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烈度区框架结构所期望的塑性铰分布格局(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能否真正实现?
ppgooo
ppgooo Lv.3
2011年04月05日 15:47:07
只看楼主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已有分析结果,按中国抗震规范设计的框架结构,根据其所在设防烈地区的不同,在形成塑性铰分布格局的“先天”条件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情况:第一类主要包括8、9度设防烈度区(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其主要特征是梁端配筋数量是由地震作用参与的组合弯矩控制的。第二类主要指6度区和7度区(三级抗震等级)的相当一部分框架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因6度区和7度0.1g区和0.15g区(特别是0.1g区)的地震作用相对较小,梁端配筋数量由非抗震设计条件控制。之所以非抗震设计在这里对梁端配筋起控制作用,是因为非抗震设计中虽不包括地震作用,但楼面活荷载取全值,荷载分项系数为1.3或1.4,且包括风荷载的贡献。而抗震设计中虽包括地震作用(一般不考虑风荷载),但楼面活荷载只取重力荷载代表值下面所规定的组合值(只相当于标准楼面活荷载的50%),且荷载分项系数减为1.2。从而使6度区和7度区由第一种条件即非抗震算得的梁端组合弯矩大于由第二种条件即抗震组合算得的梁端弯矩,特别是当楼面活荷载较大和(或)框架梁跨度较大时。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已有分析结果,按中国抗震规范设计的框架结构,根据其所在设防烈地区的不同,在形成塑性铰分布格局的“先天”条件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情况:第一类主要包括8、9度设防烈度区(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其主要特征是梁端配筋数量是由地震作用参与的组合弯矩控制的。第二类主要指6度区和7度区(三级抗震等级)的相当一部分框架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因6度区和7度0.1g区和0.15g区(特别是0.1g区)的地震作用相对较小,梁端配筋数量由非抗震设计条件控制。之所以非抗震设计在这里对梁端配筋起控制作用,是因为非抗震设计中虽不包括地震作用,但楼面活荷载取全值,荷载分项系数为1.3或1.4,且包括风荷载的贡献。而抗震设计中虽包括地震作用(一般不考虑风荷载),但楼面活荷载只取重力荷载代表值下面所规定的组合值(只相当于标准楼面活荷载的50%),且荷载分项系数减为1.2。从而使6度区和7度区由第一种条件即非抗震算得的梁端组合弯矩大于由第二种条件即抗震组合算得的梁端弯矩,特别是当楼面活荷载较大和(或)框架梁跨度较大时。
基于以上原因,对与像6度区这种低烈度区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后的配筋也不会起到控制作用(因为配筋是由非抗震组合控制的,而有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只是针对抗震组合下进行的),那对于低烈度区的这种调整是否已经失去意义?而规范所希望实现的塑性铰分布格局也难以实现???
免费打赏
concretez
2011年04月05日 15:59:29
2楼
设计的时候,起控制作用的荷载组合是重力荷载组合,不代表地震时候也是。
这一条抗震措施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承载力上的强柱弱梁而已。
不同的弯矩调整方法是手段。就算重力荷载起控制作用,按这个条款调整以后,设计出来的梁柱,也可以起到相对增强柱承载力的作用。
回复
ppgooo
2011年04月05日 16:14:24
3楼
抗震内力调整只是针对抗震组合下,已经是非抗震荷载组合起控制作用了,不等于白调整(因为即使是调完以后任然不会起到控制作用)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