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水利部消息,“十一五”期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水利部明确提出要抓好流域及重点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封育保护工程。加强执法监督,有效控制开发建设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黄委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按照“先粗后细”的原则,构筑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提出对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尤其是1.88万平方公里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实施综合治理和重点治理,力争“十一五”末进入黄河的泥沙在现有水平上再减少2亿吨。
水利部明确提出要抓好流域及重点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加快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封育保护工程。加强执法监督,有效控制开发建设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黄委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按照“先粗后细”的原则,构筑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提出对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尤其是1.88万平方公里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实施综合治理和重点治理,力争“十一五”末进入黄河的泥沙在现有水平上再减少2亿吨。
水政水资源管理的重点任务是加强黄河上中游河段的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体制,积极支持流域及相关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范行业间水权转换,进一步优化黄河水资源配置,保障汛期输沙用水和非汛期河道基流,确保黄河不断流。
消息称,“十五”期间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构筑黄河粗泥沙“第一道防线”任重而道远。今后工作中仍有许多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治理任务艰巨,难度愈来愈大。目前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仍有6700多万亩,其中25度以上的达690万亩,急需改造。特别是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治理任务异常艰巨。新的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增加,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
二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和河道执法等任务艰巨。随着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以及晋、陕、宁、蒙地区能源及重化工基地的建设,用水需求越来越大,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确保黄河中游不断流的形势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三是基础研究薄弱,科研缺乏重大突破。在水土流失规律、土壤侵蚀机理、坝系相对平衡理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水权制度改革与推广等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方程尚未创立。与洪水预报相比,泥沙预报滞后,随机预报仍属空白。水土流失监测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覆盖水土流失区的监测网络体系还未形成。重大科研成果少、水平低,与生产结合紧密和实用性强的先进技术仍比较少。
四是管理机构经济基础差,职工收入低。机构所属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经营范围雷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在管理模式上,政事企没有完全分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竞争力差,很难走向市场。造成经济支撑管理的水平低,很难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五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素质结构还不尽合理,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影响到了科技治河水平的提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