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城市 张永和+建筑/风景之生成
ukeen
ukeen Lv.2
2006年04月06日 16:02:49
只看楼主

城市:威尼斯 展览:威尼斯双年展建筑展 二000威尼斯:求学时一老师曾问为什么古典威尼斯画家擅长画空中人物? 又自答:威尼斯交通靠行船;船上视点低。在船上看陆上行人要仰视。就是说:威尼斯画家观察得到空中人物的透视关系。所以画的准确。本届的双年展建筑展的主题是:城市--少些美学多些道德原则。并开设了网上展。解题:少关注形式。建筑需要理想主义与乌托帮。非常建筑参展作品:竹化城市概念:不认为生态环境与高密度城市发展一定对立。

城市:威尼斯 展览:威尼斯双年展建筑展 二000
威尼斯:求学时一老师曾问为什么古典威尼斯画家擅长画空中人物?
又自答:威尼斯交通靠行船;船上视点低。
在船上看陆上行人要仰视。
就是说:威尼斯画家观察得到空中人物的透视关系。所以画的准确。
本届的双年展建筑展的主题是:
城市--少些美学多些道德原则。
并开设了网上展。
解题:少关注形式。
建筑需要理想主义与乌托帮。
非常建筑参展作品:竹化城市
概念:不认为生态环境与高密度城市发展一定对立。
寻求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共生的可能性。
竹子:
不是单株植物。
是一个系统。
因此可能将竹子考虑作城市管网的一种。
竹子沿街道可到达市内每幢建筑。
与其它建筑材料结合形成竹屋顶、竹幕墙、竹门、竹窗。
由于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竹子也可能构成一种地域建筑的认别性。
过程进程:我们以竹乡--浙江省安吉县--作为对象进行了早期的设计研究。
这项工作已于去年在网上威尼斯双年展建筑展展出。
其后进行了曼谷试验。(见下一个展览)
已向威尼斯提出过几个竹窗、竹门的设计。
试尝发展单体建筑中的小型竹网络。
ukeen
2006年04月06日 16:04:11
2楼
时间城市
(为运动中的城市展图录所写文字,有修改)
城市:当它失去对空间的控制,能否正常运转?
时间:能否提供城市秩序?
速度:行进、服务、消费、信息传递、等等、等等。
快餐店:服务速度∝顾客人数∝空间。
速度即密度。
时间可与空间重叠、置挽。
一九九六年夏,
北京音乐厅根据使用密度出租了所有空间。
即出租了所有空间的剩余时间。
在城市中时间化的过程中,
建筑是否也将时间化?
回复
ukeen
2006年04月06日 16:04:39
3楼
城市:赫尔辛基 展览:运动中的城市  一九九九
赫尔辛基:因为是冬天,对这座城市更多是通过窗子了解的。
厚厚的窗子,两层甚至多层玻璃。
运动中的城市:到达终点。
非常建筑参展空间装置:三十窗宅
它是相对于基雅兹玛当代美术馆的一个特定的窗设计的。
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设计的这座建筑物有一片开敞的窗。
这片窗与人距离很近,边框大出视角。人感受不到它的厚度。
开敞危及了它的存在。
三十窗宅首先用箱的概念重建了厚度。
也就引入窗洞的概念。
窗洞暗示厚墙,属于另一个建筑。
均质的窗洞是西洋古典建筑中常见的。
系列变化的窗洞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特有的。
如果把窗宅认作视线或眼的居所,窗便应是窗宅。
窗宅为木制。
三十个窗宅各限定一种窗内外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窗外景观变化而决定的。
窗洞足够小的时候,创造了窥视的条件。
窗又是镜头。
下意识中,三十窗宅将过去的研究代入:
窥视,
西洋镜、拉洋片,
电影,
甚至汽车旅馆与中药铺。
三十窗宅设在运动中的城市展入口处。
参观者在了解亚洲城市之前,首先重新认识自己所在的城市。
回复
ukeen
2006年04月06日 16:04:54
4楼
城市:(奥地利)格拉兹 展览:边界线 一九九七
格拉兹:无轴线。
边界线:建筑师艺术家通过共同创造装置作品讨论城市中的边界线的问题。
策划人选择了五个城市:伦敦、雅典、北京、新加坡、纽约。
非常建筑与艺术家宋冬组成北京合作组
参展装置:轴线城市
轴线:北京的中轴线。
分析:最初选择北京的中轴线不仅是因为它对北京城的重要性,
也因它是划分城市,形成东城西城的界线。
后来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北京与格拉兹二城之间的关系。
即被展的城市与展览的城市的关系。
我们希望给参观者提供:被展城市中某种直接的时空经验。
而不仅是关于被展城市的第二性信息。
于是决定将北京的中轴线"移植"到格拉兹去。
工作方法:
确定前门为北京中轴线的工作南端。
钟楼为其工作北端。
从前门到钟楼为四点七公里。
将格拉兹展览场地的位置定为天安门前金水桥的位置。
把北京中轴线穿展览地位置放入格拉兹市。
发现移植到格拉兹轴线的北端是一住宅区内的交叉路口。
其南端是一餐馆门前。
将金水桥(二十个屏幕长一段)、前门前(一个屏幕)、钟楼后(一个屏幕)的铺地录像。
在格拉兹城的相应位置将录像屏幕向上放映,
如此,参观者便可以在格拉兹走在北京中轴线上。
与北京的中轴线相同,移植到格拉兹的轴线是不能从一端径直走到另一端的。
有建筑物与自然地形的起伏使人需要绕行。
为了使格拉兹轴线至少从视觉能从展览场地延伸出去,向人们提示南北端点存在。
展览场地的两端墙壁相对轴线的位置上琢了孔洞。
窥视成为加深对这条轴线认识的工具。
当人们或走行或骑自行车或开车寻找轴线的两端,
他们会发现两城尺度上的关系,
除此之外,他们获得的更多的倒是对格拉兹城本身的了解。
回复
ukeen
2006年04月06日 16:05:08
5楼
城市:伦敦 展览:重寻旧步记忆明天   二000
伦敦:约翰·松爵士博物馆又在城市住宅中。
重寻旧步记忆明天:松,一位英国历史上重要的建筑师,
身后自己的住所成为博物馆。
博物馆一直陈列着松的旧物,此回首次接纳当代艺术建筑展品。
非常建筑展品:藏景箱
关于松:松似乎有收藏癖,从古董到建筑碎片。
他活着时候,宅内已是满满的一个博物馆。
问题:松是否考虑过收藏住所周围的景观?
设计:面向四个不同方向的木制藏景箱分别收入建筑、园林、考古发现、和坟墓。表明松作为建筑师、园丁、考古学家以及僧侣四种身份。
藏景箱是散布的窗宅。
回复
ukeen
2006年04月06日 16:05:27
6楼
城市:伦敦 展览:可大可小 一九九八
伦敦:基本城市构成元素:联立式住宅。
联立方式住宅即城市住宅(town house)。
展览所在地:建筑联盟建筑学院(AA)即在一幢城市住宅中。
可大可小:亚洲建筑三人展
另外二位建筑师/事务所:
新加坡陈家毅事务所
台北季铁男工作室
解题:实践的规模、关注的问题与思想方法,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多种可能性均不受大
小的限制。
合作的空间装置:
合作开始不顺利,三个地区的三位建筑师兴趣很不一致。
最后发现了大家唯一共同点:语言。
决定用汉字作装置的基础:
我不考虑字意,按字形的空间结构选了:回凸田。
即:
回形空间。
凸形空间。
四分空间。
以此三字正楷形式为平面在展厅离地一点三米以上围合成一个空间系列。
一组空中胡同,试尝体现正在消失的那个北京建筑。
材料:木龙骨、宣纸。
台北的季铁男定了单字一个:
季。
选择自己姓氏也许说明了季铁男的一种自我审视。
一笔狂草,以及用霓虹灯为材料的物质转化又是对台北城市质量的评价。
季于回凸田中穿过。
新加坡的陈家毅取:
玩来玩去。
他认为此四字反映了新加坡在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状态。
然后实现为用高密度板制成的地台。
由于地台在南洋户外生活中的重要性。
缺笔的四字凹进,地台又成为微型地景。
人的介入:
当参观者站在地台上,上身处于宣纸围合之中,他将三个装置最终结合为一体。
展览作为研究:
空间装置并不是描述记录另一个现实--建筑或城市;
它是分析的手段,即研究工具。
展览作为建筑:
空间装置局限,但超越了二度的图面与微缩的模型,
创造真实时空经验逼近建筑。
回复
ukeen
2006年04月06日 16:05:46
7楼
城市:纽约 展览:街戏 一九九九
纽约:清晰的空间体系水平网格,垂直层次:从地铁到阁楼。
街戏:非常建筑个展。
把展览空间读作城市空间体系的延续。
展览于是成为街头的演出。
剧目:北京
即:在纽约展示北京的建筑工作。
分析:
参观者经历是纽约的空间。
北京的空间能否通过纽约的空间再现?
设计:
街道被引入展览空间并转化为坡道。
坡道上铺设北京地图。
人可沿坡道上行便看到地图上的孔洞。
从洞口下望,是非常建筑在北京那个具体位置上完成的作品的模型。
坡道顶端则是一个银幕。
放映着关于北京城市环境及非常建筑的作品的八十张幻灯片构成相对直观的视觉记述。
人站在幻灯投射前面,被溶入银幕。
展厅外街上的行人透过窗子望进去,坡道、幻灯投射、参展者构成舞台及戏剧。
坡道不但将展览空间分为上下二层。也将其分为前后二部分。
从坡道下穿过到达后面,墙上是长卷式的建筑图纸。
不能肯定再现的北京空间是否与真实的纽约空间重叠了。
或者仅在经历纽约空间的过程中获得了有关北京空间的某些信息。
但能够肯定展场与展品的界限模糊了。
室内与室外、城市与建筑的界限模糊了。
也只是一点。
回复
ukeen
2006年04月06日 16:06:01
8楼
超薄城市
(为运动中的城市展图录所写文字,有修改)
传统的坚向城市以楼层为基本空间单位。
以运动速度为分层的度量,则出现:
地面至地上零点六米:
大量、高速车轮与腿的运动。
地上一米至二米(按成人身高考虑):
大量、中速手臂的运动。
地上一点五米至二米(按成人身高考虑):
少量、低速头的运动。
地上二米至天花板:
无运动。
城市的层数(并非楼层)增加而每层的厚度减少。
因为一个典型的楼层转变为若干个空间层。
如果每个空间层按其速度使用,
带来高使用效率带来更高的使用密度。
一个数层便等于几个楼层。
一个城市容纳了几个城市。
超薄城市:仅在运动中成立的空间结构。
它在任一楼层上重复。
传统城市的顶层被建筑物体占据。
即呈静态。
但此状态将随着直升机的普及得到改善。
所有的超薄城市都可能重叠。
当城市变薄时,建筑是否倾向微观、即时和精确?
回复
ukeen
2006年04月06日 16:06:15
9楼
城市:罗马 展览:园 二000 六月
罗马:可以无目的地漫游,然而不断发现。
园:罗马法国学院--美第奇别墅--举办的"城市·记忆·花园"当代艺术建筑系列展之一。
非常建筑工作构思:寻找拉克
我记忆中的法国建筑师让-夏克·拉克:
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过建筑。
因成绩出色获罗马奖金赴罗马法国学院深造。
回法国后自己开业,虽然不曾建成过任何建筑。
于是我把他那些把建筑与园林结合在一起的设想(或狂想)
与美第奇别墅花园中的一个竹丛(罗马唯一的竹丛)
自然地放到了一起。
又见到明代画家仇英的《独乐园》,
画中司马光安卧在一个活竹子搭构的建筑里。
脑子开始出现了一个拉克式的位于美第奇别墅屋顶的线性独乐园。
查阅史料后,
发现拉克没有到过罗马,
也不曾自己开业,
更无就读巴黎美术学院。
我的记忆明显出了偏差。
于是在错误记忆之园里,寻找拉克的工作又要重新开始。
回复
ukeen
2006年04月06日 16:06:30
10楼
城市:(韩国)光卅 展览:双年展 一九九六
光卅:无历史。开敞。
双年展建筑部分主题:城市。
非常建筑参展空间装置:院城
用一组电视和建筑模型围合一个空间。
电视的围合作用是双重的:
作为实体空间界限,
录像则引进另一层内外空间关系。
面向这个围合空间外的电视上放映的是北京某些"院"的外部周边。
如:紫禁城、四合院、机关大院、住宅小区等。
面向这个空间内的电视上放映的是这些院的核心空间:院本身。
如故宫:外围边为护城河一圈,核心空间是太和殿前的庭院。
外周边一圈与在中心原地转一圈用了同样的时间。
于是出现了一快一慢二个空间。
院是一个具体的空间形式,如四合院中的院。
院又是一个空间组织结构。
它是内向的。
如机关大院。
在如此对院的认识上,
非常建筑曾做过几个住宅及社区的设计。
它们在展览中以模型出现。
因此院城是对北京城市发展的观察与阐释。
它试图把其空间传统定义为内向。
以此寻找空间的中国性。
回复
ukeen
2006年04月06日 16:06:48
11楼
城市:曼谷 展览:运动中的城市 一九九九
曼谷:缺乏绿色的热带丛林。
运动中的城市:关于亚洲城市的展览回到了亚洲城市
非常建筑参展装置:竹墙
基地:锡利巴康大学建筑系的门前的室外空间。
竹墙用以改变改善这个空间的质量。
材料与建筑:活竹子为垂直元素,干竹蔑为水平元素。编织成墙面。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