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的转变或一个新传统的成长
wanglh7123
wanglh7123 Lv.12
2006年04月02日 16:26:16
只看楼主

现代建筑的转变或一个新传统的成长――60年代的建筑与理论Architecture in Transition or the Growth of a New Tradition: Theories and Architecture in 1960’s 一,战后初期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反思和修正 在二战后,“现代主义” 建筑的设计原则得到了普及。先前由众多先锋、实验支流逐渐汇集起来的功能理性主义主流至少分化为三个有代表性的方向:





现代建筑的转变或一个新传统的成长――60年代的建筑与理论

Architecture in Transition or the Growth of a New Tradition: Theories and Architecture in 1960’s



一,战后初期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反思和修正

在二战后,“现代主义” 建筑的设计原则得到了普及。先前由众多先锋、实验支流逐渐汇集起来的功能理性主义主流至少分化为三个有代表性的方向:

1,第一种方向是在以包豪斯学派为代表的欧洲理性主义观念影响下,对理性和功能主义的充实与提高。在这一方向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密斯为代表的对技术精美的追求,而规模更大也更为普遍的是受格罗皮乌斯影响的对理性主义和功能的充实。

2,第二个方向是象莱特、阿尔托、夏隆等人所代表的,对欧洲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修正。其实早在现代建筑运动初期,他们就一直对现代主义主体思想进行有机和人性的阐释。(以阿尔托为例,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代表作维堡市图书馆和帕米欧肺病疗养院,虽然被公认为“现代建筑”的传世之作,但其实已表现出芬兰独有的地方特征和民族情感。战后,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在四十年代初,阿尔托开始公开批判欧洲经验。)

● 阿尔托,珊纳特赛罗市政厅(Alvar Aalto, Säynatsalo Town Hall, 1950-55)

● 夏隆,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Hans Scharoun, Romeo and Juliet Apartments, Stuttgart, 1954-59)

● 夏隆,西柏林音乐厅(Hans Scharoun, the Philharmonie, Berlin,1956-63)。

3,第三个方向是第三代建筑师们对现代主义直接打出的反叛旗帜。50年代中期英国粗野主义(Brutalism)的出现既是这一倾向开始的象征,也是对50年代流行的存在主义思潮对人类本质和意义的思考作出的建筑反应。“粗野主义”是由第三代建筑师史密森(A&P.Smith)夫妇于1954提出的。粗野主义在欧洲和日本比较流行,60年代末逐渐消声匿迹。1956年国际建筑师联盟(CIAM)第十次大会上,“十人小组”(Team X)的出现意味着新兴的建筑批评精神已无法容忍功能主义旧有原则的限制,年青建筑师转而面对新的社会现实的要求和文化的品质问题。60以后,十人小组(包括Alison&Peter Smith, Aldo van Eyck, Jacob Bakema等)相对于现代主义的功能、形式、分区、自由平立面、效益,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概念,诸如:场所、邻里单元、意义、联系、乡土形式等。对后来建筑发产生重要影响的现象学、结构主义、人类学、行为心理学等开始被他们引入建筑中,使建筑学成为一个日益开放的学科。

● 史密森夫妇,金巷住宅区方案(A&P.Smith, Golden Lane Housing System, Central Coventry, 1952),以房屋、街道、区域、城市来对抗柯布关于居住、休息、工作、交通的功能分区。

● 谢菲尔德公园山公寓(Lynn and Smith, Park Hill, Sheffield, 1961)



二,60年代的建筑与理论

1,技术乌托邦运动,影响了后来的高技派

阿基格拉姆(Archigram),英国。1960年由Warren Chalk、Peter Cook、Dennis Crompton、David Grenne、Ron Herron、Michael Webb组成。阿基格拉姆的作品在精神上受到富勒技术浪漫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的影响,在形式上则受到了美国太空计划的鼓舞,参照了太空形象。构想了未来即时消费的生活城市和可替换、可游走的建筑容器。

● Ron Herron,行走城市(“Walking City”Project, 1964)

● Peter Cook,插入城市(“Plug-in City”, 1964)

● Archigram,瞬时城市(“instant city”, 1969),游牧生活

新陈代谢(Metabolism),日本。新陈代谢把城市和建筑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主张引入时间因素,明确城市和建筑的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

● 丹下健三,东京湾计划(Kenzo Tango, Tokyo Bay Project, 1960)

● 矶崎新,核心筒体系(Arata Isozaki, Joint Core Stem System,1960)

● 菊竹清训,海上城市(“Kikutake City”Project, 1958)

弗来德曼,空间城市(Yona Friedman, Spatial City, 1960s)

康斯坦,新巴比伦(New Babylon, photomontage, 1971)

2,超画室(Super Studio)和阿基佐姆(Archizoom Associate),佛罗伦萨。

探索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极度消费社会的未来景象,并追求一种静默的、几近于玄学的超感觉的诗意形象。

● 超画室, (Super Studio, Continuous Monument, 1969)

● Archizoom,无尽之城(Archizoom, No-stop City, 1970)

3, 60年代中期后现代古典主义的萌芽

4, 建筑理论的繁荣

a, G.巴尔特在1967年发表了《符号理论》,1969年与詹克斯收录了六篇关于建筑与符号关系理论的论文合编为《建筑中的含义》,奠定了建筑符号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后现代古典主义提供了符号学的理论支撑。

b, 1966年,文丘里出版了其极有影响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直接奠定了后现代古典主义思潮的思想基础。

C, 罗西1966年发表了《城市建筑》。奠定了建筑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并对欧洲新理性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理论的指导。



konglingniao
2009年04月15日 20:59:09
12楼
ding.好东西:) :) :)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