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景观水变质的原因及应对办法的讨论
karting
karting Lv.13
2006年01月09日 15:49:39
只看楼主

来源: 水处理在线 日期: 2006-1-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景观水这个以前让我们觉得新鲜的事物,已经慢慢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一些景观水的水质已开始发生变化,个别地方的湖水正在变黑发臭,某些湖泊还出现了观赏鱼大量死亡的现象;一些小区或公园的景观水及一些景观河道由于水质恶化,而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经常遭到居民们的联名投诉,这样的结果与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初衷正好背道而驰。因此,如何改善景观水的水质已成为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一个难题。

来源: 水处理在线 日期: 2006-1-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景观水这个以前让我们觉得新鲜的事物,已经慢慢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一些景观水的水质已开始发生变化,个别地方的湖水正在变黑发臭,某些湖泊还出现了观赏鱼大量死亡的现象;一些小区或公园的景观水及一些景观河道由于水质恶化,而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经常遭到居民们的联名投诉,这样的结果与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初衷正好背道而驰。因此,如何改善景观水的水质已成为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一个难题。

景观水容易变质的原因: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景观水,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小型的天然湖泊,如杭州的西湖和扬州的瘦西湖等;

2、人造湖泊,如各大中城市公园内的湖泊;

3、与房地产开发相配套的人造景观湖;

4、各种景观用的河道。

导致以上几种景观水水质恶化的原因,总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1、水源的条件差

一般景观水的水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自来水、河水以及地下水。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江河整治的力度,但由于河道受污染时间长且污染物成份复杂,因此现在我国几个主要水系的水质情况还不能达到景观水的水质要求。以上海为例,上海地处长江下游,上游大量富营养物质积聚在这一地区,形成上海水源中所含的氮、磷、碳和钾等元素偏高,这就很适宜于兰绿藻的生长。在一般情况下,在夏季上海的以自来水为水源的景观水只需七天就会变质,加上经常还有酸雨和降尘,使得上海景观水的质量先天就很差。

2、面污染源多

景观水的周围往往种植草坪、花卉和树木,水中也常常饲养一些水禽、鱼虾之类的动物,供人们观赏。由于雨水冲刷和浇灌水的渗透,会将植物中的各种氮、磷、碳、钾等营养物和肥料、农药以及树叶、枯草等“绿化废物”大量汇集到地势最低的景观水中,这些面源污染,使得水质进一步恶化。另外,动物的代谢物质也会加速兰绿藻的生长,使湖底呈厌氧状态,反过来又会使鱼虾因缺氧而死亡,腐烂的水生动物其蛋白质分解又使水质变臭,处于恶性循环状态。

而对于某些景观河道,由于周边居民和工厂的环保意识不强,经常会将一些生活或工业污水排入河道,这样的行为将给河道带来毁灭性破坏,必须加以制止。

3、人为的破坏

人们的不文明行为,也是导致水质恶化的原因之一。例如:公园内一些钓鱼的游客,为了使鱼上钩,往往会预先投入大量的“鱼窝”,以期吸引鱼群上钩。这种富含蛋白质的,过量的“鱼窝”沉淀在湖底,又形成了水质恶化的污染源。再如,有些公园管理人员通过卖给游客鱼饵来达到创收的目的。好奇的游客就毫无节制地以投鱼饵来取乐,造成的后果是,鱼儿因撑食而死,多余的饵料和死鱼一起成为水质的污染源。此外,在一些小区内,我们经常能看见一些清洁工为了方便,直接用景观水洗拖把或是冲洗地面上的污迹,用完后再直接将水倒回人工湖,这种行为也会严重地污染景观水。

另外,某些环保公司的“野蛮”施工也将导致水质恶化。在上海的一个小区,居民们一觉醒来发现本来还是好好的人工湖一夜间变红了,而且水中的各种鱼类都已全部“阵亡”。后来经调查发现,导致这起事故的原因是,承担人工湖保养工作的某环保公司为了图方便将本该全池喷洒的药剂,一次性倒入了人工湖,这使得药水成为了毒药,这些毒药从局部扩散到全池,最终导致了这幕好水变死水、活鱼变死鱼的悲剧发生。

4、设计的不合理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公园或小区中,由于设计的不科学,人工湖中经常会出现死角,而死角中的水由于缺乏流动,往往最容易恶化。各种污染物将会沉积在死角处,并慢慢地污染整个人工湖,这使得死角成为人工湖的一个内部污染源,因此,在一个人工湖中如果死角越多,水质恶化得越快。

5、地下水的污染<BR>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如氮、磷、重金属离子等等)渗入了地下,污染了地下水。如今我国地下水的污染已经相当普遍而严重,而大部分的景观水又是与地下水相通的,因此导致景观水的变质也是显而易见的。

6、蓝绿藻的入侵<BR>蓝绿藻是景观水的头号公敌。由于蓝绿藻的孢子也可通过空气传播,因此它们可以落户于任何有水的地方。这种藻类繁殖速度极快,基本上每20分钟就可繁殖一代,而且藻类的繁殖生长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这样将会影响到各种水生动植物的正常生长,严重时,还会造成生水动植物因缺氧而死亡。大部分鱼类吃了这种藻类都不能消化。更坏的是,这种藻类死亡后,它所含的蛋白质很容易分解,并能产生有毒物质,当这些毒质浓度过大时,不但能毒死鱼类,就连家畜饮了这种水也会被毒死。但这种藻类真正的可怕之处是,它们可以从空气中获得繁殖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并提高这些营养物在水体中的含量,从而促进藻类的疯长,因此即使在没有任何外来营养物进入水体的情况下,它们会疯长。如何消灭蓝绿藻是景观水治理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以防为主,防治并举,俗话说的好:“七分预防,三分治疗”,这个道理在景观水中同样适用。如果设计合理并能控制住污染源,这将大大降低治理的难度及成本。对于控制污染源,我们有如下建议:

1、选择好的水源,如果水源的水质不能达标,则应对水源进行适当的处理后,方可引入人工湖内;

2、如有条件,可在湖泊边设计排水沟,以防止绿化污水流入人工湖;

3、定期打捞漂浮在人工湖上的树叶、枯草等杂物,以防止它们向水中释放营养物质;

4、控制饲料的投加量,并要加强管理,以防止各种清洁污水流入人工湖;

5、对于景观河道,应加强对河道周边污水的管理及监督,防止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流入河道。

即使有了很好的预防措施,必要的治理还是不可缺少的。毕竟还是会有部分污染物进入水体,而且蓝绿藻从空气中获取营养物的能力是任何预防措施都无法阻止的。现在常用的治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引水换水方式

当水体中的悬浮物(如泥、沙、有机物)增多,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质发浑时,可以通过引水、换水的方法,稀释水中的杂质浓度,以此来降低杂质的浓度,但是使用这种方法必须有充足的干净水源作保证。

2、循环过滤的方式<BR>在水景设计的初期,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过滤沙缸和循环用的水泵,并且埋设循环用的管路,用于以后日常的水质保养。和引水、换水相比较,虽然减少了用水量,但日常的电能耗费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费用。

3、投加化学药剂投加化学药剂,可以杀死藻类。这样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使水质变清,但久而久之,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化学药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逐渐缩短,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药剂的品种也要频繁的更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投加化学药剂虽然能使水体变清而且成本较低,但该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质,相反长期投加还会使水质越来越差,最终使人工湖成为一潭死水。

4、生物-生态修复技术<BR>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培育的生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恢复。本质上说,这种技术是对自然界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开发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是当前水环境技术的研究开发热点。目前所开发的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的理论对于自然界恢复能力与自净能力的强化。可以说,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恢复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创新的技术路线。

不同的人工湖,应根据其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理方法。

要保持好的水质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严格点说,是目前世界性的难题。本文只是从某些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我们希望本文能给您一定的提示或帮助。
免费打赏
karting
2006年01月09日 15:50:37
2楼
浅谈中国河湖水处理的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来源: 水处理在线 日期: 2006-1-9
半个世纪前中国很落后,但山清水秀,那个时代欧洲很发达,但污染十分严重,许多河湖发臭;今日的中国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却也带来了河湖的严重污染,看来任何国家都不能摆脱这样的发展规律。可喜的是,欧洲这半个世纪来在经历痛苦后深深地吸取了教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巨额的物力,虽然远谈不上根本解决所有河湖水污染,但基本上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大部分河湖已经还清,或基本还清,有的已经着手或准备着各项巨大的还清工程。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境工程,已经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治理河湖,不要半个世纪,而是在20年内,中华大地将可以基本根除污染,达到生态平衡,那时国力空前强盛,山更清,水更美。

实际上我国对河湖污染的处理早在半个世纪前也已经开始了,如对天津市的海河实行“咸淡分家,清浊分流”工程,使殖民地时代列强造成的黑臭海河,次年已经变清。可见对河湖水治理的首要关键是“清浊分流”,截断所有入河的污水,使其流向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再由上游引入清水或依靠大气降水来补充河水,使河水恢复,达到生态平衡,,这也是欧洲等其它国家的做法。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严重缺水,已经出现无水可引的局面,在这种严峻条件下,如何保持河湖永远清澈、永远秀美,就全世界来说,并无前车之鉴,历史的重担落在当代中国水处理专家的肩上。

我们对深圳华侨城的所有天然和人工水系几乎都作了处理,如世界之窗的美洲湖、澳洲湖、锦绣中华的翠湖、欢乐谷湖泊和各水系,波托菲诺的燕栖湖,华侨城生态广场的河湖,以及北京的菖蒲河、万泉河,还有玉泉山的九大湖水系的水处理,使用了仿生学的原理,开创了世界上处理景观河湖的先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鉴于国际上对于细菌处理景观水尚处于研究阶段,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解决,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故没有任何国家处理过任何大型河湖的成功先例。我们摒弃了拿处理污水的思路来处理河湖景观水。特别是去年SARS病毒流传全球,向人类敲起了警钟,用细菌来处理景观河湖的研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细菌和病毒的变异是无法预测的,也是无法阻止的。此外菌种皆由温室中培植,很娇嫩,在自然界中迅速死亡,存活期太短,周而复始地向天然河湖中布撒均匀并非易事,反倒不如向河湖中投撒混凝剂来得快捷、彻底和廉价。

众所周知,地球的水实际是有限的,生物链形成这十几亿年来,每一滴水不知进入生物体循环往复有多少次,但人类工业污染之后,才形成了不可逆反应,自然界本身对其水体的污染是可以自行修复的,亿万年的地球与地球上的生物发展史告诉人们,只要不对它进行化学污染,依靠地球本身的水系是会自行修复的,天然水体本身有个自净过程,通常我们所说的水体自净,就是这个过程。什么叫水体自净,要讲叙清楚这个问题得分开来说。

关于河水的自净。先举一个实际例子。北京的官厅水库,由于上游桑干河和沩河的水带有大量有机物质,总氮、总磷严重超标,使得官厅水库的库水严重污染,变成了不能使用的五类水体。从泄水闸下放出的库水水质比五类水更差,但经过83km行程,流至三家店水库时,水质得到大大改善,明显提高到了三类水体。水质这种自净的原理是什么呢?

1、呼吸的作用——曝气:瀑布、跌水、湍流、漩涡、急流,使某些气体挥发又使某些气体溶入水中,最有效的是溶入氧气,使可以氧化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得以氧化,使水活化。 不变质,溶解氧使水得以鲜化的根本原因。

2、沉淀过滤作用——平流和潜流。水在河里流动,河道有时窄有时宽,在宽阔处流速很慢,往往能起到沉淀作用。有时又渗入地下(如河床的含砂层)经过一段潜流,再流出来的时候,将水中杂质截流下来,不断改善着水质。

3、生化作用——在水生动植物和细菌的生命过程中参与了水的净化过程。这就是河水所客观存在的“免疫”能力。

关于湖水的自净,一、有汇入的河流和流出的河流的湖泊自净与河水的自净相同。二、无汇入河流和流出河流,但有地下潜流,此类湖水和地下潜水不断地交换,水质自然不会变坏。三、既无汇入和流出的河流,有无地下水的交换的湖泊,如粘土湖底、各种人工防渗层的湖底,这种湖就是死湖。湖本身没有任何自净能力,人若创造生态条件是极为困难的,人们无法阻止腐败菌的繁殖,无法使水保持充分的溶解氧,这就是为什么当今世界上对死湖湖水束手无策的原因。大型死湖湖水使用人工培植的生态法,并不能以人的粗浅片面认识可以解决,自然界的生态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对于当代来说,期待死湖真正的自然生态完全形成是不可能的。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在重复和模拟着地球的规律,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水是一切生命(动物、植物、细菌、孢子、病毒)之源,它们是如何保持它们体内这个微小世界的水质不变坏呢?仍然是模拟了地球水质不坏的三大要素。一、呼吸、排走有害气体,吸入氧气,吐故纳新。动物靠肺呼吸,植物、细菌、病毒靠气孔呼吸,无一例外。二、排除水中有害成分和渣滓。动物靠肾、肠过滤排除,植物靠半透膜,微小生物也是靠半透膜的作用来过滤。三、生化作用。生物体的生化作用就是它的免疫力,我们的世界实际上是充满了细菌、病菌和病毒的世界,任何生命体一旦失去免疫力,它的生命便会结束。

我们对河湖的水处理也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当前国际上的三类作法,都带有人们的主观片面性,与地球的自然规律不相吻合,自然不会十分成功。当前国际上的四类作法是:一、曝气法;二、过滤法;三、细菌法;四、生物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加以根本地改变,将成为模拟肺的呼吸+模拟肾的排泄+免疫功能或者叫做:吐故纳新器+过滤器+消毒杀菌器,以这样的环节处理河湖水,将使河湖水永远清澈,永远鲜化、永远活化,永不变质。在这一思想认识的指导下,我们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成功设计制造出了一种水力自动化全塑水处理系统,也就是我们理解的三大要素:模拟肺,模拟肾,模拟免疫力,才保证了河湖自行更新,永远清澈,有几乎接近饱和的溶解氧,并根本地抑制了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使河湖永远秀美,因此获得了国际发明专利。

一、水力自动化全塑水处理系统的功能与效果

1、呼吸功能

自然界的水体自净的关键就在于水在流动过程发生的呼吸功能,“流水不腐”不是因为运动,而是运动过程中出现的呼吸功能。急流、旋涡、浪花、跌水、瀑布、拍岸、紊流都会发生气水混合,水向空气中蒸发,水分子逸出,水中溶解的氮、氨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带气字头的物质都可能逸出。同时氧气大量溶于水中,使水得到鲜化、活化。水体流动所产生呼吸作用是不容质疑的。地球万物都复制了地球的规律。生物界全部在呼吸,没有不呼吸的生命,因为没有不含水的生命。呼吸的作用都是吐故纳新,排除废气,吸入氧气,使生物的血液、汁液得以净化、鲜化、活化。

给水领域里应该引进“呼吸”功能这个很重要的概念。水力自动化全塑水处理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由实践到理论,由理论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已发展到了第15代。越来越突出地强调呼吸功能,强调吐故纳新,有害气体得到有效挥发,溶解氧达到饱和浓度,有利于水中杂质的氧化反应持续进行,使水进入良性循环过程,不断地变好,得到净化、鲜化、活化。

2、发泡除泡—浮选功能

呼吸作用得到了吐故纳新,但产生了泡沫的堆积。泡沫是什么?泡沫是油质、脂肪、蛋白、酶、氨氮、有机磷、阴离子合成剂、洗衣粉、肥皂泡、苯、酚、萘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发泡以后漂浮在水面,越堆越多,越积越厚,终于从浮选装置逸出排入下水道。河道、湖泊、景观水处理都是无限循环水处理,全部水体要一次又一次地进机处理,曝气发泡要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漂浮泡沫时刻被浮选装置溢出排走,有机物质不断地被清除,直至减少到无泡沫产生。此过程使水中发泡的各种有机物质得到较彻底地清除。

二、精滤功能

按渗井原理级配的复合多层滤料过滤,水按重力自上而下流动。第一层粒径d1=0.8~1.6mm、比重r1=2.4、厚度h1=300mm;第二层粒径d2=0.4~0.8mm、比重r2=3.2、厚度h2=200mm;第三层粒径d3=0.2~0.4、比重r3=4.2、厚度h3=70mm;第四层……。第一层截留颗粒重的97%,颗粒数的3%,第二层截留颗粒重的3%的97%,颗粒数的97%的3%,以下类推。第一层滤料的厚度最大,逐层厚度减薄,每一层都允许透过重量的3%,每一层都没有堵死,都有空隙。最后一层仍然有空隙,只不过此时浊度已经小于0.4度,没有必要再增加过滤的层数。


回复
karting
2006年01月09日 15:50:59
3楼
浅谈中国河湖水处理的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渗井的特点是,污水虽然浓度大,含污量大,但长期使用不会堵死,不会不再渗水。按此理论设计的精滤机具有同样效能,不易堵塞,不会频繁冲洗,使工作周期大大延长。

按渗井反滤层级配的依据就是着眼污水本身的特性。滤层粒径与污水中分散颗粒,它们之间是相吻合的。污水中的分散颗粒,可以按颗粒大小排列出许多级别,正常规律是颗粒大的这一级与紧靠它的颗粒小的这一级之间的关系基本都是97%和3%的关系,上层截留的大颗粒与下层截留的小颗粒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比例关系,即上层截留的颗粒重量占总重量的97%,而颗粒数只占3%,而下层截留的颗粒重量又是3%的97%,以此类推。这就是按渗井反滤层级配的复合滤料层,把污水中的颗粒按层截留,拉开距离,每层都不会堵死,延长工作周期的原因,也是最有效地提高出水水质的原因。

由于这种分层过滤的特点所致,甚至可以达到细菌的去除率90%以上。众所周知,大肠杆菌的粒径是0.5μ,换句话说这种复合滤层可以去除0.5μ以上的所有颗粒粒子,对0.5μ以上的藻类同样得到有效地去除。

三、“免疫”的功能

所谓水的免疫功能,是水中必须含有微量长效杀菌因子—0.05~0.3mg/l的余氯。它能有效的抑制水中病菌和病毒的繁衍增长,抑制藻类和藻类孢子的增长,防止水生动植物的病变,从而健康成长。长效杀菌因子被称做水的免疫力,就是因为它是保持水质不坏的根本保证,当代变异病毒层出不穷(去年SARS流行,今年禽流感流行)水的“免疫”功能更显得多么重要!

当代水的长效杀菌因子只有一种—余氯。而臭氧、双氧水、紫外线、超声波、电磁波等都不是,它们都是短效的、瞬间的杀菌。

对于河湖水处理的杀菌,采用短效瞬时杀菌的作法是一种误解。因为事后细菌马上还会重新繁殖,我们不仅需要水中基本无菌,我们还需要水中有抑制细菌、病菌、病毒和制止它们再次生长繁殖的因子,我们需要水有“免疫力”。导入银离子、导入铜离子入水,虽然也都可以称做水的“免疫力”,但它们都严重地影响着水质,而且对水生动植物来说有剧毒,是河湖水处理应该慎重使用的措施。凡是使水中产生余氯的,只有液氯和氯的各种制剂,别无其它办法。也就是说,液氯、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氯化钙、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钠、过氯乙酸……凡含氯,又能在水中游离出氯的任何氯的化合物都可以使用。当然也要看它的技术经济指标,才能决定取舍。

世界上没有不用长效余氯的给水厂、污水处理厂、游泳馆池水处理站,也没有任何一个真正成功的河湖水处理不使用长效余氯的成功先例。

四、河湖水处理的循环周期

河湖水体的污染处理,在国际上的常规作法都是截污疏导、排水、清淤、导入清水,这种只作水利工程的方法,对于事后再无清水可不断导入的国家和地区来说,那里的河湖水体又都很快恶化。对于只能一次性导入清水的河湖即使导入的清水是优质地下水,甚至全部放入自来水结果都是一样的,都会很快恶化。在炎热的夏季有一个普遍规律,水体水质第一天、第二天能见度基本不变,第三天能见度明显降低,以后每天能见度变化较大,水体一天天变绿、混浊。在第六天、第七天时水体产生臭气。春季、秋季就不是这种规律,水质不易变坏,冬季水质逐日优化,可以得到改善。

河湖水处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国际上尚处在初期研究阶段,只有对小水体的研究成果,没有一个使大水体彻底改变的成功先例。只有我国才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成功地原因是从事实出发,既不把河湖水处理看成是给水处理,照搬给水处理的作法,又不把河湖水处理看成是污水处理,照搬污水处理的作法,也不把它看成是中水处理,而是按自然界的水体自净规律,模拟生物体血液、汁液自净、鲜化、活化的道理展开研究,开创了循环处理的新理念。作为循环水处理来说,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循环水量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循环周期如何确定。国际上循环水处理最成熟的理论莫过于对游泳池循环水处理周期的确定,国际上法定的循环周期是6~8h,即每天循环3~4遍。河湖水体不考虑人体入水污染,自然要拉长水处理周期。如上所述,因为第三天水体开始显现水质变差,故周期采取2~3天。按处理周期为48~72h设计的工程有北京玉泉山九大湖系、北京万泉河、北京菖蒲河、深圳燕栖湖、深圳欢乐谷河湖水系、深圳锦绣中华翠湖、深圳世界之窗美洲湖、澳洲湖等。根据这些河湖运转几年的情况看,循环周期采用48h是合适的,夏季时水体能见度也可达到1米。一般在暴雨时,都会出现混浊,雨后循环2~3个周期即4~6天后水体又恢复清澈如初,因此循环周期定为48h是合理的。

48~72h作为河湖水的循环周期是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的过程产生的。当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譬如,不同的季节循环周期可以相差很大,凉季可以停机,48h是指炎夏而言,其它季节可以延长循环周期,减少循环水量或停机。因此还有一个后期运转管理的问题,对于水力自动化全塑水处理系统来说,管理极为方便,它是“傻瓜”系统,任意开、任意停,不会出现任何事故。凡观察到水体清澈透亮的时候都可以随时停机。
回复
jieshao_1
2006年01月11日 15:12:47
4楼
多谢楼主这三篇文章...
让我认识到新的知识...
我把这三篇文章压缩成一个包啦...
大家可以一下子下载来慢慢看..
回复
jieshao_1
2006年01月11日 15:24:12
5楼
谈谈苏州园林中的水景治理问题(图文并茂)
作者:金元欢
  最近因参加2003年园林与住宅小区水景设计和治理的国际研讨会,到苏州看了几个园林,在赞叹造园精美之余,由于专业的关系,也对苏州园林中的水景------尤其是水质问题-------作了初步了解。发觉大多园林中的水质欠佳,有些已经富营养化严重,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体变色,严重影响了园林的美观。
  在我看来,苏州园林中的水景,设计灵巧有余,然因治理不当,显得灵气不足。苏州园林中的水景治理应是目前一个很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苏州园林中的水景现状
二.园林内景观水质变差的原因
三.传统景观水处理方法及存在问题
1.物理方式
1).引水换水
2).循环过滤
2.化学方法
3.曝气充氧
4.微生物方法
5.水生动植物系统
6.投加PSB
四. 景观水体的根本治理方法
1.水清问题
2.水美问题
3.维护问题
作者:金元欢,现为浙江大学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card区域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房地产投资研究所副所长。

大家想看全的就下载来看吧...
回复
jieshao_1
2006年01月19日 01:40:10
6楼
这个贴人气还不错啊...
干嘛总没有几个回贴...
楼主...我支持你...
原有你的好贴...
回复
zjhdabao
2007年10月26日 13:06:24
7楼
谢谢第四楼的好同志,以后要跟你多学习学习。
回复
laoxiong.2000
2007年11月20日 20:24:21
8楼
景观水变质的应对办法,只有运用生态的方法.
十公顷以上的湖面,本公司可以免费做.

E-mail:gnxio@163.com 上海手机:13003171703
回复
tiandong850130
2009年03月23日 16:25:48
9楼
谢谢,对我帮助很大
回复
mokle123
2009年05月22日 18:34:21
10楼
一头雾水!
初涉此行!觉得好难做啊!
谢谢大家提供这么多资料!
回复
jbs163
2009年06月26日 16:34:02
11楼
谢谢,很有帮助!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