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场地的可持续性研究
wux7788_18763
2024年10月29日 16:29:27
只看楼主

来源:CA当代建筑

|

作者:谷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谷建 | Gu Jian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医疗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在线阅读

GB/T 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 于绿色建筑评价的核心要点在于“四节一环 保”,其中对于场地及环境的评价定义为“节 地与室外环境”。笔者于2015年参与编制了GB/ T 51153—2015《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主 要为“场地及环境”部分执笔,参考了很多国际 上相关的绿色医院评价标准、导则和指南,包括 《医疗建筑绿色指南》(GGHC)、《绿色医疗 建筑评价体系》(LEED HC)、《建筑研究所环 境评估法》(BREEAM HC)和《绿色之星评估体 系》(Green Star HC)等。考虑到医院建筑的特 殊性,笔者颇为认同GGHC对“可持续场地”的定 义,即医院用地不应单纯强调“节地”,但考虑 到当时标准的延续性,笔者在编制章节时将相应 内容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调整为“场地优化与 土地合理利用”。 [1]

现行的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 准》以“四节一环保”为基本约束条件,将节地与室外环境等相关内容分解并扩展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内容,从而形成一个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新版标准更加强调场地利用、周边生态环境的组织和利用,从更广的维度贴近并注重“使用”和高质量发展,其中“节约”这一关键词也变为“利用”与“组织”,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1 医院场地的特殊性          

在前期对建设项目进行详 医院建筑有几个独特的标准指标 :床位数 与日门急诊量能体现医院的规模和能力;用地及 建筑规模则通过床均建筑面积、床均用地面积来 体现。根据现行的建标110—2021《综合医院建 设标准》计算,设1 00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平 均每床建筑面积为150~200 ㎡;以建安费每平 方米8 000元计算,每张床位的综合建设成本超过 120万。从经济的角度看,与其他类型的公共建筑 相比,医院无疑是一种昂贵的公共建筑类型,其 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城市交通、市政资 源、资金和土地等。


尽管医院管理者与建筑设计师对医院的关注 点有各自的行业偏向,但他们对医院建筑在功能 效率、成本、安全和体验等方面的关注是高度统 一的(图1)。


医院项目定位,以及相应的场地规模、建 筑规模、功能设定、资源利用等,需要由多元智 力结构构成的顾问组进行理性的前期策划,包括 政策和决策顾问、建筑师、医院管理者、医疗专 家、规划专家、设备专家、财务顾问等,以便准 确定位后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事实上,我们在设计时经常会拿到智力结构 缺失或不完整、缺乏理性策划的“命题作文”。 例如 :1 00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有的用地面积 为4 h㎡(60亩),有的用地面积约为26.7 h㎡ (400亩),有的容积率甚至高达7。面对不同的 场地条件,诸如用地规模、场地及周边的限制条 件、可利用的资源、功能要素等,建筑师需要采 取不同的设计应对这些情况,这对建筑师来说是 个挑战。

1 思考维度比较                                                  


2 医院场地可持续性的要素

设计师需从资源节约和高质量发展两方面考 虑医院场地的可持续性。资源节约一方面指不可 再生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指资源的可利用度, 包括城市的市政资源、道路条件等。高质量发展 体现在功能实现、功能效率、功能安全、场地环 境的舒适度、场地使用的便利性及未来发展的弹 性等方面。概括来说,场地的可持续性要素大致 分为六方面内容。


2.1 用地规模          

医院建筑对场地有独特要求,设计师需要从 用地规模和场地环境方面进行多方面思考。

从安全性和功能性的角度考虑,医院在选 址、周边道路、市政设施条件、卫生间距、功能 分区及院感控制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从健 康舒适的角度考虑,医院建筑(尤其是病房)的 朝向、日照条件,以及自然的、生态化的康复环 境有严格规定。医院是建筑类型中的耗能“大 户”,全国医院建筑总面积占公共建筑总面积的 1/6,但能耗占比却高达1/4。因此,在强化院感 控制,特别是奥密克戎病毒肆虐的当下,自然采 光、通风良好的建筑不仅可以降低运维成本,还 可以使医院建筑更安全。从以上角度考虑,过度 集约型的用地并不是医院用地建设最好的选择。 然而,从功能流线和功能效率、交通组织等方面 考虑,建筑师又希望医院建筑能表现出高效便 捷、功能紧凑的特点。因此,医院用地规模不是 越分散越好,也不是越紧凑越好。


用地规模设定的前提是保障医疗功能效率、 效能高及安全,通过功能分区,人流、车流、物流的 动线组织,以及二级流程科室矩阵的关联度,实 现流程短捷、安全、高效,从而达到最优化的结 果,平衡患者对健康、舒适环境的要求,如自然 采光、通风、日照条件等,优化布局与设计,保 证医院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养、康复环境。


合理的土地开发强度、良好的场地环境及 场地的充分利用才是医院场地建设的最佳选择条 件。医院建筑对于场地的各种要求是在诸多矛盾 体的权重判断和综合平衡中完成的 :在效率与舒 适所产生的“紧”与“松”的矛盾中平衡,在安 全和便捷的矛盾中平衡,在资源节约与健康和舒 适中平衡,在成本与体验中平衡。医院设计应兼 顾使用者与设计师的思考角度,从而在多重权重 叠加后实现场地的最大价值。


设计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 容积率和合理的床均用地面积,对用地规模进行 双方面控制。从功能效率、安全性、环境、用地 集约化等方面考虑,用地容积率为1.6~2.2、床均 建筑面积为70~90 ㎡的效果较好。当然,这并非 一概而论,项目所处的环境条件、医院类型、医院 床位规模、上位规划、周边交通资源等条件都会对 项目产生影响,需建筑师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研判。


2.2 地下空间的利用          

对于功能愈加复杂的现代医院而言,地下空 间的利用潜力巨大,智能物流、停车服务、交通 组织(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接驳、建筑间的交 通联系)、商业服务、设备用房,乃至部分医疗 功能都可以在地下空间体现其价值。现代医院对 于地下空间的需求已超过总建筑面积的1/3,由此 产生的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的组合式交通系统, 犹如立体的城市街道网络,可以使繁杂的医院建 筑变得更具逻辑性、高效性。地下空间充分利用 的优势是使医院建筑利用不同的楼层合理分配洁 污区域,方便、安全地分区、分流,同时使医院功 能及动线更为紧凑、短捷,更充分地利用土地。


现代都市对于土地利用和交通等复杂城市问 题的解决方案是构筑一座由地面、空中和地下组 成的立体城市。面对大型现代化医院的复杂性, 建筑师们可以借鉴城市设计和管理方法,系统性 地解决问题(图2~图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门诊楼地下商业空间

                                        新加坡樟宜综合医院地下自动导引运输车(AGV)中心站          

                                        德国某医院地下管廊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地下连通周边商业设施

2.3 场地交通组织          

观察城市早高峰的动态交通路况地图,可以 发现拥堵点主要出现在两类区域 :一类是中小学 区域,另一类是医院区域。患者为了5 min的看病 时间,往往要在交通上花费4~5 h。大型医院就 诊早高峰的机动车数量堪比体育比赛后散场时的 车辆数,但作为交通规划和设计基础的医院用地 规模、周边城市道路条件、停车泊位等并未得到 重视。某座2 500张床位、日门诊量12 500人次的 新建大型综合医院的交通影响评价数据显示,其日 机动车吸发量将超过14 000辆,高峰小时吸发量将 达到3 300辆,其中进入医院的车辆达到2 500辆, 吸入量每分钟约为42辆。医院内的人流量同样惊 人,大规模医院每天的人流量将达到40 000人次。 [2] 面对数量如此巨大的人流与车流,为保障患者的 就诊效率和安全性,医院的交通规划设计应予以 足够重视,从而保障人们的安全。


场地交通组织包括人行与机动车的动态、静 态交通,即在交通动线范围内,考察场地交通的 可达性、便利性、安全性和效率性。在确定“边 界”——交通的始末点后,以此进行路径规划和 上落客接驳点这类节点的空间设计时,设计师需 考虑交通的效率、秩序、安全、可达性、便利性 及辨识性。人们通常理解的“人车分流”,只是为 人流与车流划出了“道”,并未代入各种复杂的交 通行为,也未考虑整体的使用过程及叠加效应,而 代入交通过程及行为的“人车分离”才是设计要实 现的目标(图6~图8)。 [2]

人车分离三要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城南院区人车分离的交通组织 

深圳市新华医院交通组织

2.4  场地交通环境的便利性与可达性                                                  

1)便利性。上落客接驳点的空间环境具有 良好的气候适应性 :患者由于体弱,无法长期处 在气候恶劣、寒冷或炎热的环境中,因此设计师 在设计医院的接驳点时,应设置遮风挡雨、防寒 及遮阴的设施,避免对患者造成次生伤害。上下 客接驳点与车库、停车场的连接路径应具有较高

的适应性 :设计应考虑交通行为时序的多种适 应性,使落客后离开和落客后前往停车空间的路 径、由停车空间前往接驳点上客的路径、出租车 和网约车的等候及上客路径更加便捷。


2)可达性。设计应考虑公交站点与院区入 口、院区入口与具有辨识度的建筑入口之间的步行 距离。正常成年人的平均步行速度为80 m/min, 60岁老年人行走的速度为50 m/min。若根据此速 度计算患者的步行距离,步行距离为200~300 m 较佳( 4~6 min的步行距离)。


2.5 场地环境生态及舒适性          

室外环境要考虑光环境控制、环境噪声控 制、风环境控制及降低热岛强度等方面。光环境 控制包括对建筑外墙材料、照明灯具的选择,以 及对夜景照明的控制。环境噪声控制需考虑建筑 布局及合理的防噪、降噪措施。在风环境控制方 面,患者体弱,对风环境的敏感度高,因此位于 严寒或寒冷多风地区的医院应在上客区设置遮风 候车设施,位于夏热冬暖或夏热冬冷地区的医院 应设置遮阳候车设施,旨在提高候车等候空间的 环境品质,避免环境对患者造成的次生伤害。在 上述地区,500张床位以上的大中型医院应设置急 救车入室厅或半开放门廊,既保证急救绿色通道 形成闭环,急救工作不受干扰,又降低了室外不 利气候条件对救治病患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保护 了患者的隐私。入室厅墙面、柱和顶棚设置插座 和医疗气体接口,便于医护人员在应对大规模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及时开展救治工作(图9)。


场地生态涉及场地地形地貌的利用、生态保 护、绿色雨水设施的设计、雨水径流控制、绿化 绿植等方面,因此设计应遵循低强度开发、低成 本运营的原则。

                                        德国乌尔姆大学医院急救车入口空间          

2.6  场地的弹性


伴随业务量的增长、疾病谱的变化、医疗 技术的更新、科技带来的新型诊疗设备的不断 进步,医院建筑的功能单元始终处在功能重组、 重构、集成的变化中。医院建筑设计表现出单元 化、平台化、综合化、立体化四个特征,设计师 通过实现功能间的交叉、融合、互通、整合,利 用单元化、模块化、模数化的设计手法,增强医 院建筑的弹性,达到功能可移动、可复制、可生 长、可协作、可改变的目标。 [2] 


场地弹性的设计策略不应仅限于预留用地, 预留用地虽保证了医院建筑的可生长性,但不是 任何简单的预留都具有有效的弹性,建筑生长需 要在大功能区的发展端实现,因此功能区的整体 逻辑不应被破坏。


单元模块间的内院空间为场地提供了弹性可 能。处在共同逻辑下的两个单元间的内院,可以 扩展成第三个模块或两单元间的连接模块,为功 能的集成、重组带来了灵活性。


场地弹性的设计策略需要根据用地规模采 取不同的设计手法,规模紧张或紧凑的用地需要 采用建筑外扩、占边的内向型布局模式,围棋里 “金角银边草肚皮”的技法给设计团队提供了土 地利用的策略。佛山市妇女儿童医院项目就采用 了这种方法,在钻石型的不规则用地里将建筑沿 边布局,使内核形成动线环绕的共享中心花园, 门诊、医技、住院、保健等功能区分边呈环绕串 联式,中心花园景观和各功能模块形成多层次叠 合的院落空间(图10)。


宽松、适宜型用地则需要采用外向型布局模 式,通过外化塑造环境与建筑的融合,通过内收 提高功能效率并实现功能连接。设计在功能高效 的整合型建筑形体的基础上,对用地加以切割、 分解,使其“开枝散叶”,从而通过功能动线确定 的功能区逻辑,为功能扩展端的用地预留空间。


无论用地规模如何,医院建筑的场地弹性 都是在功能逻辑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功能逻辑 产生了动线设定,建筑设计便在此基础上,使功 能、空间与环境实现融合。■

10                                          佛山市妇女儿童医院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 佛山市妇女儿童医院

床位数  | 1 000张

总建筑面积 | 198 600 ㎡

用地面积 | 60 600 ㎡(含预留用地10 500 ㎡)

停车泊位 | 1 354个(含地下停车位1 200个)

建筑密度  | 33%

容积率  | 2.22

建筑高度 | 81.25 m


图片来源


图1、图6~图8:作者绘制          
图2~图5、图9 :作者拍摄          
图10:楼洪亿拍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 :GB/T 51153—2015[S].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6-12.          

[2] 谷建.戴着镣铐的舞蹈 :医院设计随想[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免费打赏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