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顾祥林教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课件(申请加精)[ 本帖最后由 icanfly.666 于 2010-12-27 09:43 编辑 ]
同济大学顾祥林教授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课件(申请加精)
[
本帖最后由 icanfly.666 于 2010-12-27 09:43 编辑 ]
52楼
非常好的东东,视频有吗,顶顶顶
回复
53楼
有没有混凝土设计原理的视频?
回复
54楼
这个要好评一下!!!!
回复
55楼
辛苦楼主啦
回复
56楼
很好的东西。
回复
57楼
学习……学习ing
回复
58楼
(一) 梁:
(1) 对生成的框架梁(墙托梁)配筋结果,需要根据这部分内容在规范中的要求进行调整;(需对照规范逐条校对);
(2) 依据配筋验算图自行配筋。不管是否按墙梁计算,必须满足托墙梁的构造要求。对非托墙梁可放松腰筋配置。因墙梁为拉杆受力,面筋拉通不宜小于2Ф18;梁上、下筋放大系数1.05
(3) 住宅部分的框架梁按照墙梁处理,编号均为KZL-X,箍筋间距均为100;
(4)宽度大于350的梁,均采用4肢箍,且上下纵筋至少4根贯通;
(5)由于卫生间降板400,且板厚120,故其周围的梁截面应取到550;
(6)对于高度h大于500的框架梁,应设置不少于2Ф14的腰筋,间距不应大于200,且根据框架梁计算结果确定并标出是构造需要(G)(构造要求腰筋总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2%)还是抗扭计算需要(N);如计算需配受扭筋则扭筋间距≤200:梁高400-450不少于2根(双边); 梁高500-650不少于4根(双边); 梁高700-850不少于6根(双边); 梁高900-1050不少于8根(双边);
(6) 框架梁跨中截面纵向受力钢筋总配筋率不应小于0.6%;
(7) 框架梁每跨底部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通长配置;
(8) 单独表示的梁要有标高,一般是建筑标高-0.030=结构标高;
(9) 主次梁交接处、梁有集中力处应附加箍筋和吊筋,优先采用附加箍筋;
(10)加大过渡层及屋面圈梁配筋;
(11)截面往往由箍筋配置情况控制。查看配筋验算简图时,注意箍筋面积不超过2.2(D12@100);若纵筋面积较大,实际配筋率可能超过2%时,宜增大梁截面重新计算,将箍筋直径控制在12以内;
(12)应加强支座处的配筋,特别是框架梁为墙梁支座时;
(13)如梁太密集,可以分画为横向梁和纵向梁两张图,
(二) 柱:
(1) 最好按照计算书中的数值自行配筋,以免自动生成时出现一些错误;
(2) 框架柱和剪力墙要根据轴压比的大小进行多次调试,如果轴压比小于0.5,就应减小截面,或者沿纵横两个方向截面高度不同,以求使截面优化,应尽量接近规范要求的0.9,且截面尺寸尽量接近;
(3) 框架柱箍筋不小于Ф8,且应在支座处加密;
(4) 框架柱受力钢筋不小于3根HRB400的18;
(5) 楼梯间处的柱子要注意偏位,以满足净空要求;
(三)墙:
(1) 对于剪力墙,要求其抗侧向刚度与上部二层的抗侧向刚度之比符合规范要求;
(2) 抗震墙周边设置梁(暗梁)和边框柱(暗柱),梁宽度不宜小于墙厚的1.5倍,截面高度不小于墙厚的2.5倍,边框柱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墙厚的2倍;
(3) 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5%,并采用双排布置,拉筋间距不应大于600,直径不小于Ф8;
(8) 抗震墙的边缘构件包括暗柱(沿全高加密箍筋)、暗梁,设置在墙的边框位置和开洞周围,具体配筋见规范;
(9) 尽量加强过渡层的构造措施,如能接受,可采取措施加大过渡层纵墙来抵抗平面外弯矩的能力;
(四)板:
(1) 应采用双层双向通长配筋,且每方向配筋率不应低于0.25%;
(2) 长宽比满足:6、7度时不宜超过4,8度时不宜超过3,9度时不宜超过2.5,否则须验算楼板平面内的抗弯承载力及其变形对整个结构的影响;
(3) 不宜开设大洞口,楼梯、电梯间的周围应设置抗震墙围成的筒体,且必须严格按照抗震墙的设计及施工要求进行设计及施工;
(4) 其外侧边缘应设置边缘拉梁予以加强,拉梁可利用纵向框架梁或底部外纵墙,拉梁负筋至少应有50%且不低于0.25%配筋率的钢筋贯通梁全长。
3. 砖混部分:
(1) 关于构造柱:
1) 编号要清楚,凡有涉及该编号构造柱的图纸中必须要画其配筋大样,且标明起始标高;
2) 构造柱纵筋不小于4Ф14,箍筋间距不大于200;八度超过五层采用4Ф14, 即纵筋加大一级;还应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P76的要求,对角柱、边柱从严要求;
3) 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较大洞口(内纵墙、横墙>=2m,外纵墙>=2.4m)两侧应设构造柱;特别要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3.2.5条)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限值时,纵、横墙内构造柱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a.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
b.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规范的7.3.2.5的“接近”是指达到《抗规》第7.1.2条表中限制的层数或差一层。)
(2) 根据各层板配筋简图人工配筋或调整自动生成的钢筋(面积、规格、间距等),板厚与标高不同的板,板底钢筋和上部负筋必须断开;
(3) 当有I、II级钢筋混用时,应注意:板的钢筋面积按照I级钢筋计算;
(4) 板上下的钢筋间距宜相等,或互为倍数,直径级差均取一级,楼板的最小配筋率(ρmin=As/h)应按照规范取用;
(5) 负筋不宜过细,一面被踩塌,较大直径的钢筋不宜过疏,否则易开裂;
(6) 阳台部分需要清楚表示截面大样,其下面的拖梁和边梁需要根据计算结果配筋,其大样要注意与总体图协调(如墙体和构造柱的有无等);
(7) 屋顶构架的梁、板配筋均可按构造配置,支撑构架的柱子从屋顶起,注意其与下部构造柱的衔接问题;
(8) 屋面属于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区域,配筋间距宜取150~200,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钢筋,其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常采用拉通一半配筋面积、不足另加的配筋方法;
(9) 跨度小于2米的板钢筋只需说明双层双向可用双层双向Ф8@200,坡屋顶由于梁数量较多,故均为小面积板,可用双层双向Ф8@150;
(10) 一些细部尺寸在“楼板模板配筋图”中已经表示的,在“梁平面整体配筋图”中可不再表示;
(11) 板中的各种负筋,由于板的计算跨度唯一,故负筋伸入板内的长度应相等,且应准确标出负筋端部到墙边或梁边的距离;
(12) 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
(13) 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系数,板下筋乘以1.1~1.2的系数。但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墙上的负筋不宜过大(一般板厚≥150时,采用10@200,否则用8@200;非矩形板宜减少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轻质隔墙下只有在垂直单向板长边且不可能移位的位置,下面才加粗钢筋以形成暗梁;
(14) 楼板计算时,砖混结构房间外墙(包括楼梯间墙)不应按固接计算,楼板边支座应按铰接计算;
(15) 雨蓬和阳台的竖板现浇时,最小厚度应为80,否则难以施工;竖筋应放在板中部,当做双排筋时,高度若小于900,则最小板厚为100,否则为120;
(16) 挑板钢筋应留有余地,并应采用大直径钢筋,防止踩弯,应将挑板支座的负筋伸过全跨;
(17) 应注明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18) 多层砌体结构在抗震设防地区,楼板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当错层楼盖高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7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房屋的总层数中。 当错层楼盖高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700mm,错层交界的墙体,除两侧楼盖处圈梁照常设置外,还应沿墙长每隔不大于2m增设一根墙中构造柱;
(19) 关于挑梁:
1) 阳台挑梁有时与墙中的烟道矛盾;
2) 顶层挑梁有时为两层板荷载,不能选用标准层的挑梁;
3) 挑梁外露与墙内部分标高不同时应注意梁在折角处的宽度及钢筋锚固;
4) 严格控制挑梁埋入砌体的长度:即挑梁埋入砌体长度l1与挑出长度l之比宜大于1.2,当挑梁上无砌体时,l1/l之比宜大于2;
(20)圈梁兼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另行增配;(第7.1.5.4条)
(21) 砌体结构的大梁,应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6.2.5条设计。即: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用其他加强措施:
a.对240mm厚的砖墙为6m,对180mm厚的砖墙为4.8m;
b.对砌块、料石墙为4.8m;
(22) 凸窗台板抗倾覆要计算足够;
(23) 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计算的要求:高度、层数应从低处算起;
(24) 跃层住宅六层上跃层的楼梯,一般放在客厅的楼板上,而一般情况下其下又不允许加梁,可以在楼梯下加暗梁(板)的方法解决。即:
a.如果楼梯与厅的现浇板短向平行,可以认为现浇板的一部分也是楼梯的一部分,钢筋叠加。但要注意叠加后的钢筋间距不要过小。
b.如果楼梯与厅现浇板长向平行,则于板短向在楼梯下加暗梁或板下附加筋。暗梁宽度或板下附加筋放置宽度为局部荷载下的有效分布宽度(荷载规范附录二)。
(25) 纵墙抗震验算不过时,可将内纵墙改为140厚的钢筋混凝土墙,造价虽略增高,但可在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使用面积;
(26) 楼梯间墙体水平支撑较弱,顶层墙体较高,在8、9度时,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宜沿墙高设2φ8@500的通长筋,9度时,休息平台处宜增设一钢筋带;
(27) 独立梁的受力钢筋均不得小于Ф14,Ф12一般用于构造筋
回复
59楼
多谢楼主分享,很好的资料
回复
60楼
非常感谢楼主提供的宝贵资料。很有参考价值!
回复
61楼
非常好的资料,楼主辛苦了~~~~~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