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笔记(兼复近期论坛上的一些热点问题)
小面片
小面片 Lv.11
2011年08月25日 19:29:40
只看楼主

因工作关系,有机会听到相关专家就新规范中的一些问题作出的回应,看到网上也有不少同仁提到了这方面的内容,在此作简单介绍。以下所写内容因为是个人记录整理,难免会有疏错,如有问题,纯属个人问题,与专家无关,并愿闻批评指正。第一部分:关于新规范中钢筋的连接、锚固及规范、标准图等方面的问题:专家(徐友邻、戴国莹、白生翔、沙志国、娄宇、郁银泉、吴汉福等)意见汇总:1.目前规范只是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钢筋连接、锚固做法。在实际砼结构中,锚固及连接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但由于缺少相关试验数据,规范组目前也无法分别给出做法。比如,新规范提出了90度弯折锚固(0.6Lab+15d)可以等同于直锚La,这是基于试验的结果,那是不是可以(0.8Lab+10d)等同于直锚La呢,因为没有实验数据,无法下结论。对于此类情况,专家的意见是:

因工作关系,有机会听到相关专家就新规范中的一些问题作出的回应,看到网上也有不少同仁提到了这方面的内容,在此作简单介绍。以下所写内容因为是个人记录整理,难免会有疏错,如有问题,纯属个人问题,与专家无关,并愿闻批评指正。
第一部分:
关于新规范中钢筋的连接、锚固及规范、标准图等方面的问题:
专家(徐友邻、戴国莹、白生翔、沙志国、娄宇、郁银泉、吴汉福等)意见汇总:
1.目前规范只是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钢筋连接、锚固做法。在实际砼结构中,锚固及连接的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但由于缺少相关试验数据,规范组目前也无法分别给出做法。比如,新规范提出了90度弯折锚固(0.6Lab+15d)可以等同于直锚La,这是基于试验的结果,那是不是可以(0.8Lab+10d)等同于直锚La呢,因为没有实验数据,无法下结论。对于此类情况,专家的意见是:
(1).参照规范已有的做法,从严执行;
(2).设计人应对工程负责。如果设计人有把握,规范不强求。
2.砼规范8.3.3中规定了几种弯锚及机械锚固情况下,锚固长度可相应折减。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加长弯折段长度不能代替平直段,试验表明,加大弯折段长度,对钢筋锚固意义不大。比如,将90度弯折锚固中的15d增加到20d,对锚固并无太多影响。弯折段的主要作用是挤压锚固并防止钢筋拉脱;二是,水平段的主要作用为粘结锚固,水平段短了,粘结部位混凝土应力很大,会造成开裂进而产生钢筋滑脱。
3.混凝土规范中间层端节点水平段长度减小为0.4Lab(E)是考虑了上部柱的约束作用,不可乱用。
4.板柱-剪力墙结构中,柱上板带的抗震等级应按该结构体系中框架的抗震等级。
5.新的砼、抗震规范开始执行了,新高规10月开始执行,新地基基础规范年底也将执行,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新规范、新标准图开始执行。现在设计行业有种不好的现象,拿规范当“圣经”;某些地方的审图单位,甚至拿标准图集内容当做强制要求,这些都严重妨碍了技术进步。规范、标准图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其修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目前混凝土基本理论试验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混凝土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地要依赖于工程,在工程实际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我国混凝土的理论研究水平,这点不能本末倒置;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必须对规范的条文、图集的编制有深入的理解,了解其背景、理论含义、适用条件,不能自己都没弄清楚而胡乱使用(论坛上近期关于新标准图11G101的讨论也是热点话题)。
免费打赏
小面片
2011年08月25日 19:31:00
2楼
第二部分:
2011年8月23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第六届混凝土结构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主要人员有:徐有邻,白生翔,程懋堃,陶学康,沙志国,黄小坤,范重,叶列平,李杰,郑文忠等40余人,会上徐有邻、范重、李杰、叶列平、黄小坤等专家就混凝土结构的一些研究及规范实施情况作了专题报告;同时,宣读了陈肇元院士给本次会议及新版混凝土规范提出的建议。分述如下:
一、专家共同讨论的一些内容:
1.混凝土是实验科学,其离散型及两种材料的复合决定了混凝土结构理论无法精准。但在当前环境下,由于经费、市场等多种因素,混凝土基本理论的试验以及节点的大比例模型试验相对较少,以至于规范的编制及深化缺少部分试验依据。虽然本次规范进行了一些补充完善,但目前,混凝土规范还停留在“截面规范”的层次。
2.这些年,关于结构工程的论文出版了不少,其中涉及混凝土部分的论文约占45%以上,但真正原创性、有新内容的,不到10%,大家都是抄来抄去,造成资源浪费。
3.我国目前是全世界混凝土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我国的混凝土规范经历了从照搬苏联规范到自主做试验、参考欧美规范,到形成今天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规范,是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来之不易。但随着前辈专家的老去,规范的背景、来源急需整理,否则,某些公式、系数等将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4.科研论文应深入浅出,更好服务于工程界,杜绝某些论文刻意让人看不懂的不良现象。
5.结构提倡高性能材料,但应注意,高强度并不代表高性能。如高强砼,因其内部容易出现微裂缝,耐久性不一定好。
6.关于培训:随着砼、抗震、高规新规范的执行,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大批新规范培训班,不少还打着某某主编,某某编制人进行宣讲,而实际上,规范编制人本人都不知道有这回事。很多人在交完上千元的培训费后,才发现上当受骗。会上,徐有邻、黄小坤等规范主编人员提醒,参加此类培训,最好事先进行确认。
二、专题交流内容:
1.范重:现代混凝土结构的若干进展
主要内容:1.超高层结构设计中的问题;2.超长结构的温度应力分析;3.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设计;4.钢-砼组合剪力墙;复杂结构设计。
目前国内超过400m的超高层已经达到11栋,这些超高层的某些方面设计与以往常规的高层设计有很大的不同,如风荷载及风振效应的影响(侧向来风,另一方向摆动);大体积混凝土柱的变形影响(如某超过400m高层,柱为5mx5m,考虑砼收缩徐变的影响,柱总竖向变形按计算会达到150cm);内外筒伸臂桁架的安装问题等。
回复
小面片
2011年08月25日 19:32:36
3楼
2.李杰:混凝土本构关系与结构非线性分析
主要内容:混凝土由于内部初始缺陷,在外力作用下,初始损伤会发展,导致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呈现出非线性;同时,混凝土材料的组成具有随机性分布特性,导致损伤具有随机演化性质,进而导致随机的强度表现。传统一维模型下的混凝土本构关系,清华大学的过镇海教授已经做得非常经典,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概率密度演化理论,利用经典的塑性力学模型和能量原理,导出二维模型下的混凝土本构关系(混凝土规范附录C.2),下一轮规范修订将是建立多维模型下的混凝土本构关系。

3.叶列平:混凝土结构防连续倒塌评定与设计方法研究
主要内容:关于结构防倒塌计算,目前规范只给了定性的描述。叶列平教授通过对国外规范的研究,提出了适合我国工程的设计方法、参数、构造要求及经济比较。这方面的文献因网上均可检索到,就不再赘述,在此提一下几个结论:
按目前规范设计的多层框架,按拆除构件法进行防倒塌验算时,大多不能满足;而框剪结构一般均能满足;
对于八层框架,如按非线性动力法进行拆除构件分析,不考虑楼板悬链线作用,用钢量约增加2.5%;考虑楼板悬链线作用,用钢量约增加1.3%;如按线形静力法进行简化计算,不考虑楼板悬链线作用,用钢量约增加4.34%;考虑楼板悬链线作用,用钢量约增加2.54%。(个人认为,按这个经济比较,相信防倒塌的定量计算很快会被纳入规范要求)
国外的拉结法计算,不能有效地增强结构薄弱部位,不能提高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4.徐有邻:混凝土规范修订介绍
主要内容:
(1).设计应对工程负责,不只是对规范负责;
(2).近期倒塌的很多房屋,很多时候不能归结于施工的偷工减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结构方案的不合理;
(3).防倒塌的概念设计:
避:选址规避
泄:作用宣泄
隔:隔离保护
备:备用途径
强:强化保护
柔:柔性耗能
躲:躲藏待援
(4).RRB钢筋是经过余热处理的钢筋,强度集中于表面,延性差,存在焊接回火问题,机械连接时需要对表面进行处理,也存在隐患。但由于其价格相对便宜,规范中一并采用没有单独要求,但作为设计人员应“把好钢用在需要的地方”。

5.黄小坤:高规修订介绍
这方面内容不再赘述,本论坛就有介绍,提个别注意点:
(1).板柱-抗震墙的结构高度较上一版大幅提高,这是规范(抗震、高规)的进步;
(2).高规对构造边缘构件的要求比抗规要严(论坛上好像有这种问题的帖子)
(3).附录增加了钢管砼混合结构的设计内容

6.陈肇元院士的主要意见:
(1).规范各自为政,设计一本规范,材料一本规范,施工一本规范,而且相互沟通不够;
(2).现在的规范越编越厚,已经不像规范,更像技术指南或设计手册;
(3).新版砼规范对保护层以及保护层与裂缝关系存在缺陷:大截面梁,保护层大,但实际裂缝并不大;裂缝与保护层厚度之间并没有理论上的直接关系,混凝土耐久性规范和地铁规范均规定,保护层厚度超过30mm时可以按照30mm计算裂缝;混凝土规范9.2.15条关于保护层厚度超过50mm加钢筋网片的规定(论坛上也有这方面内容的帖子),更是生搬硬套,该条文是抄袭欧盟规范的,但2000版欧盟规范规定用于保护层超过70mm且主筋大于32mm的情况。欧盟的这条规定在欧盟一些国家至今还有争议,而我们在不加前提,不加研究的情况下,直接套用,是有问题的。
回复
linjint
2011年08月26日 10:58:41
4楼
挺好的内容
由陈肇元院士主编并书写其中大部分内容的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已正式颁布,编写这本很薄的规范,他花了大量精力,历时6年,有二十余人参与。在这本规范的总则条文中,明确提出了规范规定的要求只是最低要求。他说:“继续执行安全性和耐久性的低标准,既不符合国家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也有损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形象,总不能把低标准说成为高质量。”

[ 本帖最后由 linjint 于 2011-8-26 17:35 编辑 ]
回复
sxdccc
2011年08月26日 11:06:40
5楼
精华的东西啊!!一定要顶起来
回复
henrywung
2011年08月26日 11:25:47
6楼
很好,很前沿的东西,受益!
回复
zhouliang197
2011年08月26日 11:52:23
7楼
受益匪浅,谢谢楼主~
回复
fengbojiang3000
2011年08月26日 12:01:36
8楼

陈肇元院士的主要意见:
(1).规范各自为政,设计一本规范,材料一本规范,施工一本规范,而且相互沟通不够;
(2).现在的规范越编越厚,已经不像规范,更像技术指南或设计手册;
国内设计方向已经走错了,国外几本规范就能解决设计问题,很多东西还是要一点点向国外学习的.

[ 本帖最后由 fengbojiang3000 于 2011-8-26 12:53 编辑 ]
回复
xuchenggong1987
2011年08月26日 12:02:59
9楼
专家们说的搜很有道理,但可惜的是有些不懂,太专业的了。。。
回复
万层大厦
2011年08月26日 12:10:34
10楼


规范不是免责条款,大家领会这个就行了
回复
nvslch
2011年08月26日 13:03:18
11楼
这个水贴一定要发,支持一下
看了该多看些陈院士的书,对了,还有程懋堃的文章。
最不愿看捧规范臭脚的“专家”的书,动不动就“理论模型、推覆分析、包络设计”。
一个实验不做,理论怎么来的?还不是在网上检索来的老外的牙慧,可惜人家是怎么得出的都不知道;对常见结构想当然的分析个稀烂,稍有特殊性的就“包络设计”,出书赚点钱,骗些人气罢了;最不理解的是,一个商业软件,说明书乱七八糟,全靠某些专家出“入门和应用”?
论文里原创的不到10%,网易里有自己理解的不过0.1%,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 本帖最后由 nvslch 于 2011-8-26 13:08 编辑 ]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