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对重庆高温干旱没有影响
major256
major256 Lv.3
2006年08月21日 14:27:19
只看楼主

到8月18日,重庆地区的高温天气已超过了40天,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50天。8月15日,重庆大部和四川东部的日最高 气温达38-40℃、局部达40-43.5℃。重庆28个区县最高气温都超过了40℃,其中綦江达44.5℃、万盛44.3℃、江津44.3℃。这些温度突破了全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极值。   由于持续高温少雨,今年7月以来,我国重庆、四川等地旱情发展迅速。   面对持续的高温干旱,人们不禁要问:持续高温的成因是什么?有人臆测,这种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与三峡大坝的建成有关。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几位专家一致认为,将高温干旱的成因归咎于三峡工程是没有根据的,是不科学、不负责任的说法。

到8月18日,重庆地区的高温天气已超过了40天,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50天。8月15日,重庆大部和四川东部的日最高
气温达38-40℃、局部达40-43.5℃。重庆28个区县最高气温都超过了40℃,其中綦江达44.5℃、万盛44.3℃、江津44.3℃。这些温度突破了全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极值。

  由于持续高温少雨,今年7月以来,我国重庆、四川等地旱情发展迅速。

  面对持续的高温干旱,人们不禁要问:持续高温的成因是什么?有人臆测,这种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与三峡大坝的建成有关。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局的有关专家。几位专家一致认为,将高温干旱的成因归咎于三峡工程是没有根据的,是不科学、不负责任的说法。

“三峡工程对高温干旱没有影响”

  最近网上关于重庆、四川等地高温成因的言论很多,甚至有人传言:“国家气候影响评价首席研究员祝昌汉认为,三峡库区使面积相当于英伦三岛的地区气温上升,并难以逆转。”

  针对这一说法,记者采访了祝昌汉研究员本人。

  祝昌汉现在已经不担任首席研究员,但仍在国家气候中心从事气候影响研究工作。听说记者要求就三峡工程影响气温的话题采访他,他中断正在参加的会议赶了过来。祝昌汉首先表示:“我从没说过传言中那样的话!”他说:“三峡工程对今年的高温干旱没有影响。我从事了30多年的气候影响研究工作。从1995年就开始参加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的工作。可以肯定,说三峡工程影响了重庆地区的天气是不符合气象学基本原理的。”

  祝昌汉解释说,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库区水面面积扩大,而水具有调节功能,水气蒸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可降温1到2℃。这是基本常识,就和沿海地区因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在相同时间里,海边的温度低于内地的例子是一样。

  在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之时,国家就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工程”,由国务院三峡办组织实施,旗下囊括了水质、水文、气候、农业、生态等17个子系统。祝昌汉从1995年就参加了三峡工程的气象服务和监测工作,他介绍说,经过多年的监测观察,并没有发现三峡库区蓄水量的变化对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相关的模拟研究表明,水位升高后,三峡库区水域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范围在20公里左右。这20公里以内地区气温表现为冬升夏降,变化幅度在0.5℃左右,而降雨在接近湖面地区稍减,远处稍有增加。超过20公里的范围,三峡工程对气候就没有什么影响了。

  接受采访的专家都强调,今年的特大高温干旱袭击了重庆、四川在内的长江中游近百万平方公里地区,而三峡工程在气象学上是小尺度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近百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天气变化,在气象学上是大尺度的概念,这样大面积的干旱天气怎能归罪于三峡工程的影响呢。今年我国强对流天气频繁,台风、暴雨、东北低温以及重庆、四川等地大范围的高温干旱,这些现象在气候上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将它们同全球的大气环流相联系看待,而不是在三峡工程区区几十米的水位变化上找原因。

持续高温干旱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

  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张强研究员,现在是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他认为,今年我国重庆、四川等地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的原因,首先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这个大的气候背景影响下发生的,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气候的全球变化引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今年西太平洋海温比往年高了0.5℃,使强对流天气活跃,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较往年偏北、偏西,尤其是进入8月以来,副高脊线每日均维持在27°N以北,而8月多年平均副高脊线位置为26°N,同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也比常年略偏西。副高的这种形态,不利于将南方的暖湿气流带到西南地区东部。另一方面,受大陆高压稳定控制,川东、重庆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这种气候状况长期控制了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导致伏天高温天气出现时间较长,对重庆、四川等地区影响十分突出。

  第二,去冬今春,青藏高原降雪较常年偏少两成左右,热状况偏强。作为冷源的青藏高原积雪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输出水汽较少,高原高度场偏高。从张强研究员展示给记者的“冬季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对比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第三,今年北方冷空气较弱。冷空气比较平稳,没有南下降到重庆周围地区,而是平移到我国东部,从而造成北京、黄淮地带今年雨水丰沛。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的高级工程师高歌刚刚从受旱地区重庆回来。她在介绍了当地现场的一些情况后指出,重庆地区是我国四大火炉之一,历来就有“十年九旱”的说法,与今年程度相仿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往年也有,在历史上也有高温纪录。比如1992年、1994年都有超过40℃的纪录。只是今年就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来说是50年来最严重的。

  她也认为大的气候环境影响是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补充强调了一点,“近几年重庆市的城市化建设比较快,导致了城市热效应的加剧,这虽然不会对整个气候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大面积下垫面的改变,即大量生长着绿色植被的地面被混凝土代替,使太阳辐射后产生的热能无法很快被吸收、扩散,再加上重庆地处盆地这个特殊的地形,都为这次持续高温添火加油了”。高歌还指出,“重庆地区的水利设施不足,没有像都江堰这样的水利灌溉工程,遭遇持续高温,干旱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严重”。

高温干旱天气将持续到月底

  今年进入夏天以来,重庆、四川灾区人民面对的是骄阳似火、植物焦黄、土地龟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吃水困难。党和政府、全国人民都在牵挂着高温热浪下的重庆、四川人民。持续的高温干旱何时才能缓解?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副主任乔林给出的答案,让人并不乐观。

  乔林首先详细介绍了一个月以来重庆、四川等地区的天气状况。统计资料显示,从7月18日到8月18日这一个月,重庆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其中8月16日重庆市市区最高气温创下了今年的最高值,并破了历史纪录,达到43.0℃,超过了1953年8月19日的42.2℃。另外涪陵更是达到了43.5℃。谈到原因,乔林副主任也认为,“今年西太平洋海域水温偏高造成副热带高气压偏强偏西,同时北方冷空气较弱,引起的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造成这次大规模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

  对重庆、四川这些地区今后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乔林说:“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是,在未来4天,西藏东部、川西高原以及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大部将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局部旱情可得以缓和。但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地区的高温干旱仍将持续。到8月21日以后,有可能在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地区出现降水增多的趋势,可使包括四川盆地和重庆在内的旱情部分缓和。”乔林强调是缓和,不是缓解。“要一直到9月份,随着副热带高气压的减弱,冷空气增强、活跃之后,四川盆地、重庆地区的降雨才会进一步增加,旱情才会得到缓解。”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重庆、四川等地的高温干旱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的情况下,抗旱减灾工作不能松劲,还要继续努力。乔林特别提醒说,要积极做好防暑降温,注意避免高温干旱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因为高温环境下细菌更易繁殖,所以要特别注意饮用水源的卫生。

链 接

  ■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地球大气层中具有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表现。地球上的空气之所以会流动,是因为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地球表面形成不同的气压带,由于各地气压高低不同所产生的气压差,因此造成空气的流动。大气环流构成全球大气运行的基本形势,它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原动力。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地球表面的摩擦作用、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大气环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全球规模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常定分布的平均槽脊、行星尺度的高空急流、西风带的大型扰动、世界气候带的分布等。

  ■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一个国家的气候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首先,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由于海洋和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以及太阳辐射随季节的变化,导致冬夏间海洋与陆地上气压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形成低气压,海洋形成高气压;冬季则相反,大陆气压高,海洋气压低,于是我国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风来自高纬度的内陆,因而寒冷干燥;夏季风来自南方海洋,给大陆带来温暖潮湿的空气,并形成降水。因此形成了我国冬冷夏热、冬干夏雨的季风性气候特征。其次,我国西北部,远离海洋,为欧亚大陆的腹地,因此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均较大。此外,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地形复杂,我国的气候还具有气候类型多样、气候资源丰富和气候灾害较多的特点。 (资料来源:北京市气象局)
huaqiaomeng
2006年08月22日 11:23:21
2楼
真郁闷,说有关系的是一些专家,说没有关系的也是一些专家,看看下面这个是2002年的科学说法:

三峡水库蓄水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空调”

中国新闻网 秦道鑫 罗庆学 2002-11-20



“三峡库区蓄水将会对三峡区域气候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一备受海内外媒体关注的疑问最近得明确答复:“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空调’,三峡区域呈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

  11月15,三峡开发总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李永安告诉记者:三峡水库将成为全球最大天然“空调”的结论是由中科研院三峡水库形成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该项目属中科院的重点科研项目,并已通过评审。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632平方公里,库容393亿立方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库区原有的水文特征、水化学性质、沉积类型都将发生变化。届时,三峡水库好比一个被群山环拥的“内陆海”,周边空气温度明显增加,库区形成湿润多雨的气候,水生植物,鸟类亦会增加。

  以前,由于长江三峡水流较急,生活在湖区的鸟类几科无处立足,水库形成后,宽阔的湖面和温暖的气候将成为鸟儿生活的“天堂”。那时,393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盛夏,它能帮火炉山城重庆降温;冬天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因此下降4-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4摄氏度。

回复
huaqiaomeng
2006年08月22日 11:25:22
3楼
看看,科学上面还说三峡是个大空调呢,现在看来。。。。。。。。。。。。。。。。
所以让人想到的,我们究竟应该相信科学还是相信政府,现在还有什么科学吗,好像政府说的话就是科学,可悲!
回复
chengweishuai
2006年08月22日 11:28:16
4楼
三峡水库导致重庆高温?错怪了科学家

陶世龙

四川出现罕见特大旱情,8月16日,重庆市的綦江以44.5℃成为全国最热的地方。
同时也打破了由彭水在1953年8月19日(最高气温44.1℃)一直保持至今的历史纪
录。在温度创纪录的两天中,重庆已有两万人中暑。

一篇2002年的旧闻《中科院专家称三峡水库形成后将使重庆冬暖夏凉》在网上流
传,只因重庆酷热的现实已使它成为嘲讽对象,这篇三年多前的报道说:

中新网重庆6月25日消息:据重庆晚报报道,三峡水库蓄水后,这个世界上
最大的人工湖将成为“空调”,使山城气候冬暖夏凉。这是中科院三峡水库形成
监测研究项目历时5年的论证结果之一。

该项目属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并于日前通过评审。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南
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虞孝感昨日说,1997年项目启动后,中科院便派出6个学科
的专家,对三峡库区的气象、地理、地质、生物等方面展开研究。研究范围上至
重庆,下到湖北宜昌。

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将淹没632平方公里陆地,库容393亿立方米,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人工湖。库区原有河流的水文特性、水化学性质、沉积物类型等都将发
生变化。届时,三峡水库好比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内陆海”,周围的空气湿度明
显增加,库区形成湿润多雨的气候,水生动植物、鸟类亦会增加。他举例说,以
前,由于长江三峡水流较急,生活在湖泊地区的鸟类几乎无立足之地,水库形成
后,宽阔的湖面和温暖的气候将成为鸟儿们生活的“天堂”。同时,水库的建立
把各条河流的食物“拦截”,使库里的鱼儿们生活得更富足。

“其实受益最大的是重庆市民。”参与该项目的专家说,理论研究表明,三
峡水库形成后, 393 亿立方米的水,就好比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盛夏,
它能帮火炉山城降温;冬天则会因这个大“空调”升温。据估计,夏天气温可能
会因此下降5摄氏度,冬天气温可能会上升3到4摄氏度。

在重新发出的这些报道之后,可以看到网民愤怒的批评:“所谓中科院专家说话
象放屁一样” “现在他们是没话说了。哪个还敢说三峡会使重庆冬暖夏凉。把
他拖来丢在大街上站3个小时,让他体会下44.5度下的所谓冬暖夏凉”

然而人们错怪了科学家,因为三峡水库不可能使重庆冬暖夏凉,这是记者不实的
报道。主持三峡工程的科学家在看到后,当即做了纠正。 记录在《中国三峡工
程报》记者陈宗清所写的《世界最大的人工湖? 》一文中,发表的时间是2002
年7月22日。

但一直在网上流传的,是重庆晚报记者岳志明写的《中科院专家称三峡水库形成
后将使重庆冬暖夏凉》,一直收存在中国科学院的网站中,无疑增加了它的影响
力,被许多网站转发,或据以报道,而广为流传。其中《中新网》发出的《三峡
水库蓄水后将成为全球最大天然“空调”》 更是引人注目。

而陈宗清纠正错误的《世界最大的人工湖?》则受到冷遇,除中国三峡工程报自
身的网站外,仅《三峡探索》和《国际河网》(繁体) 上有,而这两个网很可
能国内看不见,另有新华网的《 改地不换天截流不截雨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极
小》比较简略,也未引起注意。

我在海外,很容易地在《三峡探索》中找到陈宗清的这篇文章,现将其有关内容
摘录如下:

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郭涛教授读了《冬暖夏凉》一文之后,当即向本报
明确指出,三峡水库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内陆海”;三峡水库对
重庆库区的气候会有一些影响,但影响的范围、幅度并不很大。郭涛同时还出示
了相关数据。三峡总公司科技管理部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史振寰随后也向记
者提供了三峡工程生态影响及世界大坝库容方面的权威研究资料。”

资料表明“1992年,由中科院环境评价部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
完成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经国家环保局审查通过的权威文
件。《报告书》采用多种方法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温进行了测算,其基本结论
是: “三峡水库建库后对气温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范围不大,垂直方向不超
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不超过2公里,大气稳定层结构更接近中性,逆温天
气将减少。年平均气温变化很小,不超过0.2摄氏度;日较差平均缩小1摄氏
度左右,年较差缩小0.6至1.0摄氏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至1.
2摄氏度。如考虑到夏季水库在低水位下运行时,水面展宽较高水位少,月平均
气温也可降低0.7至1.0摄氏度。”

7月5日上午,为了求证中科院是否立项了关于三峡水库对库区气候影响方
面的新的研究项目,记者电话采访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虞孝感
先生。

虞孝感先生听到记者的查询后,先是吃惊,后是气愤。虞先生告诉记者,6
月24日,他本人正在南京参加博士生论文答辩会,既没有到过重庆,也没有接
受过任何记者的采访(包括电话采访)。据他所知,中科院并没有“三峡水库形
成监测研究”项目,他本人根本不知道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效应是多少,也没
有从事过此方面的专门研究。

虞孝感先生随后立即向《重庆晚报》和三峡总公司发出书面声明。声明称:
《冬暖夏凉》这篇报道,严重影响到他本人的声誉,不少单位直接来电责问,也
严重损害了中科院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可靠性。虞先生还要求《重庆晚报》采取
措施及时予以更正,澄清事实、以正视听,消除不良影响。

为了查清这一消息的来源,7月6日11时,记者分别与重庆晚报社会部主
任黄小平(音)、《冬暖夏凉》一文作者岳先生取得了联系。岳先生告诉记者,
前几天,他与另一位记者在采访三峡文物考古时,听别人谈起,三峡水库形成后,
重庆的气温可能会变得冬暖夏凉。于是电话采访了有关专家,但专家没说那么细。
夏季气温降低5摄氏度、冬天气温会上升3到4摄氏度也是他本人估计的,并没
有原始依据。至于三峡水库是世界最大“人工湖”、“内陆海”等说法,他表示,
由于自己手头资料有限,并未认真查考。

《重庆晚报》社会部黄小平主任在向记者核实有关情况后表示,重庆晚报社
愿意配合中国三峡总公司有关部门作好工作,采取适当措施,消除该报道产生的
不利影响。

《中国三峡工程报》编辑部认为,作为三峡工程的权威媒体,对这样的稿件
没有核实而盲目转发,也应吸取教训。

所以有关的科学家早已把事情讲清楚了,应该受到批评的不是这些科学家,而是
《中科的院专家称三峡水库形成后将使重庆冬暖夏凉》炮制者和传播者。《重庆
晚报》曾表示“采取适当措施,消除该报道产生的不利影响。”不知作了没有?
而从网上的状况来看,如前所述,错误的报道一直在广为传播,纠正错误的文章
难以看到。犹如人咬狗的消息,转发很快,而证实是狗咬人的消息,则没有发表
的积极性了。对待所谓“地外文明光临泰山”就是如此。

这位作者是重庆晚报的记者,从他炮制这条新闻的过程可以看到,确如竺可桢所
言,中国的诗人与文豪为了自己的方便,如何不顾事实,虽然记者未必是诗人或
文豪,但有些记者缺乏或者没有经过的基本的科学训练,思维习惯是一样的。岳
志明当时也许是为了宣传三峡工程而写出,但管理三峡工程的科学家是老实人,
没有因这条新闻可以使人们增加对自己所主持的工程的好感而欣然接受或打马虎
眼,而是按科学的态度及时于以纠正。应该突出宣传科学家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事情,他是要受到实践的检验的,任何文人的秒笔生花,在实
践的检验下都无济于事。遗憾的是现在有些人缺少这样认真的态度。

读者也要注意,不要因为我是拥护建三峡工程的,只要这个说法对建水库有利就
相信;也不能因为我是反对建三峡工程的,只要这个说法对建水库不利就相信。
归根到底还得根据客观事实,用科学来判断。
回复
major256
2006年08月22日 11:34:31
5楼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研究员(左一)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
响评估室主任张强研究员指出:

要科学综合分析高温干旱的成因

  张强研究员认为,今年我国重庆、四川等地出现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四川、重庆干旱这种极端高温干旱是全球气候变暖大的气候背景影响下发生的,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气侯变化和全球变化引起的。其次,是今年三方面的海洋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一,今年西太平洋海温比往年高了0.5度,对流活动明显,副热带高气压的位置较往年偏北、偏西,尤其是进入8月以来,副高脊线每日均维持在27°N以北,而8月多年平均副高脊线位置为26°N,同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也比常年略偏西。副高的这种形态,不利于将南方的暖湿气流带到西南地区东部。另一方面,受大陆高压稳定控制,川东、重庆上空盛行下沉气流,对流活动受到抑制,致使该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旱情严重。这种气候状况长期控制了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导致伏天高温天气出现时间较长,对重庆、四川等地区影响十分突出。

  第二,去冬今春,青藏高原降雪较常年偏少两成左右,热状况偏强。作为冷源的青藏高原积雪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高原高度场偏高,从冬季青藏高原积雪日数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对比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点。

  第三,今年北方冷空气较弱。冷空气比较平稳,没有南移下降到重庆周围地区,而是平移到我国东部,造成北京、黄淮地带今年雨水丰沛。

  张强研究员介绍说,其实重庆地区在历史上也有高温纪录。比如1992年,1994年都有超过40摄氏度的纪录。只是今年就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来说是50年来最严重的。
回复
major256
2006年08月22日 11:35:21
6楼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的高级工程师高歌(左一)接受记者采访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的高级工程师
高歌: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高歌高级工程师刚刚从受旱地区重庆回来。她在介绍了当地现场的一些情况后指出,重庆地区历来就有“十年九旱”的说法,与今年程度相仿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往年也有,只是相比较之下,今年的受灾面积更大,时间更为持久。她在表示同意大的气候环境影响是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后,补充了一点,就是重庆市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导致了城市热效应的加剧,这虽然不会对整个气候产生大的影响,但是大面积下垫面的改变,即大量生长着绿色植被的地面被混凝土代替,使太阳辐射后产生的热能无法很快被吸收、扩散,再加上重庆地处盆地这个特殊的地形,这些都是导致重庆市这次持续高温的原因。

高歌还指出,重庆本地的水利设施不足,没有像都江堰这样的水利灌溉工程,从而使这次高温干旱对重庆市的影响尤为严重。
回复
major256
2006年08月22日 11:36:41
7楼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员祝昌汉(右一)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员祝昌汉:


“我从没说过这样的话!”

针对网上出现的关于“国家气候影响评价首席研究员祝昌汉认为三峡库区将面积相当于英伦三岛的地区气温上升并难以逆转”的说法,记者采访了祝昌汉研究员本人。他首先表示“我从没说过这样的话!”他明确指出“三峡工程对今年的高温干旱没有影响”。

祝昌汉强调说,这种说法是违反了气候学的基本原理的。因为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库区水面面积扩大,而水具有调节功能,水气蒸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吸热的过程,可降温1到2度。这就和海边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在相同时间里,海边的温度低于内地的例子是一样。

祝昌汉介绍说,在三峡工程建设开始之时,国家就启动了“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工程”,由国务院三峡办组织实施,旗下囊括了水质、水文、气候、农业、生态等17个子系统。经过多年的监测观察,并没有发现三峡库区蓄水量的变化对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模拟研究表明水域升高后,三峡库区水域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范围在20公里左右。这20公里以内地区气温表现为冬升夏降,变化幅度在0.5度左右,而降雨在接近湖面地区稍减,远处稍有增加。超过20公里的范围,三峡工程对气候就没有什么影响了。今年的特大高温干旱包括了重庆、四川在内的长江中游近百万平方公里地区,这样大面积的干旱天气已经远远超出了三峡的影响范围。

由此可以看出,三峡工程在气象学上是小尺度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只能说在局部地点有所影响。另外,他认为今年中国频繁的台风、东北低温以及大范围的高温干旱,这些现象在气候上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将它们同全球的大气环流相联系看待,而不是区区几十米的水位变化能影响的了的。

“我从事了30多年的气候影响研究工作。从1995年就开始参加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的工作。可以肯定的说,网上说三峡影响了重庆地区的天气是不符合气象学原理的。”
回复
major256
2006年08月22日 11:38:02
8楼
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副主任乔林(右一)接受记者采访

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副主任乔林:


重庆地区高温干旱天气将持续到月底

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副主任乔林首先详细介绍了一个月以来重庆地区的天气状况。统计资料显示,从7月18日到8月18日这一个月以来,重庆每天气温都在35度以上,其中8月16日重庆市市区最高气温创下了今年的最高值,并破了历史纪录,达到 43.0度,超过了1953年8月19日的42.2度。另外涪陵更是达到了43.5度。

乔林副主任也认为,今年西太平洋海域水温偏高造成副热带高气压偏强偏西,同时北方冷空气较弱,引起的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造成这次大规模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

另外,乔林副主任对重庆、四川这些地区今后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了预报。在未来4天,西藏东部、川西高原以及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大部将有阵雨或雷阵雨天气,局部旱情可得以缓和。但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地区的高温干旱仍将持续。21日以后有可能在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大部呈现降水增多的趋势,使包括四川盆地和重庆在内的旱情部分缓和。一直到9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减弱,冷空气增强、活跃之后,四川盆地、重庆地区的降雨会进一步增加,旱情才会得到缓解。

乔林副主任提醒大家,在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情况下,要继续加强抗旱减灾工作。特别要积极做好防暑降温,注意避免高温干旱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高温环境里细菌更易繁殖,特别要注意饮用水源的卫生。
回复
jian_72
2006年08月22日 12:33:22
9楼
就听这些所谓的专家说吧,事实胜于雄辩!三峡利弊最终如何,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回复
uibiwo
2006年08月22日 13:00:26
10楼
反正今年热得恼火..以前没经历过这样热的天
回复
fanguanghuaw
2006年08月22日 15:16:28
11楼
可能有影响,比如都江堰紫萍水库修建造成都江堰今年少有的炎热!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