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中国西部考察报告书(上)
inzaghi0731
2006年07月13日 10:09:33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实习报告——中国西部考察报告书2005.03.12-03.26(一) 传统与现代这是个老掉牙的问题,在文化界已经讨论了一个世纪,但却没有结果。建筑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在于:中国的建筑应该走传统路线还是现代路线,如果要结合传统与现代,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今天看来,现代是必然的。我们的建筑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而远离传统了。我曾经一度为此而伤感,传统派则更依依不舍旧有的形式。而随着传统至上论者一个个逝去,到今天,现代化的浪潮汹涌,除非麻木不仁的人,是不会再提回到传统中去了。




实习报告
——中国西部考察报告书
2005.03.12-03.26

(一) 传统与现代

这是个老掉牙的问题,在文化界已经讨论了一个世纪,但却没有结果。建筑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在于:中国的建筑应该走传统路线还是现代路线,如果要结合传统与现代,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
今天看来,现代是必然的。我们的建筑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而远离传统了。我曾经一度为此而伤感,传统派则更依依不舍旧有的形式。而随着传统至上论者一个个逝去,到今天,现代化的浪潮汹涌,除非麻木不仁的人,是不会再提回到传统中去了。
现代主义崇尚理性,用科学技术做武器,要求放弃怀旧的情绪。而现代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问题——情感上的匮乏。后现代主义者试图从传统中去寻找些什么,成功了于否,我看不清楚,但觉得值得一试。
带着这种想法,我到了中国西部最绚丽耀眼的城市——敦煌,试图从这个人类文化瑰宝中发现些什么。
由于年代的久远和人为的保护及破坏,我看到的莫高窟令我很失望。虽然也有亮点,但与当初想象中的完全是两码事。因为,我们再无古人的心境去看去感受它了。后现代主义者的动机现在都受我怀疑。
难道我们和传统真的没有瓜葛了吗?不然,我对莫高窟壁画产生不了共鸣并不意味着我对所有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都没有感触。看到兵马俑时我的心情可以说是激动。我尊重我们的民族传统,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为其创作出的伟大奇迹感到自豪。可我却在如何继承它的问题上迷惑了。
或许,我们的时代还没发展到要从传统中寻找自我的阶段,我们也还没有发自内心的急切的从传统中摄取营养的需要。只是一部分有文化使命感的人先天下人之忧而忧罢了。但有这一点已算不错。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抄抄外国杂志,老老实实学习国外比我们领先几十年的现代主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只是时间问题。


(二) 文化古迹保护问题

莫高窟文物的流失一度让国人叹息,大骂洋人无耻,王道士无知,却不提自己什么时候才去保护莫高窟。真是后知后觉。
加之文化猎奇心理的作怪,一批批自以为是的小知识分子和吃饱了的小资纷纷跑到原址去看真迹和体验大漠风情,莫高窟的保护问题更是日显突出。
很多人听了导游对某某文物的解说后都喜欢偷偷摸一把。我们的心态其实也就是“摸一把”。
我们的民族是很固执的,甚至可以说是顽固。愚民教育的作用和莫名其妙的民族优越感使我们总有点食古不化的味道。玉门关、阳关、嘉峪关……这些消极防御和封锁交流的关卡今天还摆在我们面前,直到被它围着的这个国度慢慢老去,自己还固执的屹立不倒。等到我们不堪一击的面对着洋人的船坚炮利时才又后知后觉。
旅游业的兴起对文物保护来说确有其积极意义: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筹集更多的资金。但必须说清楚,不是所有的文化古迹都可以像兵马俑那样一年门票收入40个亿的。当收入的同时对古迹的人为破坏也急剧加重时,就应该衡量得失了。而且文物保护的态度也不应该是用旅游业或大部分靠旅游业来支撑维修保存的费用。莫高窟大量的洞窟关闭了,关的好!看什么啊?要看去看电子文档、看JPG格式的去。不是一样嘛!
当国家还没有能力去对有价值的古迹进行正常的保护时就不要去开发,就像先开发再治理是不合理的道理一样。省得到时候壁画褪色、兵马俑变黑白的。丢人现眼!
所到之处,很多古迹的保护可以说是零。仙人崖悬壁上的几尊佛像可以说南北朝失火后什么样子现在就还什么样子,甚至更差。松鼠在洞窟里吃住,满壁都是它们拉出来的松子油。黑黑的,跟柏油一样。看来佛主对这些小生灵还是很爱护的,屎都拉到他们身上了也不在意,还是笑眯眯的残破不堪的立在那里。真是大慈大悲。可我们这些凡人看了,却是心疼。
要这样下去,再看到我们的什么什么文物被存放在大英帝国博物馆里时,就别发什么脾气了,自找的。

(三)对古建筑的研究

我对梁思成先生一直很尊敬,原于他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调查分落在各处的古建筑,并编写第一部我们自己的建筑史。他的执着一直以来都感动着我。
而今,即使是我们这些所谓接受了专业知识教育的人再度接近古建筑时,却再也不会爬上房梁去抹去上面的灰尘。我们有的,只是“摸一把”的心情。
拉开我们与古建筑之间距离的不是时间,而是态度。
或许梁先生拖着残疾的腿爬上爬下,为的就是让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后生晚辈们不再受那个罪。每每想到这,心理便多了几分安慰,但这仅仅是安慰而已。梁先生那辈人当年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在我们这帮只知道抄袭外国杂志的混混学生中早就荡然无存了。再让我们去研究古建筑,没几个能定下心来的。
19世纪末欧洲人开始对中国文化及建筑开始实地考察。英国人奥若.坦因1906-1908年考察了敦煌。而日本人受欧洲人的刺激以及自身的需要随后也开始了对中国的研究。不仅限于对典籍的读解,更多的侧重于实地考察、分类、归纳和概括。日本人就亚洲研究提出了所谓“和魂洋才”的精神,即借西方之“才”(方法),究东方之“魂”(内容)。不禁让人联想起清政府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我们真正对古建筑的研究行动直到20年代后才由梁思成先生开始。
真不知道我们的民族要后知后觉到多久为止。

(四)关于宗教

由于接受了唯物主义教育,我成为了无神论者。我不知道这是种幸运还是种悲哀。因为在此问题上我们无权选择自己的信仰,就如同传统宗教家庭中刚出生的一员一样。
因为不是某教的信徒,我无力去体会信徒们的感受,只能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宗教,以及宗教建筑在内的宗教艺术。我也曾试图去理解宗教或者说了解。但在我翻阅了两编《宗教学是什么》后,我仍然不知道“宗教学是什么”。
暂且把宗教当成一个概念来理解。这个概念显然包括了世界上的各种宗教现象。因此,这个庞杂的概念是决非一语就能道破的。
当我走进塔尔寺、莫高窟时,并没有感受到所谓宗教神秘感。有的只是不舒适的感觉,特别是塔尔寺。当我衣冠楚楚目无表情呆若木鸡的站在红衣的喇嘛和藏族朝拜者之间时,只是觉得自己打乱了别人的生活,觉得无所适从和不知所措。下一个念头就是赶紧离开。闯入那个陌生的环境或者说那个不同于我们的世界直到现在还让我不安。回想其原因,难道真是宗教艺术所制造的神秘感在作祟?
喇嘛热情的招呼我们,带我们参观、讲解大金瓦殿里的一尊尊佛像,教我们如何点香。但我怎么也不能融入其中。因为我做不到怀着一种猎奇的心理去重复祭祀者的动作。我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这个远离我们生活环境的“净土”。
当我们把金子交给喇嘛,把我们的罪恶也交给喇嘛,然后由喇嘛去替我们去赎这份罪时,我们真的能赎掉自己的罪吗?
杜尔克姆把全部事物(现实的或理想的)一分为二:“世俗的”(profane)和“神圣的”(sacred)。
而宗教思想也确实如他所说把世界分成两个领域,一个包括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个则包括所以世俗的东西。虽然不同的宗教对其定义不同,但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喇嘛们不去洗僧侣服,因为那是圣物。衣服在他们眼中和在我们世俗人眼中是不一样的。我们不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会去尝试;他们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执着和神圣的职位。虽然他们可能也怀疑其价值,就如我们有时候也看不懂自己一样。
为什么狄安娜神庙的祭司兼森林之王非要杀死他的前任?
为什么他在决斗前必须先折一节所谓的“金枝”?
为什么佛有十万个?
宗教的起源到底是什么?
一个喇嘛带着我看了一座小院子,告诉我他来过南京。临别时年轻的喇嘛站在院门口目送我们离开。有同学看到开玩笑说“他想还俗了”。当时大家一笑了之。回想起来,不无道理。为什么要做一个神圣的人?做一个最接近神的人和做一个世俗的人差别何在?意义何在?他是动摇的,绝对是动摇的。有喇嘛问我的老师我们是怎么样看待他们的。一个抱有坚定信仰的神职人员绝不可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在乎别人看法的想法。
回想那个喇嘛孤独的站在小山坡顶时的表情,我想或许我们都有着同样的疑虑:宗教是什么?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