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加剂检测实施细则
xlb3772
xlb3772 Lv.3
2006年06月02日 09:04:11
只看楼主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实施细则1采用标准GB8076-1977 混凝土外加剂GB/T8077-2000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2适用范围适用于普通混凝土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缓凝减水剂、引气减水剂、早强剂、缓凝剂和引气剂共9种混凝土外加剂。3技术要求掺外加剂混凝土性能指标应符合GB8076-1977《混凝土外加剂》表1的要求。4、试验方法4.1 材料4.1.1水泥采用GB8076-1977 《混凝土外加剂》附录A规定的水泥。在因故得不到基准水泥时,允许采用C3A含量6%~8%,总碱量(Na2O+0.658K2O)不大于1%的熟料和二水石膏、矿渣共同磨制的标号大于(含)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但总裁仍需用基准水泥。

混凝土外加剂检测实施细则

1采用标准
GB8076-1977 混凝土外加剂
GB/T8077-2000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普通混凝土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缓凝减水剂、引气减水剂、早强剂、缓凝剂和引气剂共9种混凝土外加剂。
3技术要求
掺外加剂混凝土性能指标应符合GB8076-1977《混凝土外加剂》表1的要求。
4、试验方法
4.1 材料
4.1.1水泥
采用GB8076-1977 《混凝土外加剂》附录A规定的水泥。在因故得不到基准水泥时,允许采用C3A含量6%~8%,总碱量(Na2O+0.658K2O)不大于1%的熟料和二水石膏、矿渣共同磨制的标号大于(含)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但总裁仍需用基准水泥。
4.1.2 砂
符合GB/T14685要求的细度模数为2.6~2.9的中砂。
4.1.3 石子
符合GB/T14685粒径为5mm~20mm(圆孔筛),采用二级配,其中5mm~10mm占40%,10mm~20mm占60%。如有争议,以卵石试验结果为准。
4.1.4 水
符合JGJ63要求。
4.1.5 外加剂
需要检测的外加剂。
4.2 配合比
基准混凝土配合比按JGJ55进行设计,掺非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和基准混凝土的水泥、砂、石的比例不变。配合比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水泥用量:采用卵石时,(310土5)kg/m3;采用碎石时,(330土5)kg/m3。
(2) 砂率:基准混凝土和掺外加剂混凝土的砂率均为36%~40%,但掺引气减水剂和引气剂的混凝土砂率应比基准混凝土低1%~3%。
(3) 外加剂掺量:按科研单位或生产厂推荐的掺量。
(4) 用水量:应使混凝土坍落度达(80土10)mm。
4.3 混凝土搅拌
采用60L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全部材料及外加剂一次投入,拌合量应不少于15L,不大于45L,搅拌3min,出料后在铁板上用人工翻拌2~3次再进行试验。
4.4 试件制作及试验所需试件数量
4.4.1 试件制作,混凝土试件制作及养护按GBJ80进行,但混凝土预养温度为(20土3)°C。
4.4.2 试验项目及所需数量见GB8076-1977 《混凝土外加剂》表3。
5 检验项目
5.1 减水率测定:
减水率为坍落度基本相同时基准混凝土合掺外加剂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之差与基准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之比。坍落度按GBJ80测定。减水率按(1)计算
WR=(W0-W1)/W0×100%………………………………………….(1)
式中:WR——减水率,%;
W0——基准混凝土单位用水量,kg/m3;
W1——掺外加剂混凝土单位用水量,kg/m3。
WR以三批试验的算术平均值计,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若三批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减水率。若有两个测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15%时,则该批试验结果无效,应该重做。

5.2 泌水率比测定:
泌水率比测定按(2)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BR=Bt/Bc×100………………………………………………………(2)
式中:BR——泌水率比,%;
Bt——掺外加剂混凝土泌水率,%;
Bc——基准混凝土泌水率,%
泌水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如下:
先用湿布润湿容积为5L的带盖筒(内径为185mm,高200mm),将混凝土拌合物一次装入,在振动台上振动20s,然后用抹刀轻轻抹平,加盖以防止水分蒸发。试样表面应比筒口边低约20mm。自抹面开始计时,在前60min,每隔10min用吸液管吸出泌水一次,以后每隔20min吸水一次,直至连续三次无泌水为止。每次吸水前5min,应将筒底一侧垫高约20mm,使筒倾斜,以便于吸水。吸水后,将筒轻轻盖好。将每次吸出的水都注入带塞的量筒,最后计算出总的吸水量,准确至1g,并按(3)、(4)计算泌水率。
B=VW/((W/G)GW)×100…………………………………………(3)
GW=G1-G0……………………………………………………………(4)
式中:——泌水率,%;
——泌水总质量,g;
——混凝土拌合物的用水量,g;
——混凝土拌合物的总质量,g;
——试样质量,g;
——筒及试样质量,g;
——筒质量,g。
试验时,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泌水率取三个试样的算术平均值。若三个试样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泌水率。若有两个测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15%时,则该批试验结果无效,应该重做。
5.3含气量:
按GBJ80用气水混合式含气量测定仪测定,并按该试验说明进行操作。但混凝土拌合物一次装满并稍高于容器,用振动台振实15s~20s,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在模型中心垂直插捣10s。
试验时,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含气量以三个试样测值的算术平均值来表示。若三个试样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0.5%时,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泌水率。若最大值与最小值均超过0.5%时,则该批试验结果无效,应该重做。

5.4 凝结时间差测定:
凝结时间差按(5)计算
△T=Tt—Tc……………………………………………………… (5)
式中:△T——凝结时间之差,min;
Tt——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初凝或终凝时间,min;
Tc——基准混凝土的初凝或终凝时间,min。
凝结时间采用贯入阻力仪测定,仪器精度为5N,凝结时间测定方法如下:
将混凝土拌合物用5mm(圆孔筛)振动筛筛出砂浆,拌匀后装入上口内径为160mm,下口内径为150mm,净高150mm的刚性不渗水的金属圆筒,试样表面应低于筒口约10mm,用振动台振实(约3s~5s),置于(20土3)°C的环境中,容器加盖。一般基准混凝土在成型后3h~4h,掺早强剂的在成型后1h~2h,掺缓凝剂的在成型后4h~6h开始测定,以后每隔0.5h或1h测定一次,但在临近初凝、终凝时可以缩短测定间隔时间。每次测点应避开前一次测孔,其净距为试针直径的2倍,但至少不少于15mm,试针与容器边缘之距离不小于25mm。测定凝结时间用截面积为100mm2的试针,测定终凝时间用20mm2的试针。贯入阻力按(6)计算:
R=P/A………………………………………………………………….(6)
式中:R——贯入阻力值,Mpa;
P——贯入深度达25mm时所需的净压力,N;
A——贯入仪试针的截面积, mm2。
根据计算结果,以贯入阻力值为纵坐标,测试时间为横坐标,绘制贯入阻力值与时间关系曲线,求出贯入阻力值达3.5Mpa时对应的时间作为初凝时间及贯入阻力值达28Mpa时对应的时间作为终凝时间。凝结时间从水泥与水接触时开始计算。
试验时,每批混凝土拌合物取一个试样,凝结时间取三个试样的平均值。若三批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之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30min,则把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凝结时间。若两测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30min,该组试验结果无效,则应重做。
5.5 固体含量
5.5.1 方法提要
将已恒量的称量瓶内放入被测试样于一定温度下烘干至恒重。
5.5.2 仪器
天平:不应低于四级,精确至0.0001g;
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温度范围0°C~200°C;
带盖称量瓶:25mm×65mm;
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5.5.3 试验步骤
(1)将洁净带盖称量瓶放入烘箱内,于100°C~105°C烘30min,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30min后称量。
(2)将被测试样装入已经恒量的称量瓶内,盖上盖称出试样及称量瓶的总质量为m1。
(3)将盛有试样的称量瓶放入烘箱内,开启瓶盖,升温至100°C~105°C(特殊品种除外)烘干,盖上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30min后称量,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恒重,其质量为m2。
5.5.4 结果表示
固体含量X固按(7)计算
X固=(m2-m0)/(m1-m0)×100%………………………………..(7)
式中:X固——固体含量,%;
m0——称量瓶的质量,g;
m1——称量瓶加试样的质量,g;
m2——称量瓶加烘干后试样的质量,g。
5.5.4 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0.30%;
室间允许差为0.50%。

免费打赏
xlb3772
2006年06月02日 09:04:22
2楼
5.6 密度(比重瓶法)
5.6..1 内容提要
将已校正容积(V值)的比重瓶,灌满被测溶液,在20°C土5°C恒温,在天平上称出其质量。
5.6.2 仪器
比重瓶:25mL或50mL;
天平:不应低于四级,精确至0.0001g;
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
超级恒温器或同等条件的恒温设备。
5.6.3 试验步骤
(1)比重瓶容积的校正
比重瓶依次用水、乙醇、丙酮和乙醚洗涤并吹干,塞子连瓶一起放入干燥器内,取出,称量比重瓶之质量为m0,直至恒量。然后将预先煮沸并经冷却的水装入瓶内,塞上塞子,使多余的水分从塞子毛细管流出,用吸水纸吸干瓶外的水。注意不能让吸水纸吸出塞子毛细管里的水,水要保持与毛细管上口相平,立即在天平称出比重瓶装满水后的质量m1。
容积V按(8)计算
V=(m1-m0)/0.9982…………………………………………………(8)
式中:V——比重瓶在20°C时的容积,mL;
m0——干燥的比重瓶质量,g;
m1——比重瓶盛满20°C水的质量,g;
0.9982——20°C时纯水的密度,g/ mL。
(2)外加剂溶液密度ρ的测定
将已校正V值的比重瓶洗净、干燥、灌满被测溶液,塞上塞子后浸入20°C土1°C超级恒温器内,恒温20min后取出,用吸水纸吸干瓶外的水及由毛细管溢出的溶液后,在天平上称出比重瓶装满外加剂溶液后的质量m2。
5.6. 4 结果表示
外加剂溶液的密度ρ按(9)计算
ρ=(m2-m0)/V=(m2-m0)/(m1-m0)×0.9982…………………….(9)
式中:ρ——20°C时外加剂的溶液密度,g/ mL;
M2——比重瓶盛满20°C外加剂溶液后的质量,g。
5.6. 5 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0.001 g/ mL;
室间允许差为0.002 g/ mL。

5.7 细度
5.7.1 方法提要
采用孔径为0.315mm的试验筛,称取烘干试样m0倒入筛内,用人工筛样,称量筛余物质量m1,按公式(10)计算出筛余物的百分含量。
5.7.2 仪器
药物天平:称量100g,分度值0.1g;
试验筛:采用孔径为0.315mm的钢丝网筛。
5.7.3 试验步骤
外加剂试样应充分搅拌均匀并经100°C~105°C(特殊品种除外)烘干,称取烘干试样10g倒入筛内,用人工筛样,将近筛完时,必须一手拍打,摇动速度每分钟约120次。其间,塞子应向一定方向旋转数次,使试样分散在筛布上,直至每分钟通过质量不超过0.05g为止。称量筛余物,称准至0.1g。
5.7.4 结果表示
细度用筛余(%)表示,按(10)计算
筛余=m1/ m0…………………………………………………….(10)
式中:m1——筛余物质量,g
m0——试样质量,g。
5.7.5 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0.40%;
室间允许差为0.60%。

5.8 PH值
5.8.1 方法提要
根据奈斯特(Nernst)方程E=E0+0.059 15lg[H+] E=E0-0.059 15pH,
利用一对电极在不同PH值溶液中能产生不同电位差,这一对电极由测试电极(玻璃电极)和参比电极(饱和甘汞电极)组成,在25°C时每相差一个单位PH值时产生50.15mV的电位差,PH值可在仪器的刻度表上直接读出。
5.8.2 仪器
酸度计
甘汞电极
玻璃电极
复合电极
5.8.3 测试条件
液体样品直接测试;
固体样品溶液的浓度为10g/L;
被测溶液的温度为20°C土3°C。
5.8.4 试验步骤
(1)校正
按仪器的出厂说明书校正仪器
(2)测量
当仪器校正好后,先用水,再用测试溶液冲洗电极,然后再将电极浸入被测溶液中轻轻摇动试杯,使溶液均匀。待到酸度计的读数稳定1min,记录读数。测量结束后,用水冲洗电极,以待下次测量。
5.8.5 结果表示
酸度计测出的结果即为溶液的PH值。
5.8.6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0.2;
室间允许差为0.5。

5.9 水泥净浆流动度
5.9.1 方法提要
在水泥净浆搅拌机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泥、外加剂和水进行搅拌。将搅拌好的净浆注入截锥圆模内,提起截锥圆模,测定水泥净浆在玻璃平面上自由流淌的最大直径。
5.9.2 仪器
水泥净浆搅拌机;
截锥圆模:上口直径56mm,下口直径60mm,高度为80mm,内壁光滑无接缝的金属制品;
玻璃板:400mm×400mm×5mm;
秒表;
钢直尺:300mm;
刮刀;
药物天平:称量100g,分度值0.1g;
药物天平:称量1000g,分度值1g。
5.9.3 试验步骤
(1)将玻璃板放置在水平位置,用湿布抹擦玻璃板、截锥圆模、搅拌器及搅拌锅,使其表面湿而不带水渍。将截锥圆模放在玻璃板的中央,并用湿布覆盖待用。
(2)称取水泥300g,倒入搅拌锅内,加入推荐称量的外加剂和87g或105g水,搅拌3min。
(3)将搅拌好的净浆迅速注入截锥圆模内,用刮刀刮平,将截锥圆模按垂直方向提起,同时开启秒表计时。任水泥净浆在玻璃板上流动至30s,用直尺量取流淌部分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的最大直径,取平均值作为水泥净浆流动度。
5.9.4 结果表示
表示净浆流动度时,需注明用水量、所用水泥的强度等级标号、名称、型号及生产厂和外加剂掺量。
5.9.5允许差
室内允许差为5mm;
室间允许差为10mm。

6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应按省建设厅统一发放的表式填写,并符合研究所《证书和报告控制程序》要求。
检测报告应内容全面、数据真实、结论准确、用词规范。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
6.1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建设单位、材料名称,材料产地,材料规格,检验依据,检验数量,检验日期;
6.2检测内容
6.3与检测内容相适应的检测结论;
6.4检测中异常情况的说明;
6.5检测机构认为有必要说明的问题;
6.6检测、分析、校核、审批人员(技术负责人)签名,加盖检测机构报告专用章(包括骑缝章)和计量认证章。

7质量记录
7.1检测工作任务书
7.2检测方案
7.3检测报告原始记录表
回复
zhangsaiping
2006年06月26日 14:41:42
3楼
这个很好!
也是质检站垄断的项目!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yygyif
2007年02月24日 14:02:34
4楼
谢谢了
回复
fengyyan
2007年05月24日 13:32:53
5楼
谢谢楼主
回复
yan.kuifeng
2009年04月14日 14:31:48
6楼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回复
yan.kuifeng
2009年04月16日 07:55:16
7楼
:call: :call: :call: :call: :call: :call: :call: :call: :call: :call: :call: :call: :call: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