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分组的疑惑
yolanda206
yolanda206 Lv.5
2011年01月17日 14:43:13
只看楼主

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地震影响系数越大则受损越厉害,地震影响系数越小受损越小”这种说法成立否?如果成立,地震影响系数是随特征周期增大而增大的,第一组的特征周期比第三组的小,也就是说近震的特征周期比远震的小,那么根据规范中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公式则可推出:在建构筑自震周期相同前提下,近震所受地震影响比远震小些!也就是震中的比远处的建构筑物所受地震影响更小些!这显然与事实及常理不合,这也正是困扰我很久的地方。

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地震影响系数越大则受损越厉害,地震影响系数越小受损越小”这种说法成立否?如果成立,地震影响系数是随特征周期增大而增大的,第一组的特征周期比第三组的小,也就是说近震的特征周期比远震的小,那么根据规范中地震影响系数的计算公式则可推出:在建构筑自震周期相同前提下,近震所受地震影响比远震小些!也就是震中的比远处的建构筑物所受地震影响更小些!这显然与事实及常理不合,这也正是困扰我很久的地方。
免费打赏
yolanda206
2011年01月20日 10:13:38
12楼
谢谢9楼,我去看看啊
回复
chyjg
2011年02月13日 20:08:14
13楼
四楼的解释很好,明白了。
回复
reinforced
2011年02月14日 20:56:42
14楼
谢谢4楼及9楼的讲解 有些明白了 需要进一步理解下
回复
yiyingw
2011年02月14日 23:33:55
15楼
感觉涛哥说的比较易懂呀!
回复
zhupinxue
2011年02月15日 08:46:42
16楼
四楼回答的很详细
“近震破坏比远震小”这句话难理解可能是当成同一次地震的近震和远震了。实际上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一次地震近震中距处的破坏肯定是要大于远震中距的,因为近震中距处烈度大嘛。而“近震破坏比远震小”是特指在烈度相同的情况下的。

[ 本帖最后由 guangshawanjian 于 2011-1-18 16:52 编辑 ]
回复
sdsmz
2011年03月05日 20:51:12
17楼
需要进一步理解下
回复
jsnghost
2011年03月06日 10:34:25
18楼
4楼答得挺好,我一直也被这个结论所困惑,但一个现象能印证这个结论,在汶川地震中,离震中汶川较远的地区高层的破坏程度普遍比离汶川近的高层破坏程度要大一些(真实情况),因为高层结构他的自振周期较长,因此远震情况下普遍要把特征周期拉的长一些。
回复
kayllen
2011年04月14日 10:52:58
19楼

你把特征周期拉得再长也不能说明问题啊!这个设计反应谱曲线本来就是根据振动理论及B谱曲线提出的。
反应谱方法得到的是地震过程的最大惯性力,但他和结构的最大位移、弯矩、剪力和轴力不一定在同一时刻发生。所以反应谱方法不能得出在地震过程中的变形及破坏过程。

[ 本帖最后由 kayllen 于 2011-4-14 11:31 编辑 ]
回复
tangshiba103
2012年02月16日 11:31:18
20楼

你的这个现象和4楼所论及的【在建构筑自震周期相同且地震列度相同的前提下,近震所受地震影响比远震小些】是两码事,4楼说的是不同次地震,而你的是同一次地震;4楼表述的很清楚了,第一个结论也是对的。但是你的这个现象证明了4楼的某种瑕疵——【实际上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一次地震近震中距处的破坏肯定是要大于远震中距的,因为近震中距处烈度大嘛】,因为破坏的主体可能是高楼,也可能是矮房,如果所观察地区全是高楼,那么【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一次地震近震中距处的破坏不一定会大于远震中距的破坏】。
其实,破坏程度由本处的“地震强度”和【地震影响系数】决定,而地震影响系数由【结构自振周期】和地震在场地上的【特征周期】共同决定。你的现象是这样的,汶川发生地震,近处受到近震,远处受到远震;同种场地的话,随着地震向远处传播,“地震强度”减小,而地震的【特征周期】一般会变大。而对于高层结构,其结构自振周期较大,在远处的【特征周期】可能更接近【结构自振周期】,容易引起共振,地震影响系数更大。所以远处虽然地震强度降低了,但地震影响系数变大了,所以破坏可能更大。
然后引出一个规律,【同种场地上的高层结构或其他自振周期较大的结构,在同一次地震中,近震所受地震影响会比稍远地方的远震小。】

[ 本帖最后由 tangshiba103 于 2012-2-16 11:56 编辑 ]
回复
jishifuwudi
2012年02月16日 16:17:17
21楼
这个 破坏的 严重性 和近震 ,原震 似乎 没有必然联系。参考一个概念 可能 会有助于大家的理解,就是共振.。 地震周期和 结构特有周期之间的关系。个人理解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