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施工第一线的施工和监理人员,没有时间和条件系统学习设计规范,行业指导部门也没有在继续教育中安排这两类人员学习设计规范,这两类人员初步了解一些设计规范,对工作是有帮助的。考虑到大多数人员的实际,将设计规范关于构造措施的主要条文摘编出来,供大家参阅。除了设计规范外,还有有关法律法规的一些条文,也收录整理后摘要上传,企盼对有需要的人士有所帮助!《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奋斗在施工第一线的施工和监理人员,没有时间和条件系统学习设计规范,行业指导部门也没有在继续教育中安排这两类人员学习设计规范,这两类人员初步了解一些设计规范,对工作是有帮助的。考虑到大多数人员的实际,将设计规范关于构造措施的主要条文摘编出来,供大家参阅。
除了设计规范外,还有有关法律法规的一些条文,也收录整理后摘要上传,企盼对有需要的人士有所帮助!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必读条文与理解应用注意事项
原创
前 言
我国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经历4年半的修订,已由国家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2年02月20日联合发布,自2002年04月01日起施行。
一
新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较原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1989改动的主要内容有:
1 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1)增加了有关耐久性的规定;
(2)提高了混凝土强度等级并调整了设计参数
(3)规定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以热轧带肋HRB400(III)级钢筋为主导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高强低松弛钢丝和钢绞线为主导钢筋、各种冷加工钢筋(冷拉、冷拔、冷轧、冷扭)不再列入规范而交由行业规程管理。
(4)增加了混凝土结构分析的有关内容
2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计算
(1)预应力构件的计算要求
(2)正截面承载能力计算
(3)受压构件设计方法的改进
(4)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5)其他承载力计算
3 基本构造要求及构件规定
(1)伸缩缝和保护层厚度
(2)受力钢筋的锚固和连接
(3)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4)钢筋延伸长度的确定
(5)板、梁、墙中的裂缝控制措施
(6)框架节点设计方法的完善
(7)深受弯构件的设计
4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1)提高了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安全储备
(2)调整了轴压比限值及抗震构造措施
12楼
63混凝土结构的防火对保护层的构造要求:
混凝土结构的防火要求
64 100年使用年限对保护层的要求:
对处于一类环境中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房屋结构,要求将基本保护层增加40%,并且还应采取表面保护及定期维修等措施。
7 工程应用示例
【例9.2.1】某框架-剪力墙结构商务楼,现浇混凝土结构。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最大钢筋直径如下表相应栏目所示,请确定各类构件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并填入表中。
解: 先确定环境类别;再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受力钢筋直径确定保护层最小厚度,最后从中取较大值,具体保护层厚度见表中相应列数值。
混凝土结构保护层一览表
构件类别 环境条件 环境类别 混 凝 土强度等级 纵向受力钢筋 辅助钢筋
直径 保护层厚 直径 保护层厚
基础 有垫层 二a C20 18 40 10 30
柱 室 内 一 C35~C50 32 35 10 25
梁 室 内 一 C30~C40 25 25 10 15
楼板 室 内 一 C25~C30 12 20 8 12
厕所、浴室 二a C25~C30 12 20 8 12
剪力墙 室 内 一 C25~C35 14 20 8 12
雨蓬、檐口板 室外、有抹面层 二a C30 12 25 8 17
钢 筋 的 锚 固 资 讯
钢筋锚固机理
钢筋的粘结锚固力系由胶合力、摩擦力、咬合力及机械锚固等构成。
(1)拉拔试件 (2)τ-s曲线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本构关系 锚固抗力与锚固长度的关系
(1)末端带135°弯钩 (2)末端与钢板穿孔塞焊 (3)末端与短钢筋双面贴焊
钢筋机械锚固的形式及构造要求
回复
13楼
9.3.1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普通钢筋 la=α d fy / ft (9.3.1-1)
预应力钢筋 la=α d fpy / ft (9.3.1-2)
式中 lat——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
fy、fy ——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表4.2.3-1、4.2.3-1采用;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表4.1.4采用;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40时,按C40取值;
d——钢筋的公称直径;
α——钢筋的外形系数,按表9.3.1取用。
表9.3.1 钢 筋 的 外 形 系 数
钢筋类型 光面钢筋 带肋钢筋 刻痕钢丝 螺旋肋钢丝 三股钢绞线 七股钢绞线
α 0.16 0.14 0.19 0.13 0.16 0.17
注:光面钢筋系指HPB235级钢筋,其末端应做180°弯钩,弯后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3d,但作受压钢筋时可不做弯钩;带肋钢筋系指HRB335级、HRB400级钢筋及RRB400级余热处理钢筋。
钢筋绑扎搭接连接相关资讯
钢筋绑扎搭接连接的机理
(1)搭接传力的微观机理 (2)搭接钢筋的劈裂及分离趋势
钢筋搭接传力的机理
(1)搭接传力模型 (2)搭接传力的极限状态
钢筋搭接传力的机理
回复
14楼
(1)接头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 (2)搭接破坏和龟裂鼓出
搭接区域的裂缝状态
9.4.1 钢筋的连接可分为两类:绑扎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机械连接接头或焊接接头的类型和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受力钢筋的接头宜设在受力较小处。在同一根钢筋上宜少设接头。
9.4.2 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如桁架和拱的拉杆)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当受拉钢筋的直径d>28mm及受压钢筋的直径d>32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9.4.3 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宜相互错开。
钢筋绑扎搭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1.3倍搭接长度,凡搭接接头中点位于该连接区段长度内的搭接接头均属于同一连接区段。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该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与全部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图9.4.3)。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 图9.4.3 同一连接区段内的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注:图中所示同一连接区段内的搭接接头钢筋为2根,当4根钢筋直径相同时,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为50%
对梁类、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25%;对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当工程中确有必要增大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时,对梁类、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50%;对柱类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
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应根据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计算:
ll=ζla (9.4.3)
式中 ll——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
la——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按本规范第9.3.1条确定;
ζ——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修正系数,按表9.4.3取用。
表9.4.3 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修正系数
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 ≤25 50 100
ζ 1.2 1.4 1.6
相关资讯: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公式(9.3.1-1)、(9.3.1-2)和(9.4.3)算得纵向的受拉钢筋最小搭接长度如表9.4.3-1
表9.4.3-1 纵向受拉钢筋基本最小搭接长度(理论计算值,ζ=1.2)
钢 筋 类 型 混 凝 土 强 度 等 级
C15 C20 C25 C30 C35 ≥C40
光园钢筋 HPB(I)级 44.3d 36.7d 31.8d 28.2d 25.7d 23.6d
带肋钢筋 HRB(II)级 55.4d 45.8d 40.0d 35.2d 32.1d 29.5d
HRB400(III)级、RRB400(III)级 — 55.0d 47.6d 42.3d 38.5d 35.4d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为了方便施工及验收,将纵向受拉钢筋最小搭接长度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要求进行了适度调整和归并,给出了附录B——纵向的受拉钢筋最小搭接长度。
建造师和施工监理师在理解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规范的相关条文后,可根据钢筋的强度、外形、直径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等指标,更准确合理地应用规范。
表B.0.1 纵 向 受 拉 钢 筋 最 小 搭 接 长 度
钢 筋 类 型 混 凝 土 强 度 等 级
C15 C20~C25 C30~ C35 ≥C40
光园钢筋 HPB(I)级 45d 35d 30d 25d
带肋钢筋 HRB(II)级 55 d 45 d 35 d 30 d
HRB400(III)级、RRB400(III)级 --- 55d 40d 35d
注:1本表适用于纵向受拉钢筋的綁扎接头面积百分率≤25%的情况;
2 当綁扎接头面积百分率介于25%~50%之间时,表中数值乘以系数1.2取用(此时的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应该是1.4,但是表中数值是按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1.2计算而得,因此须乘以调整系数:1.4÷1.2≈1.17,取1.2);
3当綁扎接头面积百分率大于50%时,表中数值乘以系数1.35取用(此时的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应该是1.6,但是表中数值是按纵向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1.2计算而得,因此须乘以调整系数:1.6÷1.2≈1.33,取1.35);
4当最小搭接长度两根直径不同的钢筋搭接长度,以较细钢筋的直径计算;
5当带肋钢筋直径Φ>25 mm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1取用;
6对环氧树脂涂层的带肋钢筋,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25取用;
7在混凝土凝固过程中易受扰动时(如采用滑升模板和爬升模板等方式施工),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1取用;
8对末端采用机械锚固措施的带肋钢筋,其最小搭接可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0.7取用;
9当带肋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搭接钢筋直径的三倍且配有箍筋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可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0.8取用;
10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结构构件,其受力钢筋最小搭接长度对一、二级抗震等级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15取用,对三级抗震等级应按相应数值乘以系数1.05取用,对四级抗震等级的结构构件不作调整;
11在任何情况下受拉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
12纵向受压钢筋搭接时,其最小搭接长度应按上述规定确定后,乘以系数0.7取用。在任何情况下,受压钢筋的最小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mm。
确定搭接长度举例
【例9.4.3-1】某构件二级抗震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C35,纵向受拉钢筋采用RRB400(III)级 ΦR28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綁扎接头面积百分率40%,试确定其搭接长度。
解: 最小搭接长度=40d×1.2×1.1×1.25×1.15=75.9d=2126mm。
钢筋每个接头可按增加2150mm长度备料。
又解: 最小搭接长度=38.5d×1.2×1.1×1.25×1.15=73.05d=2045.5mm。
钢筋每个接头按增加2050mm长度备料,符合设计规范规定要求,监理工程师应予以合格验收。
【例9.4.3-2】某构件无抗震设防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C25,纵向受压钢筋采用HRB335(II)级 Φ18带肋钢筋,綁扎接头面积百分率60%,试确定其搭接长度。
解: 最小搭接长度=45d×1.35×0.7=42.525d=765.45mm。
钢筋每个接头可按增加800mm长度备料。
又解: 最小搭接长度=40d×1.35×0.7=37.8d=680.4mm。
钢筋每个接头可按增加700mm长度备料,符合设计规范规定要求,监理工程师应予以合格验收。
【例9.4.3-3】某无垫层基础梁构件,最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70mm,按3级抗震等级要求设防,混凝土强度等级C30,纵向受拉钢筋采用HRB400(III)级 Φ22带肋钢筋,綁扎接头面积百分率40%,试确定其搭接长度。
解: 最小搭接长度=40d×1.2×0.8×1.05=40.32d=887.04mm。
钢筋每个接头可按增加900mm长度备料。
又解: 最小搭接长度=35.3d×1.2×0.8×1.05=35.59d=782.98mm。
钢筋每个接头可按增加800mm长度备料,符合设计规范规定要求,监理工程师应予以合格验收。
9.4.5 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其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当钢筋受拉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当钢筋受压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当受压钢筋直径d>25mm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2个钢筋。
11.3.6 第3款 (抗震框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11.3.6-2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表11.3.6-2 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抗震等级 加密区长度(mm) 箍筋最大间距(mm) 箍筋最小直径(mm)
一级 2h和500中的较大值 纵向钢筋直径的6倍,梁高的1/4和100中的最小值 10
二级 1.5h和500中的较大值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100中的最小值 8
三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150中的最小值 8
四级 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150中的最小值 6
回复
15楼
第三篇 梁板构件的构造规定
10.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10.1.1规定的数值。
表10.1.1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最小厚度(mm)
板 的 类 别 最小厚度
单向板 屋面板 60
民用建筑楼板 60
工业建筑楼板 70
行车道下的板 80
双 向 板 80
密肋板 肋间距小于或等于700mm 40
肋间距大于700mm 50
悬臂板 板的悬臂长度小于或等于500mm 60
板的悬臂长度大于500mm 80
无 梁 楼 板 150
10.1.2 混凝土板应按下列原则进行计算:
1 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 两边支承的板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1) 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小于或等于2.0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2) 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2.0,但小于3.0时,宜按双向板计算;当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的构造钢筋;
3) 当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或等于3.0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10.1.3 当多跨单向板、多跨双向板采用分离式配筋时,跨中正弯矩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的延伸长度应覆盖负弯矩图并满足钢筋锚固长度要求。
10.1.4 板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1.5h,且不宜大于250mm。
10.1.5 简支板或连续板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宜适当增加。
10.1.6 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的三分之一。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图10.1.6)。
10.1.7 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承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按下列规定:
1 现浇楼盖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筑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入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在双向板中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板角处该钢筋应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或按放射状布置;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也应沿柱边或墙的阳角边布置构造钢筋,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上述上部构造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
2 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垂直的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七分之一;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该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四分之一;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
10.1.8 当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加大,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注:当有实践经验或可靠措施时,预制单向板的分布钢筋可不受本条限制。
10.1.9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
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也可另行设置构造钢筋网,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
10.1.10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 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
2 按计算所需的箍筋及相应的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范围内,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的分布长度不应小于1.5h0(图10.1.10a);箍筋应做成封闭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h0/3;
3 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图10.1.10b);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向外(1/2~1/3)h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根。
10.1.11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当板的厚度h>2m时,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纵、横方向的钢筋外,尚宜沿板厚度方向间距不超过1m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其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10.1.12 当板中采用箍筋焊接网片配筋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板的构造要求相关资讯
(1)板的配筋方式 由于板在跨中一般承受正弯矩而在支座承受负弯矩,因此在板跨中须配置底部钢筋而在支座处往往配置板面钢筋,从而有(a)分离式配筋和(b)弯起式配筋两种配筋方式。
回复
16楼
(2)约束边缘的裂缝 (3)现浇板中与梁垂直的构造钢筋(右下图)
(4)板角钢筋布置
(5)板的温度——收缩钢筋
10.2.1 钢筋混凝土梁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高h<300mm时,不应小于8mm。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梁的下部纵向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的钢筋水平方向的中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纵向受力钢筋根数,当梁宽≥100mm时,不宜少于2根;当梁宽<100mm时,可为1根。本条相关资讯
1、梁内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
钢筋类型 受力钢筋 架立钢筋
条件 h<300mm h≥300mm l<4m 4m≤l≤6m l>6m
直径d(mm) 8 10 8 10 12
2、梁内多层钢筋、粗钢筋、并筋(及钢筋束)的配置及解决方法图示
10.2.2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连续梁简支端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其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las(图10.2.2)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V≤0.7ftbh0时
las≥5d
2 当V>0.7ftbh0时带肋钢筋 las≥12d光面钢筋 las≥15d此处,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 如纵向受力钢筋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锚固长度不符合上述要求时,应采取在钢筋上加焊锚固钢板或将钢筋端部焊接在梁端预埋件上等有效措施。
支承在砌体结构上的钢筋混凝土独立梁,在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las范围
内应配置不少于2个箍筋,其直径不宜小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间距不宜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10倍;当采取机械锚固措施时,箍筋间距尚不宜大于纵向受力钢筋最小直径的5倍。
注:对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及以下的简支梁和连续梁的简支端,当距支座边1.5h范围内作用有集中荷载,且V>0.7ftbh0时,对带肋钢筋宜采取附加锚固措施,或取锚固长度las≥15d。
(本条相关资讯 1 此处的跨边有集中力作用,是指混凝土梁简支支座跨边1.5h范围内作用有集中荷载作用,且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所产生的剪力占总剪力值的75%以上的情况。
2 支座较短水平锚固长度不足时可将纵向受力钢筋的端部弯起锚固。
3 简支支座的钢筋锚固机理 简支支座处理论上弯矩等于零,理论上纵向受力钢筋的应力趋近于零,但实际上并不尽然。一方面,支座以外的梁底纵向钢筋仍是有应力的。其向支座内延伸的部分应有一定的锚固长度,才能在支座边建立起必须的应力。另一方面,简支支座处尽管弯矩较小,但正是剪力最大的部位。由于弯矩、剪力的双重作用,容易在支座附近的区域产生“剪—弯斜裂缝”。梁的荷载一般作用于梁顶,因此在斜裂缝产生以后,斜裂缝底部纵向钢筋有可能承担斜裂缝顶部截面相应的弯矩。这种钢筋应力与实际承载弯矩的错位称为“斜弯现象”(资讯图10.2.2.1)。显然,由于“斜弯现象”的影响,简支支座底部纵向钢筋实际应力比按弯矩图计算的应力值大得多。试验分析证实了上述特点(资讯图10.2.2.2))
资讯图10.2.2.1 斜弯现象 资讯图10.2.2.2 应力延伸进入支座
10.2.3 钢筋混凝土梁支座截面负弯矩纵向受拉钢筋不宜在受拉区截断。当必须截断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当V≤0.7ftbh0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 la;
2 当V>0.7ftbh0时,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 la+ h0;
3 当按上述规定确定的截断点仍位于负弯矩受拉区内,则应延伸至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不小于1.3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1.2 la+ 1.7h0。
10.2.4 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应有不少于两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本规范第10.2.8条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并按本规范第10.2.7条的规定在梁的下边锚固。
10.2.5 梁内受扭纵向钢筋的配筋率ρt l应符合下列规定:
ρt l=0.6√(T / Vb)ft / fy (10.2.5)
当T/Vb>2.0时,取T/Vb=2.0。
式中 ρt l——受扭纵向钢筋的配筋率:ρt l=As t l / (bh) ;
b——受剪的截面宽度,按本规范第7.6.1条的规定取用;
As t l——沿截面周边布置的受扭纵向钢筋总截面面积。
沿截面周边布置的受扭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和梁截面短边长度;除应在梁截面四角设置受扭纵向钢筋外,其余受扭纵向钢筋宜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受扭纵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
在弯剪扭构件中,配置在截面弯曲受拉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按本规范第9.5.1条规定的受弯构件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出的钢筋截面面积与按本条受扭纵向钢筋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的钢筋截面面积之和。
对箱形截面构件,本条中的b均应以bh代替。
10.2.6 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应少于2根;该纵向受力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2l0,此处,l0为该跨的计算跨度。
回复
17楼
10.2.7 在混凝土梁中,宜采用箍筋作为承受剪力的钢筋。
当采用弯起钢筋时,其弯起角宜取45°或60°;在弯起钢筋的弯终点外应留有平行于梁轴线方向大锚固长度,在受拉区不应小于20d,在受压区不应小于10d,此处,d为弯起钢筋的直径;梁底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起,顶层钢筋中的角部钢筋不应弯下。
10.2.8 在混凝土梁的受拉区中,弯起钢筋的弯起点可设在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前,但弯起钢筋与梁中心线的交点应位于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之外(图10.2.8);同时,弯起点与按计算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h0/2。当按计算需要设置弯起钢筋时,前一排(对支座而言)的弯起点至后一排的弯终点的距离不应大于表10.2.10中V>0.7ftbh0+0.05Np0一栏规定的箍筋最大间距。弯起钢筋不应采用浮筋。10.2.9 当计算不需要箍筋的梁,当截面高度h>300mm时,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当截面高度h=150~300mm时,可仅在构件端部各四分之一跨度范围内设置箍筋;但当在构件
中部二分之一跨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箍筋; 当截面高度h<150mm时,可不设箍筋。
10.2.10 梁中箍筋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10.2.10的规定,当V>0.7ftbh0+0.05Np0时,箍筋的配箍率ρsv(ρsv=Asv/(bs))尚不应小于0.24ft / fyv;
2 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应做成封闭式;此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同时不应大于400mm;当一层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d;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时且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3 梁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接头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第9.4.5条的规定。
表10.2.10 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mm)
梁 高 h V>0.7ftbh0+0.05Np0 V≤0.7ftbh0+0.05Np0
150<h≤300 150 200
300<h≤500 200 300
500<h≤800 250 350
H>800 300 400
10.2.11 对截面高度H>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对截面高度H≤800mm的梁,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尚不应小于纵向受压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
10.2.12 在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ρsv(ρsv=Asv/(bs))不应小于0.28ft / fyv。箍筋间距应符合本规范表10.2.10的规定,其中受扭所需要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受扭所需要的箍筋面积;受扭所需要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
在超静定结构中,考虑协调扭转而配置的箍筋,其间距不宜大于0.75b,此处,b按规范第7.6.1条的规定取用。
对箱形截面构件,本条中的b均应以bh代替。
10.2.13 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箍筋、吊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箍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的范围内,此处,S=2h1+3b(图10.2.13)。当采用吊筋时,其弯起段应伸至梁上边缘,且末端水平段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10.2.7条的规定。
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Asv ≥ F/(Ffyv / sinα) (10.2.13)
式中 Asv——承受集中荷载所需的附加横向钢筋总截面面积;当采用附加吊筋时,Asv应为左、右弯起段截面面积之和;
F——作用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设计值;
α——附加横向钢筋与梁轴线的夹角。
(a)附加箍筋 (b)附加吊筋
注:图中尺寸单位mm
图10.2.13 梁截面高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的附加横向钢筋的布置
10.2.14 当构件内折角位于受拉区的时,应增设箍筋(图10.2.14)。该箍筋应能承受未在受压区锚固的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小于全部纵向钢筋合力的35%。由箍筋承受的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未在受压区锚固的纵向受拉钢筋的合力为:
Ns1=2fyAs1cosα/2 (10.2.14—1)
2 全部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的35%为:
Ns2=0.7fyAscosα/2 (10.2.14—2)
式中 As——全部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积;
As1——未在受压区锚固的纵向受拉钢筋的截面积;
α——构件的内折角。
按上述条件求得的箍筋应设置在长度S范围内,此处,S=h tan (3α/ 8)。
图10.2.14钢筋混凝土梁内着角处配筋
10.2.15 梁内架立钢筋的直径,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宜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
10.2.16 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此处,腹板高度hw按本规范第7.5.1条的规定取用。
10.2.17 对钢筋混凝土薄腹梁或需作疲劳验算的钢筋混凝土梁,应在下部二分之一梁高的腹板内沿两侧配置直径为8~14mm、间距为100~150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应按下密上疏的方式布置。在上部二分之一梁高的范围内,纵向构造钢筋可按本规范第10.2.16条的规定配置。
相 关 资 讯
1 钢筋的延伸长度和切断点
2 支座附近梁端撕裂裂缝图示
3 悬臂梁受斜弯影响而开裂图示
4 弯起钢筋的构造要求图示
5梁侧裂缝、梁侧防裂构造钢筋图示
回复
18楼
第四篇 墙柱类构件的规定
10.3.1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的直径及配筋率·园柱的构造要求 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园柱中纵向钢筋宜沿周边均匀布置, 根数不宜少于8根,且不应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2mm的规定是希望柱中采用直径较大的钢筋,避免钢筋受压屈曲;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的规定是为了防止柱截面过小,过分依赖钢筋的抗力承载而造成结构性能不良;园柱中纵向钢筋的规定是为了园柱截面的合理受力。
2 纵向构造钢筋钢筋 当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h≥600mm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为10~16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纵向构造钢筋的配置是为了避免过大的无筋表面,与箍筋一起构成对柱核心部位混凝土地围箍约束,这是增强和维持柱抗力的重要条件(第10.3.1条 和 第10.3.2条 资讯图)。
3 纵向钢筋的最小间距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对水平浇筑的预制柱,其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规范第10.2.1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纵向钢筋的净间距过小,混凝土浇筑、振捣不便,容易引起蜂窝、孔洞等不密实的缺陷,理由与第2款。
4纵向钢筋的最大间距 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 为了避免过大的无筋表面,维持对柱核心部位混凝土地围箍约束,理由同第2款。
第10.3.1条 和 第10.3.2条 资讯图
10.3.2 柱中箍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箍筋的形式 柱及其他受压构件中的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园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3.1条规定的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柱中箍筋除了承受横向荷载引起的剪力外,还起着围箍约束核心部位混凝土,改善柱的受力性能和增强抗力的作用。
2 箍筋间距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这是保证箍筋约束作用所必须的条件。
3 箍筋直径 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这也是保证箍筋约束作用所必须的条件。
4 高配筋率柱的配箍构造要求 当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当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表面混凝土截面相对较小,轴压比很大。因此更需要通过加强配箍的约束以维持柱应有的承载力和延性。
5 复合箍筋 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这个规定保证了柱内受力钢筋能够得到有效的侧向约束,避免受压屈曲而影响其承载力。
6 箍筋间距加密 柱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应符合于本规范第9.4.5条的规定。这是保证柱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抗力的必要措施。
10.3.3 螺旋式·焊接环式间接钢筋构造要求 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环式间接钢筋的柱中,如计算中考虑间接钢筋的作用,则间接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80mm及dcor/5(dcor为按间接钢筋内表面确定的核心截面直径),且不宜小于40mm,间接钢筋的直径应符合于本规范第10.3.2条的规定。在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中,曾规定当采用连续螺旋式配箍作间接钢筋时,承载力可以提高,但应满足一定的约束要求。
10.3.4 工形截面柱构造要求 工形截面的柱翼缘厚度不宜小于120mm,腹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当腹板开孔时,宜在孔洞周边每边设置2~3根直径不小于8mm的加强筋,每个方向加强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被截断钢筋的截面面积。此规定是为了使截面不致过于薄弱而影响受力效果;开孔腹板孔洞周边每边设置的加强筋与原规范相同,工程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10.3.5 腹板开孔的工形截面柱的刚度和承载力计算规则 腹板开孔的工形截面柱,当孔的横向尺寸小于柱截面高度的一半、孔的竖向尺寸小于相邻两孔之间的净间距时,柱的刚度可按实腹工形截面柱计算,但在计算承载力时应扣除孔洞的削弱部分。当开孔尺寸超过上述规定时,柱的刚度和承载力应按双肢柱计算。
10.4.1 梁上部纵向钢筋在框架中间层端节点内锚固 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层端节点的锚固长度,当采用直线锚固形式时,不应小于la,且伸过柱中心线不宜小于5d ,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当截面尺寸不足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对边并向下弯折,其包含弯弧段在内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包含弯弧段在内的竖直投影长度不应小于15d(图10.4.1),la为本规范第9.3.1条规定的受拉钢筋锚固长度。此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梁柱边界产生过大的裂缝。
框架梁下部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处的锚固要求与本规范第10.4.2条中间节点处梁下部纵向钢筋的锚固要求相同。
10.4.2 框架梁或连续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范围(图10.4.2),该钢筋自节点或支座边缘伸向跨中的截断位置应符合本规范第10.2.3条的规定。
框架梁或连续梁下部纵向钢筋在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处应满足下列锚固要求:
1 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的强度时,其伸入节点或支座的锚固长度应符合本规范第10.2.2条中V>0.7ftbh0时的规定;
2 梁下部纵向钢筋应锚固在节点或支座内的锚固与搭接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下部纵向钢筋应锚固在节点或支座内,此时,可采用直线锚固形式(图10.4.2a),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3.1条确定的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下部纵向钢筋也可采用带90°弯折的锚固形式(图10.4.2b)。其中,竖直段应向上弯折,锚固端的水平投影长度及竖直投影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10.4.1条对端节点处梁上部钢筋带90°弯折锚固定规定;下部纵向钢筋也可伸过节点或支座范围,并在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图10.4.2c);
3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压强度时,下部纵向钢筋应按受压钢筋锚固在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内,此时,其直线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7la;下部纵向钢筋也可伸过节点或支座范围,并在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
10.4.3 框架柱的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层中间节点和中间层端节点,柱纵向钢筋接头应设置在节点区以外。
顶层中间节点的柱纵向钢筋及顶层端节点的内侧柱纵向钢筋可用直线方式插入顶层节点,其自梁底标高算起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3.1条确定的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且柱纵向钢筋必须伸至柱顶。当顶层节点处梁截面高度不足时,柱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并向节点内水平弯折。当充分利用柱纵向钢筋的抗拉强度时,柱纵向钢筋锚固段弯折前的竖向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5 la,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当柱顶有现浇板且板厚不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柱纵向钢筋也可向外弯折,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此处,d为纵向钢筋的直径。
10.4.4 框架顶层端节点处,可将柱外侧纵向钢筋的相应部分弯入梁内作梁上部纵向钢筋使用,也可将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顶层端节点及其附近部位搭接。搭接可采用下列方式:
1 搭接接头可沿顶层端节点外侧及梁端顶部位置(图10.4.4a),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其中,伸入梁内的外侧柱纵向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外侧柱纵向钢筋全部截面面积的65%,梁宽范围以外的外侧柱纵向钢筋宜沿节点顶部伸至柱内边,当柱纵向钢筋位于柱顶第一层时,至柱内边后宜向下弯折不小于8d后截断;当柱纵向钢筋位于柱顶第二层时,可不向下弯折。当有现浇板且板厚不小于8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0时,梁宽范围以外的外侧柱纵向钢筋也可伸入现浇板内,其长度与伸入与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相同。当外侧柱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时,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应满足以上规定,且宜分两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0d。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外侧并向下弯至梁下边缘高度后截断。此处,d为柱外侧纵向钢筋的直径。
2 搭接接头也可沿柱顶外侧布置(图10.4.4b),此时,搭接长度竖直段不应小于1.7 la。 当梁上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1.2%时,弯入柱外侧的梁上部纵向钢筋应满足以上规定,且宜分两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0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柱外侧纵向钢筋伸至柱顶后宜向节点内水平弯折,弯折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d为柱外侧纵向钢筋的直径。
回复
19楼
10.4.5 框架顶层端节点处梁上部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AS应符合下列规定:
AS≤0.35βcfcbbh0 / fy (10.4.5)
式中 bb——梁腹板宽度;
h0——梁截面有效高度。
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角部的弯弧内半径,当钢筋直径d≤25mm时,不宜小于6d;当钢筋直径d>25mm时,不宜小于8d。此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当弯弧内径过小时,由应力集中可能造成弯弧内混凝土局部挤压破碎而引起裂缝,参见本条资讯图。
回复
20楼
10.4.6 框架节点一般配箍要求 在框架节点内设置水平箍筋,箍筋应符合本规范第10.3.2条对柱中箍筋的构造规定,但间距不宜大于250mm。此规定主要是为了维持箍筋对节点核心区域混凝土的有效约束。 四周约束节点的配箍要求 对四边均有梁与之相连的中间节点,节点内可设置沿周边的矩形箍筋。当节点四周均有梁与之连接时,此中间节点由于受到周边梁端的约束而处于有利的受力状态,柱内纵筋不存在压曲的危险。节点内可以只配沿周边的矩形箍筋而无须再设置复合箍筋。这无疑极大地方便了设计与施工。 纵筋搭接区段的配箍要求 当顶层端节点内设有梁上部纵向钢筋和柱外侧纵向钢筋的搭接接头时,节点内水平箍筋应符合本规范第9.4.5条的规定。〖引用条文9.4.5 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其直径不应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当钢筋受拉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当钢筋受压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当受压钢筋直径d>25mm时,尚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2个钢筋。〗顶层端节点的柱外侧纵筋与梁上部纵筋搭接时,节点内应配置足够的水平箍筋,并按受拉搭接的要求配箍。即直径≥d/4(d为搭接钢筋的较大直径);间距≤5d(d为搭接钢筋的较小直径)且不大于100mm。
10.5.1 ……
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
10.5.2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厚度不应小于140mm;对剪力墙结构,墙的厚度尚不宜小于楼层高度的1/25; 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墙的厚度尚不宜小于楼层高度的1/20。
当采用预制楼板时,墙的厚度尚应考虑预制板在墙上的搁置长度以及墙内竖向钢筋贯通的要求。
10.5.8 剪力墙墙肢梁端应配置竖向受力钢筋,并与墙内的竖向分布钢筋共同用于墙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每端的竖向受力钢筋不宜少于4根直径为12mm的钢筋或2根直径为16mm的钢筋;沿该竖直钢筋方向宜配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为250mm的拉筋。
剪力墙洞口上、下两边的水平纵向钢筋除应满足连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尚不应少于2根直径不小于12mm的钢筋;钢筋截面面积分别不宜小于洞口截断的水平分布钢筋总截面面积的一半。纵向钢筋自洞口边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本规范第9.3.1条规定的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10.5.9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ρsh(ρsh=Ash/bsv,sv为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和ρsv(ρsv=Asv/bsh,sh为竖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应小于0.2%。结构中重要部位的剪力墙,其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宜适当提高。
剪力墙中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部位,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宜适当提高。
10.5.10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
10.5.11 厚度大于16mm的剪力墙应配置双排分布钢筋网;结构中重要部位的剪力墙,当其厚度不大于160mm时,也宜配置双排分布钢筋网。
双排分布钢筋网应沿墙的两个侧面布置,且应采用拉筋连系;拉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10.5.12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墙端,并向内水平弯折10d后截断,其中d为水平分布钢筋直径。
当剪力墙端部有翼墙或转角墙时,内墙两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和外墙内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翼墙或转角墙外边,并分别向两侧水平弯折后截断,其水平弯折长度不宜小于15d。在转角墙处,外墙外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应在墙端外角处弯入翼墙,并与翼墙外侧水平分布钢筋搭接。搭接长度应符合本规范第10.5.13条的规定。
带边框的剪力墙。其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宜分别贯穿柱、梁或锚固在柱、梁内。
10.5.13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长度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 。同排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以及上、下相邻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沿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宜小于500mm。
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可在同一高度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 。
10.5.14 剪力墙洞口连梁配箍要求 剪力墙洞口连梁应沿全长配置箍筋,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150mm。
洞口连梁纵筋入墙锚固和洞边竖筋锚固要求 在顶层洞口连梁纵向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间距不大于150mm的箍筋,箍筋直径宜与该连梁跨内箍筋直径相同。同时,门窗洞边的竖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顶层连梁高度范围内。
10.5.15 焊接钢筋网片当墙中采用焊接钢筋网片配筋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应符合现行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114的有关规定。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国家标准《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徐有邻 & 周 氐 编著《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回复
21楼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必读条文与理解应用注意事项
全文有许多图表,上传时--表散架了,图作为W文件上传时丢了
所以请看全文的压缩文件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