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那些事儿之——问世间设计为何物?
qq178141156
2011年04月27日 13:48:18
来自于闲聊茶吧
只看楼主

诗曰: 晚来闲坐盹睡多, 常把香茶思如何。 惊觉已至不惑境, 遍观世上惑何多。 几句诗词写罢,言归建筑设计。 肯于在百忙中来读一下笔者文章的人应该以建筑师居多。既然多数读者是建筑师,那么他们所从事的想必是建筑设计工作,或者至少是与建筑设计有一定联系的工作,于是笔者要问诸位读者一个问题,什么是建筑设计呢?——这也是笔者常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笔者随手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有本书,叫《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翻译著作,作者是日本人,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这位原先生据说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注意,又是大师,笔者好怕怕——。当然,他不是个建筑设计师,不过笔者依然希望能够借鉴一下这位大师级人物对设计的定义。在这本书的开端,原先生有这样一段话:

诗曰:

晚来闲坐盹睡多,

常把香茶思如何。

惊觉已至不惑境,

遍观世上惑何多。

几句诗词写罢,言归建筑设计。

肯于在百忙中来读一下笔者文章的人应该以建筑师居多。既然多数读者是建筑师,那么他们所从事的想必是建筑设计工作,或者至少是与建筑设计有一定联系的工作,于是笔者要问诸位读者一个问题,什么是建筑设计呢?——这也是笔者常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笔者随手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有本书,叫《设计中的设计》,是一本翻译著作,作者是日本人,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这位原先生据说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注意,又是大师,笔者好怕怕——。当然,他不是个建筑设计师,不过笔者依然希望能够借鉴一下这位大师级人物对设计的定义。在这本书的开端,原先生有这样一段话:

“设计到底是什么?这事我对自身职能的基本疑问。作为一名设计师,我无时不在寻找着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巨变,人们的创造观和审美观也不断发生变化。高科技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随之失效。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与其裹挟其中,一同向前,倒不如停下来,侧耳倾听这个时代的哀声。我们的审美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日子里,我经常想到这些,而且是越来越强烈。

时代向前发展,并不一定就代表文明的进步。我门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也许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

也学未来就在前面,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

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

显然,对于科学家来说,这个定义过于象偶像剧里的台词了,虽然听上去很有激情,但有点儿空洞的感觉,像雾、像雨、又像风,一阵过后,什么也没留下。也就是说,这个定义不够严谨。不过原先生的另外一些言论却是笔者由衷赞赏的,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 ——我们姑且把这句话看作对尚未搞清楚什么是设计就去做设计的人的一个中肯的告诫吧。



既然大师们对设计的定义如此飘渺,我们还是自己来吧,——笔者至今在自己行业内部遇到的问题,九成九是靠自己解决的。那么笔者是如何看待设计的呢?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是先主席毛公传授给我们克服困难的不二法门。现在问题已经提出,下面就是研究了。

首先,我们先给设计分一下类吧,可分类标准是什么呢?行业,用途,还是什么别的?都不是。回顾一下笔者思考“什么是设计”这个问题的心路历程,其背景是笔者在工作中常常看到很多不负责的建筑设计,故而,笔者在此决定用设计的“责任”作为对设计进行分类的标准。也就是说,笔者将设计分类为“需要负责任的”和“不需要负责任的”设计两类。

举个例子,《阿凡达(Avatar)》中对潘多拉星球(Pandora)生物圈的设计就属于不需要负责任的设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要影片的故事情节、视觉效果能达到赚钱的目的(这个是要负责的,嘿嘿),没有人会对那棵繁衍之树(Hometree,在纳美语中被称作Kelutral)的枝干强度是否足以支持巨大的竖向和水平荷载、纳威人(Na‘vi)的碳纤维骨骼是否可以通过生物过程形成、男主人公降服魅影(Great Leonopteryx)的方案是否可行等问题进行问责,而这一切也不会对地球上的任何人、虫豸、虾蚧、跳蚤以及花花草草造成伤害,所以设计这一切的编剧不会为此承担什么不良后果。这种设计尽管做,只要受众能当真的听、能当真的看。当然了,如果设计中体现出这位编剧过于有才,也许会有天妒人怨的事情发生,——编不好观众骂街,编好了同行骂街——;抑或这位编剧让移民潘多拉的人扛着五星红旗和纳威人(Na‘vi)干仗,恐怕后果也不老么太好的。所以说,完全不负责任的设计几乎不存在。

请原谅笔者使用了建筑大师们在学术文章里常用的表达方式,即在中文后面加个括号儿,里面写上几个英文,——下回不这样了,尽管笔者的英语水平比绝大多数大师要高。

再举个例子,设计一座建筑或一座桥梁,这是需要负责任的。其实这个例子可以不举,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某些把桥设计塌了的设计师现在还没放出来呢。但是,一到实际动手做设计时,特别是在做方案时,很多建筑师,特别是有名气的大师们就常常会忘了这一点。

笔者借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以责任为原则,对设计进行的分类。事实上,在这两类设计的交界地带还存在着“责任不大”的一些设计,比如设计一些餐具、茶具、杯具之类的东西,只要不往里面放三聚氰胺、苏丹红、铊、汞这些我们这个民族经常敢于用来喂给下一代吃的东西,责任就不大。

那么为什么笔者把建筑设计归类为“需要负责任的设计”,而且还认为责任很大呢?

读者朋友们一定听说过“产业划分”这个词吧?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范围是这样的: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这个划分标准与国际通行的标准基本一致。从产业划分中读者应该能看出这样的信息:建筑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很大,因此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地位;建筑设计属于第三产业,但整个建筑业是由建筑设计来肇始和左右的,故此设计的正、误、优、劣,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责任的重要性不言自喻。也正是因此,有关建筑设计的各类技术标准车载斗量,真要读起来可谓皓首穷经;另外,每年国家都会通过建委系统在各地开展建筑设计质量大检查,近年来还有专门针对节能减排的设计检查。

除此之外,建筑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层面的社会问题,设计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社会法律问题的过程,既然是解决法律问题,如何能不负责任呢?

故此,建筑设计远不是仅仅局限于大师们学术文章中不厌其烦地写来写去的“比例、布局、空间、色彩”那点儿所谓的视觉美学方面的东西。对于一个称职的建筑师来说,大师们在视觉美学方面的设计工作只是他“族繁不及备载”的工作中之一小部分尔。遗憾的是,大量的建筑师意识不到这一点,或故意回避这一点,其工作的主要精力都矫情于视觉效应的创造。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这些视觉美学方面的工作较之技术工作而言,不需要下太大的功夫就可以完成,尤其是对于有些小聪明的人,而且比较容易被人看见,进而赚钱快,出名快。换个说法,一样是练武的,有点儿小模样儿,会两手儿花拳绣腿,吊着“威亚”满天飞的,其成为影视明星、大腕儿的可能远远大于一个练搏击的拳师保镖。顺便问读者一句,您知道成龙吧?一定知道!那您知道八极拳掌门是谁么?不知道吧?我真没骗您,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人物,确有其人,今年岁数不算忒大,乡下练拳的,武功很高。笔者自认为单挑释永信没问题,但肯定干不过这老头儿。您上网查查吧,查查他和VR战士的关系。

于是,经过多年的工作历练、反复的自问和思考,笔者这样给出了设计的定义:设计是一个虚拟过程,是在一件事情被以实物方式执行之前,以一定的假定和限制条件为前提,遵循一定的规则,以虚拟的方式进行反复的推演,发现和建立过程元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必要的撮合,直至求解出趋利避害、去芜存菁的决策,并最终以图示、文字说明或其他方式,把对即将实施的事物所进行决策表现出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终极目的是寻求一个正确的、并力争是最好的决策结果或解决方案。当然,相比于设计一个花瓶,这个定义更适用于建筑设计。

设计的过程大大不同于实物生产的过程,这是很多人不明白的,也是笔者要向读者朋友们介绍的。看天色不早,笔者决定安歇了吧。欲知下文如何,且待不知哪一天分解。
免费打赏
zhihuzhao
2011年04月29日 17:08:47
2楼
写得蛮有意思的,其实,任何设计都是首先对生活对环境的一种理解和感觉上来设计的,与老中医有点像,,,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