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整流设计实例.
sun-hb
sun-hb Lv.7
2006年01月10日 15:03:43
只看楼主

同步整流设计实例.

同步整流设计实例.
76bb39b1f1829a573dc0.rar
428 KB
立即下载
yang-hll
2006年01月12日 09:05:36
2楼
顶一下
回复
sun-hb
2006年01月12日 09:38:08
3楼
同步整流应用说明
如第一图A所示,其系一般返驰式交换电源供应器之电路装置。其中Q1为金氧半场效晶体管具有小信号控制其on/off作用之开关组件。而D1于导通时会产生0.4V-1.5V不等之电压降(此为二极管之特性),因此当输出电压(Vo)低时常发生效率低,二极管(D1)消耗功率过大需大面积之散热片等情事。例如当Vo为5Vdc,D1 之压降为0.4V,D1反向耐压为30Vdc,电源供应器之输出为50w(5v/10A),因此于D1上的消耗功率为0.4V*10A=4W,不计其它组件之消耗,此电源供应器之效率( Efficiency)为50w/(50w+4w) =92.6 %。
  如第一图B所示,其系目前返驰式交换电源供应器之电路装置。为了提高返驰式电源供应器之效率,若于D1位置改以Q2金氧半场效晶体管代替,以今日科技水准MOSFET可轻易做到10毫欧姆左右之RDS(on),如SI4410,可将消耗功率降低甚多,克服上述困扰。以上例做为比较,Vo为5Vdc,Q2以SI4410(RDS=11毫欧姆,VDS=30V) 取代,输出功率为50W(5V/10A)则Q2之压降为10A*11毫欧姆=110 mVdc,Q2之消耗功率为110mV*10A=1100mW=1.1W 不计其它组件之消耗功率之效率为50W/(50W+1.1W)= 97.8%较使用二极管之效率提升5.2%,此为目前工程人员追求之目标,惟,以Q2取代D1的过程中仍有其技术瓶颈存在。
  如第二图所示,其系习知之返驰变压器各点之电压波形及电流波形。Q2必须很精准的控制在t1周期导通,同时在t2,t3来临前截止,通常t1较易控制,吾人可利用VN2为触发信号,延迟少许时间(DELAY TIME)后令Q2导通即可,但返驰变压器t2,t3之周期则随负载(IO)之变化而改变,相当难以预测,且t3产生前需将Q2截止,否则,Co将经由Q2对次极线圈N2放电,而于Q1再次导通时产生一逆向电流而可能致使Q1烧毁。
因此返驰式交换电源供应器将次极侧(指变压器而言)的整流电路变更为金氧半场效晶体管作控制时,一般均以次级侧的金氧半场效晶体管作为主动控制其导通/截止状态,而以初级侧(指变压器而言)的开关组件为被动控制,亦即返驰式交换电源供应器先令次级侧的开关组件先截止,再令初级侧的开关组件导通。例如利用一电流变流器侦测次极电流降到零点时,令次级侧的开关组件截止,初级侧再导通。而此技术通常应用于非连续模式(即次极电流降至零点时使金氧半场效晶体管截止,再使初级侧的开关组件导通谓之)非连续模式将使变压器体积变大、电源供应器效率变差。若能令返驰式交换电源供应器操作于连续模式(即次级电流仍高于零点,即将初级侧的开关组件导通,并令次级侧的开关组件进入截止),则将使得变压器体积变小、电源供应器效率变高等优点存在。
回复
syt-bo
2006年01月15日 12:02:37
4楼
资料很好,谢谢!!!!!!!!!!!!!!!!!!!!!!
回复
sun-hb
2006年01月16日 21:49:08
5楼
大家顶一下!!!!!!!!!!!!!!!!!!!!!!!!!!
回复
yayakem
2006年02月10日 01:03:41
6楼
资料很好,谢谢
回复
2014tj
2006年02月10日 10:00:50
7楼
thanks
回复
sunyi200271
2006年02月10日 10:11:05
8楼
谢谢楼主,好书,下了学习一下。
回复
xywl_463
2006年02月10日 16:15:06
9楼
谢谢楼主!~!
回复
xiaoruizhong001
2006年02月10日 18:39:40
10楼
谢谢楼主,好书,下了学习一下
回复
gg63
2006年02月10日 21:09:38
11楼
顶一下!!!!!!!!!!!!!!!!!!!!!!!!!!!!!!!!!!!!!!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