保存着丰富的建筑遗迹。中国古代建筑,集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于一体,既具有独特的风格,又具有特殊的功能,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无论是秦砖汉瓦、隋唐寺庙、两宋祠观,还是明清故宫、皇家苑囿、苏州园林……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陵寝,还是园林、市镇、宅院,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诸方面条件的综合产物。透过它们不仅可以从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中汲取营养,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建设美好家园,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应读者要求,本版推出《中国古建知识问答》专栏,由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古建学者张驭寰教授就中国古建的产生与发展、结构与风格及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问题,作出解答;并从构造到施工、礼制到规划、细部到整体、单体到组群等方面,采用问答形式,系统介绍中国古建知识。
  人类经过长期摸索,逐步学会了盖房子。在原始社会,当时的人不会造房屋,居住在树上,在树杈上做小屋以避风雨,久而久之,上下不便,又不可能扩大空间,也不能分居,于是从树上搬下来,寻找自然山洞。例如周口店人、曲江人、马坝人等等,他们的住所都是山洞,也就是今天常见的大岩洞。可以想到,在岩洞里居住,空间那么大,地势不平,又没有隔墙,阴冷而且潮湿,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人们在那种情况下,是难以忍受的。于是,从山洞里走出来寻找安适居处,又挖穴而居。穴居生活上下不便,没有阳光,甚至想要通风也是困难的。
  华夏祖先穴居时间甚久,不论什么文化期,各式穴居都是极不舒服的。中国大陆住在东北的人们穴居延至很久,到南北朝时期,吉林、辽宁一些少数民族仍住穴居。当地还有一种房屋,名曰"地窨子",这便是穴居的继续,不过是多少有一些变化而已。后来,我们的祖先从穴居逐步升至地面,成为半穴居。直到想出了办法将房屋造在了地面上,这样,才可以采光、通风,达到了人们应有的要求。
  今天,在中国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展出的原始社会的圆形房屋、方形房屋,基本上都是半穴居,从中可以看出半穴居是我们的祖先拟将房屋升至地上的开始。
古代建筑,就是历史上的建筑。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那个时代也有许多建筑,但都是利用当时仅有的建筑材料,如土材、木材、砖石等等,运用这样的材料来做房屋,当然只能产生留到今天的那样房屋,如民居、皇宫、庙宇、寺院、祠堂……等等。这些建筑得以保护下来,就是中国古代建筑。

lmf200404
2006年10月28日 03:29:39
2楼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28日 03:30:54
3楼
中国古建“天人合一”建筑观
虽然天人合一”四字成语出现较晚,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同,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对这种主宰的崇拜就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



  中国古代的先哲以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乐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即认为整个宇宙天地处于“流而不息,含同而化”的状态之中。意思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于整齐、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周易大传?文言传》有云“夫天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而奉天时。”这种承天命、顺天意的心理更是被统治者利用,他们将作为统治人民的合法基础。《周易》又有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原则。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



  《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老子《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古代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筑中。比如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这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中国古建筑的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艺术性格上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选材上,木材给人以含蓄、深沉的天然之美,它集轻巧、坚韧、易于加工为一身,恰恰与古代中国人相切合,因此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首选材料。加之,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古代中国地在物博资源丰富,因此,选择木材也有其必然性。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类型上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公府、馆榭、地下宫室、离宫、坛、祠、警鼓台、舞台、观景楼阁等。它们的种类和使用功能虽不相同,但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古建筑注重与自然高度协同的观念,表现在城市、村镇、宫殿、陵墓的选址和布局命名上,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



  城市的建设:



  伍子胥设计建造吴都阖闾城,在《吴越春秋》中记载:“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立蛇门者,以象地户也。”隋大兴城建造时,宇文恺不仅有斟酌地势,将太极宫置于乾位,且又以承天、朱雀等命名。汉之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



  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这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



  村落的建设:



  村是聚落的一种形态,古人注重追求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安徽歙县棠樾村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棠樾选址,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它以富亭山为屏,面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过,周围树木茂盛。棠樾族谱有诗云:“遥想棠阴清昼永“(《玉篇》“楚谓两树交阴之下曰樾”这正是这个村落名字的由来,又“此处山川之胜,原田之宽,足以立子孙百世之业”。这正是陶渊明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棠樾人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仿佛自己就是当中的一分子。这种利用自然,尊重自然注重风水的做法,正是古人天人合一建筑观的体现。



  宫殿的建设:



  在宫殿的当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故宫,故宫又称为紫禁城,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称紫微宫、紫宫。它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古人认为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便有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太微垣南有三颗星被人视为三座门,即端门、左掖门、右掖门;与此相应,紫禁城前面设立端门、午门,东西两侧设立左、右掖门。午门和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皇帝及皇后居住的乾清宫与坤宁宫,“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意思。其东西两侧的日精门与月华门,则象征着日月争辉。东西六宫及其他诸宫殿也都分别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个星座。



  紫禁城的建设,把古代建筑 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陵墓的建设:



  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已发掘的河南洛阳与南阳的汉墓中都画有天象图,它们都显示着窥天通天、与天同构的目标。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1999年3月,考古人员发布一个惊世的发现: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图。“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



  中国古建筑始终是“天人合一”与“礼法、宗法制度”的联合体现。“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礼法、宗法制度”注重等级制和规矩,看似矛盾,但反映在建筑上,两者并没有截然分开。如“宫殿”、“陵墓”等建筑形制是礼制建筑,但它们在布局上追求的还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二者并不矛盾。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28日 03:31:26
4楼
中国古建门窗及陈设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有精美的木雕,所谓雕梁画栋、曲栏朱槛指的也就是这个。山西、安徽、江南水乡和闽粤地区建筑上的木雕都是非常有名的。浙江绍兴、东阳一带的木工当年名扬天下;山西豪门富甲一方,其建筑奢华如非亲眼目睹都无法相信;徽州"三雕"(石雕、砖雕和木雕)之一的木雕既庄重又活泼;而闽粤地区的木雕施彩浓重,又别有一种风情。
  中国古代建筑以梁柱木结构为主,墙一般不承重,所以廊柱内柱与柱之间一般安装格门或格扇代替墙面,多为六扇或八扇,既通风、采光、装饰,又与外界隔断。古代建筑物较高,所以格扇造型也窄而高,细长高挑,如苗条淑女,故人们形象地称格扇中间的条环板为腰板,束腰以下为裙板,颇为拟人化。上部的格心有直棂和菱花两种,纹饰有正方、斜方格眼、万字流水纹、品字回纹、蜂窝纹、球路纹等,有的开光雕人物、花卉。玲珑剔透,繁而有序;腰板和裙板多以浮雕装饰,或雕刻人物故事,如三国故事、大船称象等,或山水、花卉、动物,如八骏八鹿、博古图等,人物或须发毕现,具体而微,或厮杀混战,生感动人,或醉酒赋诗,佯狂颠倒,均表现得淋漓尽致;花卉纹花瓣翻卷有致,花叶抑扬纷披,自然生动。
  中国古典家具与建筑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建筑的尺寸一般以家具的尺寸为依据,’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涂(途)度以轨’。另一方面,家具的造型、结构受到建筑的影响,如果建筑是表,家具就是里,这种表里关系体现在造型和结构上一脉相承,如童柱、角替、须弥座即是家具中的矮老、站牙、束腰,在造型语言和装饰手法上都达到了表里和谐,里外呼应。
  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门窗的式样也情趣大异。比如侨乡福建和广东一带,人们喜好在建筑上大施彩绘,所以闽粤地区出产的门窗常见到有大漆绘就并加以纯金涂饰的。相反的,色调以青灰为主的江南水乡,人们的审美观念中也以清新淡雅为美,因此门窗也少有彩绘,而往往以木本色示人。工艺方面中国南北地区也有差异。像浙江一带雕工发达,而浙江产的门窗上无论浮雕还是透雕,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清代历史上有浙江木工向山西迁徙的记载,所以在一些山西门窗上也能看到南方的秀丽风格。另外,江浙地区特别是苏州的工匠,其技巧的精致绮丽也是格外有名的。为克服木材的应力而创造发明的攒插工艺,不仅使几何纹样的门窗展现惊人的细腻风范,也使花节这一原本只是门窗构件的小小物事变得多姿多彩。在中国的北方,人们更多的还是用了穿插的工艺,不仅省工省料,而且舒展大方。
  在当今钢筋混凝土时代,我们已难以见到这样的建筑艺术品,在这些宝贵的艺术濒临消失的时候,我们多方搜集并展出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木雕门窗及其建筑陈设。在这里您即能感受中华民族古代精美的建筑艺术,又能领略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

北京传统住宅装修上的花纹与雕饰



  北京的传统住宅不仅建筑格局讲究,建筑形式独具特点,它在装修上的花纹与雕饰也颇具特色,而且有很多讲究。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按照本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建筑文化,这些文化,很多都反映到建筑的装修上。
  人们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装修造型,图案及雕饰题材,凭借艺术语言来寄托对于幸福、美好、富庶、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图案和造型丰富而又洗练,朴实而又高雅,使人百看不厌、玩味无穷。
  北京传统住宅装修的一种最普通、最常见的图案是"步步锦",这种图案的基本线条是横线和竖线,接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的雕饰。将这种装修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牋_ 灯笼框(又名灯笼锦)是又一种常见的传统窗格图案,它是简单化、抽象化了的灯笼形象,周围点缀团花、卡子花等雕饰,图案简洁舒朗。灯笼框窗格中间留有较大面积的空白,可题诗作画于其上,或绘梅兰竹菊,或点山水花鸟,清新而典雅。
  牋_ 在古代,灯笼是光明和喜庆的象征,以抽象的灯笼图案作为装修窗格图案,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光明的生活的向往。
  牋_ 以八角或六角几何图形为基调的装修棂条图案,称为"龟锦纹"或"龟背锦"。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用龟背纹作装修图案,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
  传统装修图案中,还常采用一些自然的纹理,如梅花纹、竹纹、冰纹(又称冰裂纹)等等,用这种采自于大自然的纹样来装饰窗格,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追求。
  牋_ 装点于装修中的雕刻图集,形式更加多样、寓意更加丰富。
  牋_ 人们用蝙蝠的形象象征幸福,用寿字或桃子图案寓意"长寿",用罄(古代一种乐器)的图形寓意"喜庆"或"庆贺",用梅、兰、竹、菊图案借喻清高和超凡脱俗,寓意"君子",用牡丹、玉兰表现高雅富贵,用葫芦、石榴、葡萄比喻多子多孙……等等。将如上几种图腾图案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可表现各种各样的题材,如,用蝙蝠、万字寿字组成"万福万寿"图案;使蝙蝠(或佛手)、葫芦(或石榴)、桃(或寿字)组成"多子、多福、多寿";用万字、柿子、如意组成"万事如意",在花瓶内插上月季花(或四季花),加上鹌鹑,表现"四季平安";兰花、灵芝表现"君子之交",芙蓉、牡丹表现"荣华富贵",葫芦或石榴或葡萄加上缠枝绕叶,表现"子孙万代";灵芝、兰花、牡丹花组成"兰芝富贵"……
  牋牋 用如上吉祥图案作为传统木装修雕刻题材的。仅北京地区就有几十种之多。
这些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建筑文化,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封建糟粕,如:马上封侯(猴子骑在马上,加上蜜蜂),五子登科(一只公鸡,五只小鸡),连中三元(桂圆、荔枝、核桃)等。但是,多数内容是健康的,它们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同时,通过这些由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可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反映出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的高度;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是应当保留和继承的。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28日 03:31:59
5楼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中对大木、小木、砖、瓦、石、油诸作的装饰手法和式样,也包括为创造艺术环境而设置的建筑小品。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①它们是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如宫殿屋顶用黄色琉璃,彩画用贴金龙凤,殿前用日规、嘉量、品级山、龟鹤、香炉等小品,以表示帝王的尊严;私
家园林用青砖小瓦、原木本色和精巧自由的砖木雕刻,以体现超然淡泊的格调。②它们中大多数都有实用价值,并和结构紧密结合,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油饰彩画 是为了保护木材,屋顶吻兽是保护屋面的构件,花格窗棂是便于夹纱糊纸;而像石雕的柱础、栏杆、螭首(吐水口)、木构件的梭柱、月梁、拱瓣和麻叶头、霸王拳、菊花头等梁枋端头形式,本身就是对结构构件的艺术加工。③它们大部分都趋向规格化,定型化,有相当严格的规矩做法,通过互相搭配取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但也很注意细微的变化,既可远看,也可近赏。④它们的艺术风格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地区性和民族性。例如汉代刚直浓重,唐代浑放开朗,宋代流畅活泼,明清严谨典丽。北方比较朴实,装饰只作重点处理,彩画砖雕成就较高;南方比较丰富,装饰手法细致,砖木石雕都有很高成就。藏族用色大胆,追求对比效果,镏金、彩绘很有特色;维吾尔族在木雕、石膏花饰和琉璃面砖方面成就较大;回族则重视砖木雕刻和彩画,题材、手法有浓郁的民族特点。
  大木作装饰 是对木结构主要构件的艺术加工,主要包括两种手法:①卷杀,即将柱、梁、枋、斗拱、椽子等构件的端部砍削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使构件外形显得丰满柔和。每种构件的卷杀有一定规矩,元明以前使用得较为普遍。清代官式建筑重视总体艺术效果,只有斗拱的拱端保留卷杀做法,其他一概去掉。②将结构 构件的端部做出各种花样,如清代官式建筑常将梁枋端作成桃形(桃尖梁)、云形(麻叶头)、拳形(霸王拳),拱端则有菊花头、三岔头、三幅云等形状;非官式建筑的花样更多,常常雕成各种植物和龙、象等兽头形。
  小木作装饰 是对门窗、廊檐、天花及室内分隔构件的艺术处理。重要建筑的大门上常常装饰铜质的门钉、门环、角叶,门环是装饰的重点,多做成兽面吞环。□扇门和窗子的棂格是装饰艺术的重点部位,□扇门下部的木板(裙板、绦环板)也常雕刻花饰。重要建筑的棂格用正交、斜交直棂和圆棂组合成为菱花(宋代称为毯 纹),裙板雕龙纹;一般建筑是直棂、正交或斜交方格、以及灯笼框、步步锦、冰裂纹及曲棂等形式,裙板雕花卉及几何纹。廊檐枋子下常设雕刻繁复的雀替、或楣子、挂落;廊柱下部配以木栏杆,有花栏杆、坐凳栏杆、靠背栏杆(美人靠)等形式。天花板分为海漫、井口、平□和卷棚等,海漫不分格,可绘彩画;井口天花用支条分成方格,中画团状彩画;平□多在宋代以前建筑中使用,为小方格形,不画彩画;卷棚又称轩,为向上拱起的曲面天花,多用于南方园林的厅堂前部及前廊。重要建筑正中设藻井,有圆形、方形、菱形及覆斗、斗八等形式,尊贵的建筑中藻井层层收上,用斗拱、天宫楼阁、龙凤等装饰,并满贴金箔,富丽异常。室内分隔的构件主要有碧纱橱(即室内□扇门)、罩和博古架、板壁门洞等数种,其中罩是一种半分隔式构件,有几腿罩、正罩、栏杆罩、花罩、圆光罩等,形式最多。另外还有龛、橱、帐等室内小木作,常常是大型建筑的缩小,其中有一种清代称为"仙楼"的,是在室内架设小阁楼,布局奇巧精致,极有趣味。室内装饰多用硬木制作,有些雕琢细腻,并镶嵌珠玉、螺钿、金银,豪华富丽,因出于扬州周姓工匠之手,通称为周制。匾联也属于小木作艺术。匾又称牌、额,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只题殿堂、商 号名称,另一类则题刻有所寄寓的思想情趣。前者形式正规,为长方形,可横可竖,可有边框也可没有,重要建筑则在匾四周设华带板,构成立体的边框(如宋代的华带牌、风字牌);后者比较自由,有册页形、秋叶形、手卷形、碑碣形等,多用于园林建筑。联又称楹联、对联,气氛严肃的建筑常用长条形、表面呈弧状,紧贴圆
柱;园林建筑的楹联变化较多,有蕉叶联、此君联(竹节形)、雕花联等。匾联集诗文、书法、工艺美术于一身,不但本身的艺术造型丰富了建筑艺术,而且通过题写的文字,深化了建筑艺术的内容。
  砖瓦作装饰 是对屋顶、墙面、地面、台座等砖瓦构件的艺术处理,可分为陶土砖瓦和琉璃砖瓦两大类。屋面是古代建筑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 筒瓦檐端有瓦当,汉以前瓦当有圆形、半圆形(也包括多半圆)两种,上面模印文字(宫殿名和吉祥词)、四灵(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卷草、夔龙等图案;汉以后都是圆形,南北朝至唐几乎都为莲瓣纹,宋以后则有牡丹、盘龙、兽面等。檐端板瓦设滴子,元代以前多为盆唇状,以后则变为叶瓣形,并模印花纹。正脊两端设鸱尾、兽头或吻,唐以前多用鸱尾,为内弯形的鱼尾状,并附有鳍;宋代鸱尾、兽头并用,但鸱尾已出现吞脊龙首,并减去鳍;明清改鸱尾为吞脊吻,吻尾外弯,同时仍保留兽头。垂脊、斜脊端部,唐以前不设走兽,宋代开始有仙人、龙、凤、狮子、马等,明清大体沿用宋制,但更定型化;民间建筑的吻、 兽花样极多,有鲜明的地方风格。 屋脊在宋以前多用板瓦叠砌,正中设宝珠;元以后改为定型化的空心脊筒子,并增加花饰;民间建筑则用砖、瓦垒砌,比较朴素。地面铺砖,唐代常用模印莲花纹方砖铺于重要建筑的坡道和甬路上,宋以后多为素平铺装。墙面砌砖,质量高的建筑使用磨砖对缝,清代按砌筑的精细程度分为乾摆(无灰缝)、丝缝(灰缝内凹极小)、淌白(灰缝较大,有些用凸缝)3种做法。影壁墙、山墙端部和砖墙门窗边框及雨罩常做出细致的砖雕,有些雕出仿木结构形式,楼房挑出的檐廊则用砖雕做出仿木栏杆。建筑的台座,特别是砖塔的基座,多用砖砌出须弥座,上面雕刻繁复的花纹。南北朝以前有许多模印花纹的砖砌在墙面上,题材从人物故事到各种图案,非常丰富,但大多数用于墓葬中。
  琉璃砖瓦的装饰手法和形式基本上和陶土砖瓦相似,只是规格化的程度更高,许多构件都是定型化生产,艺术效果庄重典丽,不适用于园林民居。(见琉璃)。
  石作装饰 是对台基、栏杆、踏步和建筑小品等石构件的艺术处理。石雕手法,按宋《营造法式》规定共有4种,即剔地起突(高浮雕及圆雕)、压地隐起(浅浮雕)、减地平□(平面浅浮雕)和素平(平面细琢),另外在实物中还有一种平面线刻的做法;题材则有龙、
凤、云、水、卷草、花卉等10余种,台基在高级建筑中多做成雕有花饰的须弥座,座上设石栏杆,栏杆下有吐水的螭首。石柱础的雕刻,宋元以前比较讲究,有莲瓣、蟠龙等,以后则多为素平"鼓镜",但民间建筑花样很多。
  个别重要建筑用石柱雕龙,也有的雕刻力士仙人。石栏杆基本是仿木构造,宋、清官式建筑均有定型化的做法,只在望柱头上变化形式;但园林和民间建筑中石栏杆形式变化极多,不受木结构原型的限制。
  高级建筑踏步中间设御路石,上面雕刻龙、凤、云、水,与台基的雕刻合为一体。石刻小品种类最多,大至宫门前满雕盘龙、上插云板、顶蹲坐龙的华表,小至雕成金钱状的渗水井盖,都有独到的艺术处理。许多小品,如石台、石灯、石鼎、石炉、石狮、石象等,它们的尺度、题材和手法,都按照所在的环境特点和要求表达的内容加以处理,没有一定成规。
  油漆彩画作装饰 是对木结构表面进行艺术加工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时个别砖石建筑表面也作油漆彩画。油漆只是对木结构表面作单色装饰。
  明清以前对木材表面直接处理(打磨、嵌缝、刷胶),外刷油漆。清代中期以后普遍用地仗的做法,即用胶合材料(血料)加砖灰刮抹在木材外面,重要部位再加麻、布,打磨平滑后刷油漆。油漆的色彩是表示建筑等级和性格最重要的一种手段,从周朝开始即有明文规定,在艺术处理上则考虑主次搭配,如殿用红柱,廊即改为绿柱;框用红色,棂即用绿等。
  彩画是油饰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见彩画、宋式彩画、清式彩画)。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28日 03:33:52
6楼
梁思成的古代建筑之旅

天津建城虽只600年,但古代建筑却很多。中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梁思成早年就是从实地勘查天津蓟县独乐寺、宝坻广济寺等古代建筑开始,撰写出震惊中外的调查报告,步入神秘殿堂的。
  早在海外留学时,梁思成就发现国外的古代建筑普遍受到妥善的保护,甚至还有一些学者醉心于对这些人类文化遗产的研究。相比之下,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所留存下来的一些弥为珍贵的古建筑却不断地遭到破坏。满怀爱国热忱的梁思成暗下决心一定要写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来。
  梁思成认为要想做好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不能仅在文献记载中兜圈子,还要借助于近代科学方法,开展实地调查测绘。1932年4月,梁思成在时为南开大学学生的弟弟梁思达等人的陪同下来到天津蓟县,开始对始建于宋代的独乐寺进行调查研究。他对这座古寺的山门和观音阁进行了测绘,每个斗拱的尺寸都一定要丈量准确,并绘制了外形与内部结构的全套图纸,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在披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同时,亲自访问当地的老人。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梁思成写出第一篇调查报告《蓟县独乐寺山门考》。可以说,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详细论述和分析了寺庙的外观、平面、台基、柱子、斗拱、梁架、椽、瓦、墙、门窗等内部结构和外部装饰以及相关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经过调查研究和缜密考证,他还得出山门和观音阁建于984年的重要结论。这一重要成果,引起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震惊。
  梁思成在蓟县考察独乐寺的过程中,还有过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次,他遇到一位在蓟县县立中学任教的教师。言谈之中,梁思成得知这位教师的家乡宝坻县还有一座类似于独乐寺的大庙。梁思成兴奋异常,恨不得立即前往。1932年6月,他和助手们一起来到宝坻县进行古建筑调查与研究。经过艰苦努力,梁思成掌握了这座建于辽代、已有900多年历史的广济寺三大士殿的基本资料,顺利完成了题为《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的学术论文。在他看来,发现独乐寺几个月后,又得见一个辽代建筑,实是一个奢侈的幸福。从独乐寺到广济寺,梁思成在天津的古代建筑学术之旅奠定了其一生的学术发展方向,为中国人赢得了声誉。




中国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 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28日 03:34:16
7楼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 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 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 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 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 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 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 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 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②植根于深厚的 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 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 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 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③总 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 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 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 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 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 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 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 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 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 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 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 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 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 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 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 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 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 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 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 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 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 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 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 列来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为陪衬时,形体不会 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较平淡,但若作为主体,则可能很 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宫殿中单体建筑的式样并不多,但 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各个单体建筑才显示了自身 在整体中的独立性格。
  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 体系适应性很强。这个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称 为间的基本框架,间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 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 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屋顶构架有抬梁式和穿 斗式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改变构架体系而将屋 面作出曲线,并在屋角作出翘角飞檐,还可以作出重檐、 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主要 依靠间的灵活搭配和式样众多的曲线屋顶表现出来。此 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以增强建筑的艺术表 现力。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 现为结构美。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构架式样(一)



  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构件规格化,也促使设计模数化。早在春秋时的《考工记》中,就有了规格化、模数化的萌芽,至迟唐代已经比较成熟。到宋元□三年(1100) 编成的《营造法式》,模数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简化。建筑的规格化,促使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也保证了各座建筑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规格化并不过于限制序列构成,所以单体建筑的规格化与群体序列的多样化可以并行不悖,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显然这是进步的成熟现象。中国古代建筑单体似乎稍欠变化,但群体组合却又变化多端,原因就是规格化与多样化的高度统一。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构架式样(二)



  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 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项突出成就,也是世界各系园林中的重要典型。中国园林以自然为蓝本,摄取了自然美的精华,又注入了富有文化素养的人的审美情趣,采取建筑空间构图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变成园林美。其中所包含的情趣,就是诗情画意;所采用的空间构图手法,就是自由灵活、运动流畅的序列设计。中国园林讲究"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重视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组织丰富 的观赏画面。同时,还模拟自然山水,创造出叠山理水的特殊技艺,无论土山石山,或山水相连,都能使诗情画意更加深浓,趣味隽永。
  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政治伦理内容,要求它表现出鲜明的性格和特定的象征涵义,为此而使用的手法很多。最重要的是利用环境渲染出不同情调和气氛,使人从中获得多种审美感受;其次是规定不同的建筑等级,包括体量、色彩、式样、装饰等,用以表现社会制度和建筑内容;同时还尽量利用许多具象的附属艺术,直至匾联、碑刻的文字,来揭示、说明建筑的性格和内容。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等,还有特定的象征主题。例如秦始皇营造咸阳,以宫殿象征紫微,渭水象征天汉,上林苑掘池象征东海蓬莱。清康熙、乾隆营造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承德外八庙,模拟全国重要建筑和名胜,象征宇内一统。明堂上圆下方,五室十二堂,象征天地万物。某些□嘛寺的构图象征须弥山佛国世界等。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28日 03:34:39
8楼
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形式由下列一些因素构成:陈展开的空间序列 中国建筑艺术主要是群体组合的艺术,群体间的联系、过渡、转换,构成了丰富的空间序列。木结构的房屋多是低层(以单层为主),所以组群序列基本上是横向铺陈展开。空间的基本单位是庭院,共有3种形式:①十字轴线对称,主体建筑放在中央,这种庭院多用于规格很高、纪念性很强的礼制建筑和宗教建筑,数量不多;②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体建筑放在后部,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大自宫殿小至住宅都广泛采用,数量最多;③轴线曲折,或没有明显的轴线,多用于园林空间。序列又有规整式与自由式之别。现存规整式序列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明清北京宫殿。在自由式序列中,有的庭院融于环境,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缓慢,如帝王陵园和自然风景区中的建筑;也有庭院融于山水花木,序列变化的节奏较紧促,如人工经营的园林。但不论哪一种序列,都是由前序、过渡、高潮、结尾几个部分组成,抑扬顿挫一气贯通。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型式



  规格定型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有十几种名称,但大多数形式差别不大,主要的有3种:①殿堂,基本平面是长方形,也有少量正方形,正圆形,很少单独出现;②亭,基本平面是正方、正圆、六角、八角等 形状,可以独立于群体之外;③廊,主要作为各个单座建筑间的联系。殿堂或亭上下相叠就是楼阁或塔。早期还有一种台榭,中心为大夯土台,沿台建造多层房屋,但东汉以后即不再建造。殿堂的大小,正面以间数,侧面以檩(或椽)数区别。汉以前,间有奇数也有偶数,以后即全是奇数,到清代,正面以11间最大,3间最小,侧面以13檩最大,5檩最小。间和檩的间距有若干等级,内部柱网也有几种定型的排列方式。正面侧面间数相等,就可变为方殿,间也可以左右前后错落排列,出现多种变体的殿堂平面。?/p>


中国古代建筑单体型式



  不论殿堂、亭、廊,都由台基、身和屋顶3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比例。高级建筑的台基可以增加到2~3层,并有复杂的雕刻。屋身由柱子和梁枋、门窗组成,如是楼阁,则设置上层的横向平座(外廊)和平座栏杆。层顶大多数是定型的式样,主要有硬山、悬 山、歇山、庑殿、攒尖5种,硬山等级最低,庑殿最高,攒尖主要用在亭上(见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结构)。廊更简 单,基本上是一间的连续重复。单座建筑的规格化,到清代达到顶点,《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就规定了27种定型形式,每一种的尺度、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上自宫殿下至民居、园林,许多动人的艺术形象就是依靠为数不多的定型化建筑组合而成的。
  形象突出的曲线屋顶 屋顶在单座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顶形成曲线,不仅坡面是曲线,正脊和檐端也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可以做出翘起的飞檐。巨大的体量和柔和的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虽然很简单,但却可以有许多变化。例如屋脊可以增加 华丽的吻兽和雕饰;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 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可以有陡有缓,出檐可以有短有长,更可以做出2层檐、3层檐;也可以运用穿插、勾连 和披搭方式组合出许多种式样;还可以增加天窗、封火 山墙,上下、左右、前后形式也可以不同。建筑的等级、性格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屋顶的体量、形式、色 彩、装饰、质地上表现出来的。
  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 使简单规格的单座建筑富有 不同的个性,在室内主要是依靠灵活多变的空间处理。 例如一座普通的三五间小殿堂,通过不同的处理手法,可 以成为府邸的大门,寺观的主殿,衙署的正堂,园林的 轩馆,住宅的居室,兵士的值房等内容完全不同的建筑。
  室内空间处理主要依靠灵活的空间分隔,即在整齐 的柱网中间用板壁、□扇(碧沙橱)、帐幔和各种形 式的花罩、飞罩、博古架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间,有的还 在室内部分上空增加阁楼、回廊,把空间竖向分隔为多 层。再加以不同的装饰和家具陈设,就使得建筑的性格 更加鲜明。另外,天花、藻井、彩画、匾联、佛龛、壁藏、栅栏、字画、灯具、幡幢、炉鼎等,在创造室内空间艺术中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绚丽的色彩 中国建筑用色大胆、强烈。绚丽的色彩和彩画,首先是建筑等级和内容的表现手段。屋顶的 色彩最重要,黄色(尤其是明黄)琉璃瓦屋顶最尊贵,是 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庙)所专用,宫殿内的建 筑,除极个别特殊要求的以外,不论大小,一律用黄琉 璃瓦。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混合 (剪边)、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级最低,只能用灰 色陶瓦。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 木结构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 梁枋、斗拱、椽头多绘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 金、红、黑等色,以用金、用龙的多少有无来区分等级。
  清官式建筑以金龙合玺为最荣贵,雄黄玉最低。民 居一般不画彩画,或只在梁枋交界处画"箍头"。园林 建筑彩画最自由,可画人物、山水、花鸟题材。台基一 般为砖石本色,重要建筑用白色大理石。色彩和彩画还 反映了民族的审美观,首先是多样寓于统一。一组建筑 的色彩,不论多么复杂华丽,总有一个基调,如宫殿以 红、黄暖色为主,天坛以蓝、白冷色为主,园林以灰、绿、 棕色为主。其次是对比寓于和谐。因为基调是统一的, 所以总的效果是和谐的;虽然许多互补色、对比色同处 一座建筑中,对比相当强烈,但它们只使和谐的基调更 加丰富悦目,而不会干扰或取代基调。最后是艺术表现 寓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 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 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
  形式美法则 中国古代建筑是一种很成熟的艺术体 系,因此也有一整套成熟的形式美法则,其中包括有视 觉心理要求的一般法则,也有民族审美心理要求的特殊 法则,但迄今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从现象上看,大 体上有以下4方面:①对称与均衡。 环境和大组群(如 宫城、名胜风景等),多为立轴型的多向均衡;一般组 群多为镜面型的纵轴对称;园林则两者结合。②序列与 节奏。凡是构成序列转换的一般法则,如起承转合,通 达屏障,抑扬顿挫,虚实相间等,都有所使用。节奏则 单座建筑规则划一,群体变化幅度较大。③对比与微差。 很重视造型中的对比关系,形、色、质都有对比,但对 比寓于统一。同时也很重视造型中的微差变化,如屋项 的曲线,屋身的侧脚、生起,构件端部的砍削,彩画的 退晕等,都有符合视觉心理的细微差别。④比例与尺度。 模数化的程度很高,形式美的比例关系也很成熟,无论 城市构图,组群序列,单体建筑,以至某一构件和花饰, 都力图取得整齐统一的比例数字。比例又与尺度相结合, 规定出若干具体的尺寸,保证建筑形式的各部分和谐有 致,符合正常的人的审美心理。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28日 03:34:53
9楼
类型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 种基本风格。①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 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 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 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 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 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②雍容华丽 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 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 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 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③亲切宜 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 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 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 装修精致。④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 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 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 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 物融于建筑之中。以上 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 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 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 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 型和宫室型两种。
  地方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 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 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 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①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 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 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 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 的风格是开朗大度。②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 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 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 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这个地 区还常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 发券窑。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许 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 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③江南风格。集中 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 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 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 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 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④岭南风格。 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 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 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 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总的风 格是轻盈细腻。⑤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 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 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平面和外形相当自 由,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 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檐 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不太讲究装饰。总的风格是自 由灵活。其中云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间巨大,装饰富丽,佛 塔造型与缅甸类似,民族风格非常鲜明。⑥藏族风格。 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 山区。牧民多居褐色长方形帐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 为2~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建筑,外面包砌石墙,墙壁收 分很大,上面为平屋顶。石墙上的门窗狭小,窗外刷黑 色梯形窗套,顶部檐端加装饰线条,极富表现力。□嘛 寺庙很多,都建在高地上,体量高大,色彩强烈,同样 使用厚墙、平顶,重点部位突出少量坡顶。总的风格是 坚实厚重。⑦蒙古族风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 区。牧民居住圆形毡包(蒙古包),贵族的大毡包直径 可达10余米,内有立柱,装饰华丽。□嘛庙集中体现了 蒙古族建筑的风格,它来源于藏族□嘛庙原型,又吸收了临近地区回族、汉族建筑艺术手法,既厚重又华丽。⑧ 维吾尔族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 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内部庭院尺度亲切,平面布局 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 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总的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 内部灵活精致。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 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 石膏花饰富丽精致。还多用拱券结构,富有曲线韵律。
  时代风格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 时期变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 美倾向的差异;同时,由于古代社会各民族、地区间有 很强的封闭性,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各地区民 族间的文化发生了急剧的交融,也会促使艺术风格发生 变化。根据这两点,可以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3种 典型的时代风格:①秦汉风格。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了 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 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 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但商、周 建筑也有地区的、时代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 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上可归纳为两 种风格,即以齐、晋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 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将各国文化集中于关中,汉 继承秦文化,全国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代表秦汉风格的 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其特点是,都城 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 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 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 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重 要建筑追求象征涵义,虽然多有宗教性内容,但都能为人 所理解。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 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 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②隋唐风格。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 士族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 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时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随之输入的佛教文化, 几乎对所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 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 文人士大夫退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风景诗的出现, 以及对江南秀美风景地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 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义的情调。 隋唐国内民族大统一,又与西域交往频繁,更促进了多 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糅 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异国风味,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 情调,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 点是,都城气派宏伟,方整规则;宫殿、坛庙等大组群 序列恢阔舒展,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 差,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 调异常丰富多彩,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 ③明清风格。五代至两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 济有了巨大发展,城市生活内容和人的审美倾向也发生 了很显著的变化,随之也改变了艺术的风格。五代十国 和宋辽金元时期,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 再一次得到交流融汇;元代对西藏、蒙古地区的开发,以 及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 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中国建筑终于在清朝盛期(18世纪)形成最后 一种成熟的风格。其特点是,城市仍然规格方整,但城 内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 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 活动场所增多;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群 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 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 民族多种风格;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 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总之,盛清建筑继承了前 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按照建筑艺术特有的规律,终 于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成熟的典型风格──雍容大 度,严谨典丽,机理清晰,而又富于人情趣味。
  秦汉、隋唐、明清3个时期相距时间基本相等,它们 是国家大统一、民族大融合的3个时代,也是封建社会前、 中、后 3期的代表王朝。作为正面地、综合地反映生活 的建筑艺术,这3种时代风格所包含的内容,显然远远超 出了单纯的艺术范围;建筑艺术风格的典型意义和它们 的反映功能,显然也远远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28日 03:35:27
10楼
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著作和工师
中国古代建筑著作有官书和私人著作两类。
  官书 古代各王朝制定的建筑制度做法、工料定额一类的建筑法规,或关于这方面的记录。现知最早的官书是《考工记》,一般认为是春秋时齐国人所作,是记录手工业技术的专书。书中"匠人"篇涉及城市道路和建筑尺度的论述。
  唐代颁有《营缮令》,规定官吏和庶民房屋的形制等级制度(宋、明、清也颁布过)。
  宋代元□(1086~1094)、崇宁(1102~1110)时两次 颁布《营造法式》,为当时宫廷官府建筑的制度材料和劳动日定额等甚为完整的规范,是古代建筑学的专著。
  元代有《经世大典》,其中"工典"门分22个工种,与建筑有关者占半数以上。
  明代建筑等第制度多纳入《明会典》,另外还有一 些具体规章,如《工部厂库须知》等。清代颁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是一部有关建筑的大型文献,内务府系统还有若干匠作则例规定比较详细。
  私人著作 北宋初有都料匠喻皓著《木经》3卷,是一部建筑学专著,但早已不存。明中叶有《鲁班营造正式》,是南方民间匠师所著。万历(1573~1620)时又有《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并有崇祯本及多种清代翻刻本。崇祯本3卷,题午荣汇编、章严全集、周言校正。明清文士著述,有文震亨《长物志》记载居室及庭园环境布置等;计成《园冶》则更是造园学的专著。李斗《扬州画舫录》附录《工段营造录》,传自内廷的工程人员。
  中国古代建筑匠师和工官制度密切相关。主管营建工程的官吏,《考工记》称为匠人,汉唐称将作大匠,宋称将作监。汉代阳城延,北魏李冲、蒋少游,隋代宇文恺,唐代阎立德等都是著名的将作大匠。宋将作监李诫著《营造法式》,尤为著名。
  这些工官多是其他出身,或因工巧,或因久任而善于钻研,所以能精通专业,胜任职事。专业匠师,唐宋都称都料匠。唐代柳宗元著《梓人传》,叙述了都料匠杨某之事。宋代都料匠喻皓曾著《木经》行于世。明代专业匠师有不少人后来升任为主管工程的高级官吏,如 郭文英以作头官至工部右侍郎,蒯祥以木工首官至工部左侍郎,徐杲以普通工匠而官至工部尚书。清代还出现了匠师世家,样式雷一门七代掌管宫廷营建,山子张长期主持皇家园林造园叠山。
  明清时候,也有一些不担任工官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匠师,如冯巧、梁九等。由于诗情画意的陶冶,明清时候还有一些文人画士成为造园叠山匠师,如张南阳、张涟、计成等。
  中国古代许多著名匠师,事迹大都记载不详。如鲁班、王尔,自古并称,特别是鲁班,后世更奉为建筑匠 家的祖师,但都只见于传说。喻皓的事迹也掺杂着传说,甚至想象。著名的安济桥的设计者,其原始传记材料只留下"隋匠李春"一句,历代能工巧匠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就更多了。

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建筑文明。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近代,中国建筑也在现代化的趋势下和世界潮流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被称为"世界主义"的思潮,推行"国际式"风格,漠视各民族各地区建筑文化特性。这种思潮经过一再的鼓吹,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甚至成为"后殖民主义"借以泯灭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意识的武器。创造出既具有时代精神同时又富涵中国特色的新建筑,是摆在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家肩上的迫切而神圣的使命。

回复
lmf200404
2006年10月28日 03:35:56
11楼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发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 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