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水利基本情况
wnb
wnb Lv.11
2005年11月18日 08:42:50
来自于招标投标
只看楼主

一、概况 (一)自然地理 1、位置、地理及气候特征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边界总长1438.7公里;北部和南部分别与黑龙江省、辽宁省毗邻,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依。全省幅员面积 18.7万平方公里,地貌呈东部山地、中部丘陵、西部平原的特征,地理位置属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接近蒙古高原,受西伯利亚气候影响,干燥、少雨、多风沙。吉林省四季分明,春天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天晴冷温差大,冬季严寒漫长,全年平均气温3.5℃,全年日照时数为2200~3000小时,适宜于玉米、水稻等作物和杂粮、杂豆生长。

一、概况


(一)自然地理
1、位置、地理及气候特征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部,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河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边界总长1438.7公里;北部和南部分别与黑龙江省、辽宁省毗邻,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依。全省幅员面积 18.7万平方公里,地貌呈东部山地、中部丘陵、西部平原的特征,地理位置属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接近蒙古高原,受西伯利亚气候影响,干燥、少雨、多风沙。吉林省四季分明,春天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天晴冷温差大,冬季严寒漫长,全年平均气温3.5℃,全年日照时数为2200~3000小时,适宜于玉米、水稻等作物和杂粮、杂豆生长。

2、行政区划

吉林省现辖8市、1州,60个县(市、区),其中:有县级市20个、县21个(自治县3个)、市辖区19个、912个乡(镇)及255个街道办事处。
(二)社会经济
1、自然资源条件基本特征

吉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东部是“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的主产区,有长白山和我国六大林区之一的“长白林海”;中部的松辽平原为松花江所贯通,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省会长春市坐落在这里;西部为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是吉林省重要的牧业基地。

吉林省土地总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95.9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1%。人均耕地0.15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优越的土地条件和肥沃的土质,使其成为全国玉米、大豆、油料、糖料的主产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国畜牧业基地和商品牛、细毛羊的主要产地之一。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82.8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2.03%,列全国第12位;其中林地面积788.2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0.19%,列全国第8位。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为8.18亿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林木年均生长量2324.36万立方米,生产率2.88%;森林覆盖率为42.1%。吉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900多种,药用植物870多种,可食用植物200多种,野生动物1000多种。吉林省矿藏种类比较齐全,储量比较丰富,油母页岩、硅藻土、硅灰石等9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镁保有储量居第2位,钼、宝石保有储量居第3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居第9位。

吉林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东部横亘着一座天然的自然博物馆──长白山脉。目前,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网;西部是一望无际的科尔沁大草原,其中,全国10大淡水湖之一的查干湖,是吉林省著名的风景旅游点之一。中部的松花湖风景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区,一年四季都可供人们观赏、游览、考察、休假。在风景区内,还有全国最大的滑雪场──北大湖滑雪场。吉林市素有“北国江城”之称,尤其是冬季,沿江七里长堤上的雾淞,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并称“中国四大奇景”。

2、经济发展特征

全省工业基本上形成了依据资源条件发展的经济布局:

(1) 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城市组成的中部经济区,是我省经济发达区,着重发展以汽车为代表的行走机械和基础化学工业,同时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饲料工业、食品工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光学、电子、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2) 白城、松原两市组成的西部经济区,是我省欠发达地区,以能源工业建设为主,利用牧业资源、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的优势,着重发展畜牧业和石油工业以及毛纺业。

(3) 以延吉、通化、白山为中心组成吉林东部经济区。充分发挥长白山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的优势,着重发展森林工业和能源、冶金、建材以及旅游业,大力发展野生植物和人参、鹿茸为主要原料的中药材和营养滋补食品业。

3、2000年社会经济主要指标

2000年底,全省总人口为2627.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43万人。全省耕地面积398.71万公顷,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国内生产总值1821.1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3.83亿元,财政支出260.67亿元。


免费打赏
wnb
2005年11月18日 08:43:26
2楼
二、水资源


(一)气象水文与河流湖泊
吉林省四季分明,春天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天晴冷温差大,冬季严寒漫长。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05毫米。降水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匀,东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00多毫米,其中长白山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而西部平原农牧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00毫米。

吉林省河流众多,河长在30公里以上的有221条,10公里以上的有近1000条,分属于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五个水系。

——松花江水系在吉林省境内流域13.4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1.74%。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嫩江及其支流(辉发河、饮马河、拉林河、牡丹江、洮儿河等)。

——图们江水系在中国一侧流域面积为1.9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0.24%。主要支流有嘎呀河、布尔哈通河、珲春河等。

——鸭绿江水系在吉林省境内流域面积为1.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27%。主要支流有浑江等。

——辽河水系在吉林省境内的主要是东辽河及西辽河的一小部分,流域面积为1.58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46%。

——绥芬河水系在吉林省属于它的上游河源部分,流域面积约240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8%。

(二)水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吉林省水资源总量为404.25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356.57亿立方米、地下水113.18亿立方米、重复量65.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552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2700立方米的57%。

水资源主要特征:一是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东向西递减。二是年际水量变化大。丰水年径流量463亿立方米,枯水年际水量260亿立方米。三是年内分配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21.9毫米,约60%集中在夏季,20%在秋季,春季为15%,冬季不足5%。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吉林省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差别很大。白山市和延边州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最多,超过5000立方米,长春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最少,为330立方米。全省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也不平衡,白山市和延边州最多,均超过3000立方米,长春市和四平市最少,不足200立方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需水量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省现有城市49座(含县政府所在城镇),有40座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31座缺水较严重,正常年份日缺水总量156万立方米,影响人口257万人。

全省2000年水资源利用总量113.46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432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18.86亿立方米,约占17%,城市生活用水约5.56亿立方米,约占5%,农业和农村生活用水89.04亿立方米,约占78%。

据2000年监测资料,在总长为3018公里的监测河段中,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I类标准的河段长209公里,占总长的6.9%;达III、IV类标准河段长分别为1054和784公里,占34.9%和26%;受污染的V类水质河段长167公里,占5.6%;污染严重已丧失使用功能的超V类水质河段长804公里,占26.6%.

(四)水旱灾害情况
吉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条件,使大气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季节与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建国前有资料的124年中,偏旱和旱的年份有29年。建国后有较大旱灾的年份共计15年,其中:1982年全省成灾面积72.68万公顷,1984年全省成灾面积73.20万公顷,由于受连年干旱影响,2000年已有60%的县(市)旱情比较严重,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330万公顷,成灾面积达到了272万公顷。建国前发生水灾的年份共有46年,建国后的50年间,有32年发生水灾,其中较重的水灾年份有13年,且水灾发生的频率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别是1998年嫩江、松花江大水,是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受灾人口90.15万人,受灾耕地43.8万公顷,成灾35.2万公顷,绝收30.7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5亿元。


回复
wnb
2005年11月18日 08:44:09
3楼
三、水利建设50年成就


建国50年来,吉林省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建的一大批水利工程,在防洪保安、抗旱除涝、农业灌溉、城乡供水、山区供电、水土保持、水产养殖等方面都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防洪工程
50年来,共建成各类防洪工程7.8万项。其中江河堤防7474公里,保护851万人、1830万亩耕地;建成大型水库13座,中型水库87座,小型水库1211座,塘坝4万多座。总库容30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70亿立方米;全省41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已基本上达到了设计防洪标准;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任务的有27座;防汛通讯及水文测报设施等非工程措施建设得到加强。全省已初步形成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历次的洪、涝、旱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防洪、抗旱减灾效益。特别是在1998年西部地区出现超标准大洪水的情况下,吉林省境内的嫩江河段堤防未发生一处决口,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水资源工程
——多年来,全省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建成农田抗旱井18.2万眼,抗旱坐水种能力达到1800多万亩。中西部14个易旱县(市)建成节水灌溉面积700万亩,其中喷灌面积400万亩,抗旱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先后建成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10处、1万亩到30万亩灌区139处,水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3万亩。共治理易涝耕地1505万亩,其中1320万亩达到5年一遇以上抗涝标准。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工程为骨干,蓄、引、提、排基本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使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我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水利保证。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缺水矛盾日益突出。全省县级以上城市有49座,其中45座城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影响人口达900余万人。据初步估算,全省城市日缺水量达141.12万立方米。城市供水水源工程建设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目前,已全部完成了县城以上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并通过了计划部门审查。其中缺水程度在20%(缺水量/需水量)以上的34个缺水严重的城镇中,有6个市完成了可研、15个市完成了初设,开展了长春、通化、白山、四平、临江、延吉、桦甸、龙井、辉南、松原、东辽、汪清、长白、柳河、梅河口等15个城市的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其中9个建成或简易通水。目前,全省水利工程年总供水能力达113.46亿立方米,其中城市年平均供水能力近25亿立方米,农村有591个乡镇实现了供水自来水化。这些年,全省农村乡镇供水、防病改水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已解决6310个村屯,392万人和144万头牲畜的饮水和防病改水问题。

——多年来,全省地方水电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七五”期间,完成了长白、抚松、安图三个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八五”期间,完成了通化、靖宇、汪清、敦化、集安、临江等6个电气化县建设任务;“九五”期间,全省地方水电发展较快。新建水电站4座,新增装机12.1万千瓦,完成63千伏变电所改造4座,新建和改造63千伏线路150公里,新建和改造10千伏线路1556公里,新建和改造低压线路1280公里。2000年底,全省已建成小水电站135处,装机28.14万千瓦,年发电量7.5亿千瓦时。小水电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以冶炼为主的高耗能产品的开发,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并已成为我省东部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吉林省渔业资源丰富,总水面960万亩,养鱼水面约400万亩,人均占有内陆水面在全国列第三位,可养鱼水面在全国排第八位。目前,养鱼水面已达336万亩,农村渔业户达3.9万户。近几年,全省水产业立足资源,面向市场,以保供增收为目的,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实行科技兴渔,依法治渔,以开发大中型水面为重点,积极发展池塘精养和稻田养鱼,并引进和推广名、特、优新品种,使水产品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0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 15万吨,全省渔产品的自给率达60%以上。

(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吉林省是一个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15万平方公里(4728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6.5%。其中:水蚀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9%,风蚀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4.1%。严重的水土流失吞蚀农田、降低土壤肥力,淤积水库湖泊,影响水利工程寿命和效益。

多年来,全省坚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实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山治坡与山区立体开发、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通过实行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推进了“四荒”资源的治理开发和生态沟建设,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27万亩。由于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大大减少了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全省治理与破坏的比例由过去的1:1.3下降为1:0.3,扭转了破坏大于治理的局面,全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回复
wnb
2005年11月18日 08:44:49
4楼
(四)完成投资情况
50年来,全省共完成水利投资224亿元,国家投资近12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为78亿元),群众投劳折资104亿多元。国家投资分项分摊情况是:用于防洪工程48亿元,占总投资的40%;直接为农业服务投资36亿元,占30%;小水电17亿元,占14%;城乡供水、水保、人员经费及其他分别为7亿元、2亿元、5亿元、5亿元;分别占6%、2%、4%、4%。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50年来,我省水利建设发展很快,成绩很大,但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现有水利工程设施标准低,总体功能不强,抗灾能力弱,与防灾减灾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缺少具有全局性作用的大型骨干工程,调控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与实施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水资源评价和水利规划设计等基础工作滞后于水利建设发展,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现行的水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转变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改变水利工作多年存在的就工程论工程、就河流论河流的陈旧思维定式,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探索水利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新对策,以水利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服务。

回复
wnb
2005年11月18日 08:45:17
5楼
四、“九五”水利建设成就


(一)“九五”计划总体思路、原则、主要任务
1、总体思路

全省“九五”水利建设计划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外创条件,内改机制,优质服务,发展自己”,加快大江大河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步伐,确保城市和沿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措施,建设一批稳产优质、高效农田,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水资源保障。

2、原则和主要任务

——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上下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为目标,以节水增效为原则,提高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科学化管理和优化配置,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多元化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原则。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必须实施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集资,实现全党全民办水利的原则,党中央国务院加大水利投入,吉林省做好地方配套资金,吸收各方闲散资金,动员民众出工出力,加快我省水利建设步伐。

——主要任务:防洪仍是吉林省“九五”水利建设的重点。“九五”计划防洪工程投入占全省水利计划投资的36.9%,继续巩固加强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安全加固措施,提高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抓好前期工作,做好工程建设项目储备,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是保证“九五”计划实施的前提;集中力量抓好大型骨干工程建设,尤其是哈达山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做好准备工作,努力做好老龙口水库和四湖沟水电站开工建设工作。

(二)“九五”投资情况
“九五”期间,吉林省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0.60亿元(国债投资3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0.36亿元(中央债券16.5亿元),地方投资40.24亿元(地方债券5.85亿元、地方配套10.65万元)。用于防洪42.96亿元、灌溉12.78亿元、水保1.35亿元、水电16.48亿元、其他方面6.93亿元。

(三)“九五”计划执行情况
1、加快了防洪工程建设,增强了防洪保安能力

“九五”期间,防洪工程完成投资42.96亿元(国债资金30亿元)。主要完成了松花江干流、第二松花江、嫩江、东西辽河等主要江河堤防加固,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98’大水后,根据国家《防洪任务书》要求,按照新的水文成果,第二松花江、松花江干流堤防基本可达50年一遇标准;长春、吉林两座全国重点防洪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完成过半;加固了太平池、新立城、响水、龙凤、卡伦、朝阳、小城子、双阳、三家子等大中型水库。这些防洪工程为沿江河两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

2、大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九五”期间,由于坚持国家、地方、集体、群众一起上的方针,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增加水利投入,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为12.78亿元(国债投资2.5亿元),重点进行了大型灌区的新建和配套改造。新建了洮儿河灌区满州岱分灌区,配套改造了前郭、梨树、永舒、饮马河、海龙、白沙滩等灌区工程;同时积极发展中西部旱田区节水灌溉和涝区治理。“九五”期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190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万亩。不仅为稳定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水利保证。

回复
wnb
2005年11月18日 08:47:09
6楼
四、“九五”水利建设成就


(一)“九五”计划总体思路、原则、主要任务
1、总体思路

全省“九五”水利建设计划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外创条件,内改机制,优质服务,发展自己”,加快大江大河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步伐,确保城市和沿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措施,建设一批稳产优质、高效农田,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吉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水资源保障。

2、原则和主要任务

——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上下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为目标,以节水增效为原则,提高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科学化管理和优化配置,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多元化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原则。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必须实施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集资,实现全党全民办水利的原则,党中央国务院加大水利投入,吉林省做好地方配套资金,吸收各方闲散资金,动员民众出工出力,加快我省水利建设步伐。

——主要任务:防洪仍是吉林省“九五”水利建设的重点。“九五”计划防洪工程投入占全省水利计划投资的36.9%,继续巩固加强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安全加固措施,提高主要江河的防洪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抓好前期工作,做好工程建设项目储备,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是保证“九五”计划实施的前提;集中力量抓好大型骨干工程建设,尤其是哈达山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做好准备工作,努力做好老龙口水库和四湖沟水电站开工建设工作。

(二)“九五”投资情况
“九五”期间,吉林省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80.60亿元(国债投资3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0.36亿元(中央债券16.5亿元),地方投资40.24亿元(地方债券5.85亿元、地方配套10.65万元)。用于防洪42.96亿元、灌溉12.78亿元、水保1.35亿元、水电16.48亿元、其他方面6.93亿元。

(三)“九五”计划执行情况
1、加快了防洪工程建设,增强了防洪保安能力

“九五”期间,防洪工程完成投资42.96亿元(国债资金30亿元)。主要完成了松花江干流、第二松花江、嫩江、东西辽河等主要江河堤防加固,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98’大水后,根据国家《防洪任务书》要求,按照新的水文成果,第二松花江、松花江干流堤防基本可达50年一遇标准;长春、吉林两座全国重点防洪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完成过半;加固了太平池、新立城、响水、龙凤、卡伦、朝阳、小城子、双阳、三家子等大中型水库。这些防洪工程为沿江河两岸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

2、大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九五”期间,由于坚持国家、地方、集体、群众一起上的方针,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资金,增加水利投入,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为12.78亿元(国债投资2.5亿元),重点进行了大型灌区的新建和配套改造。新建了洮儿河灌区满州岱分灌区,配套改造了前郭、梨树、永舒、饮马河、海龙、白沙滩等灌区工程;同时积极发展中西部旱田区节水灌溉和涝区治理。“九五”期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190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万亩。不仅为稳定粮食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且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水利保证。

3、加强了地方水电和供水工程建设,促进了水利经济的发展

“九五”期间,重点建设了国家确定的龙井、江源、八道江3个第三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和地方水电电源工程建设,同时进行了第一期农村电网改造。地方水电总投资达16.48亿元(国债投资0.8亿元),总装机容量达28.7万千瓦,年发电量达7.5亿千瓦时。在城市供水工程建设上重点建设了长春、松原、四平、东辽、白山、通化等城市供水水源工程,其中白山市曲家营子、通化市桃园水利枢纽和东辽白泉水利枢纽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回复
wnb
2005年11月18日 08:47:49
7楼


4、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改善了生态环境

“九五”期间,按照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形式,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用经济效益吸引群众,并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在治理形式上坚持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集体统一组织等多种方式,收到了防治水土流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双重效果。“九五”投资1.35亿元(国债投资0.26亿元),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30万亩。由于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了水土保持管理工作,大大减少了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扭转了破坏大于治理的局面。

用于其他方面建设的投资为6.93亿元。水文、科技、教育、防汛通信设施、建房等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为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设备手段和专业人才,也为稳定水利职工队伍提供了基本条件。

(四)主要成效
1、防汛通信手段建设效益

“九五”是吉林省防汛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在不断研究防汛工作新思路和新举措的同时,及时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开创了防汛工作新局面。

“九五”期间,吉林省几条主要大江大河干流堤防加固1180公里,基本达到了设计洪水标准的高程,使保护区内284.96万人口,597.59万亩耕地和年产值1015.9亿元的工农业效益得到了保护。其中两大工业城市长春和吉林的城市防洪工程,主体工程基本上达到了防御20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洪水标准。

根据统一规划,防信通讯手段建设以分步实施,急用先办为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完善系统功能。98大水过后,我省防洪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一是基本建成了防汛计算机广域网,二是完成了辽河三江应急通讯系统吉林部分建设工程,三是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建设有较大进展。

全省防汛物资贮备和防汛机动抢险能力得到加强,到2000年底全省防汛物资贮备折合资金8276万元,是历史上防汛物资贮备最多的一年。防汛机动抢险队,经过几年建设,形成了技术装备强,训练有素,作风过硬的防汛机动抢险力量,在抗御98大水中,实现水上救援5500多人,运送防汛物资5.4万吨,发挥了抢险突击队作用,第二松花江抢险队已经省编委批准,即将成立并投入运行,使防汛抢险能力进一步加强。

2、水资源工程效益

——“九五”期间,吉林省完成大型调水工程引松入长工程,解决了长春市287万人的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年引水量达3.08亿立方米。引松入长,两期工程建设历时7年,到2000年末全部完成,总投资12.14亿元(不含管网工程投资)一期工程于1999年完成。实现年调水量1.54亿立方米,日引水量47.5万立方米,当年即发挥巨大效益。

——“九五”期间,吉林省的抗旱、灌溉、治涝、节水小型水库配
回复
wnb
2005年11月18日 08:48:21
8楼
套达标,发展饮水,防病饮水乡镇供水为主要内容的水源工程和农村水利系统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效益。全省共增加灌溉面积61.7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3.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608万亩,增加粮食产量7.10万公斤,节约水量10.15亿立方米,折合价值1.86亿元。相当于增加粮食产量12.0万公斤。

——“九五”期间,加快了大型灌区配套改造节水措施等项目建设速度,促进了灌溉事业发展,为加强工程管理,壮大自身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九五”期间,第三批的3个电气化县已通过验收,至此,我省12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已全部建成,圆满的完成了国务院部署的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任务,“九五”期间新增装机12.2万千瓦,占全省地方水电装机总容量的45%,我省东部的6个县(市)已建成相对独立的供电网络,年供电量5.0亿千瓦时,年创经营收入1.5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近一半。

3、水土保持效益

“九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67平方公里,创产值约18亿元,保土1766万吨,保肥15万吨,折合人民币6700万元。并建成三个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示范县和30条小流域示范区,为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九五”水利建设实际来看,仍存在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吉林省经济发展布局与水资源的分布不够协调

吉林省经济发展与工业布局主要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外延伸的,这样的格局虽有利于各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配套,但是,由于对水资源条件考虑不周,致使部分地方出现了区域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不得不采取挤占农业灌溉用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解决供水紧张问题,提高了供水成本,水资源相对富余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不好,而使部分资源闲置。

2、现有水利工程还不能满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建国50年来,全省修建一大批农业灌溉工程,对农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农田水利建设的模式基本属于粗放型的,不少工程标准低、质量差、配套不全。特别是农业灌溉工程大多是延续了传统的灌溉方式,以沟渠输水灌溉水田为主,旱田灌溉实行大水漫灌,用水浪费很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发展优质、高效型农业对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水利建设尽快适应这一要求。

3、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

这些年,吉林省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趋严重,除了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长等因素外,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虽得到初步控制,但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其他破坏植被和土壤的生产活动,一些地方又出现新的水土流失。同时,严重的水污染也使部分河段的水量不同程度地丧失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目前,辽河、国际界河等属于水质型缺水,有的属于超V类标准,更加剧了用水紧张问题。

4、 水利投入不足,水利建设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

这些年,水利投入不断增加,但从全省水利发展的需求看,水利投入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由于历史欠帐较多,我省已建水利设施严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在建的水利骨干工程因资金配套困难,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目前,多元化的水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防洪、灌溉、供水、水保等工程建设的资金缺口都较大,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

5、 非工程措施建设滞后,防汛指挥手段落后

吉林省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水文站网建设标准低、测洪设施与设备落后、水情信息传输处理设备差等问题,影响水情信息的可靠性和时效性,急需加快建设和更新改造。防汛通讯网络建设、抢险队伍建设也比较落后,与防洪减灾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

6、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

突出表现在:一是受水利建设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并存这一特征的影响,目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建设的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尚未完全分清,因而使水利队伍繁重的社会责任与行业贫困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水价偏低,严重制约着水利事业的自我发展;二是现有水利大部分是在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已运行近三、四十年。受当时建设条件的局限,多数工程质量差、标准低、配套不够完善,效益衰减。三是近十几年没有新建大型骨干工程,特别是一些主要江河还没有控制性工程,个别江河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与国家《防洪标准》和流域规划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回复
wnb
2005年11月18日 08:49:00
9楼
五、“十五”水利规划简况


(一) 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必须把全省水利发展置于国家经济大格局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理清思路,谋划发展。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围绕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部分城市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统筹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搞好大江大河治理,加大水资源配置和保护力度,加强大中型病险水库、城乡供水水源地和防洪工程建设,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为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二)基本原则
1、转变治水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原则。在发展理念、思路和举措上要敢于突破常规。坚持对水利工作思路进行战略性调整,转变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改变水利工作多年来存在的就工程论工程、就河流论河流的陈旧思维定式,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按照水利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坚持以解决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为中心,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设生态省为长远目标,制定科学的水利发展规划。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根据流域规划,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3、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抓住国家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在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非工程措施和能力建设,强化以防汛抗旱为主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形成较完善的水利信息发展支撑体系。

4、坚持以内涵为主、扩大外延的原则。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要加强对已建工程的除险加固、配套、改造和挖潜,充分发挥已建工程的效益;要重点加强在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增加投入,确保在建工程尽快建成并发挥效益;要有计划地兴建一批重点骨干工程,扩大供水能力。

5、坚持以政府行为为主的原则。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强化水利建设的政策导向,加大各级政府对水利的投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做到政府宏观调控与水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目标
“十五”期间,水利建设的目标是:初步建立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适应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管理保护体系,并为之提供较为稳固的防洪保安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条件,基本实现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任务
1、全面提高防洪能力。要在保护和恢复吉林省东部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的同时,按照国家防洪标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提高现有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巩固并提高骨干河道的防洪能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2、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要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调蓄作用,控制污水排放标准,提高河流净化能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3、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田,为实现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转变种植模式,增收增效提供保障和服务;

4、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要把节水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切实加强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的节水工作,促进全面节水和高效用水。要把引水、调水工程建设提到重要位置,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以缓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5、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要搞好水土保持和西部湿地保护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回复
wnb
2005年11月18日 08:49:29
10楼
(五)工程建设布局
——防洪工程:第二松花江、嫩江、东西辽河等19条主要江河堤防基本达到20--50年一遇标准,防洪排涝能力有所提高;完成重点防洪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的防洪工程,初步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抓好大型骨干工程的启动与建设,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完成对三类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建立健全全省防汛调度指挥系统。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现有大型灌区进行配套改造,增加供水能力,提高灌溉保证率,使全省水田实灌面积达到1000万亩,继续扩大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000万亩。同时加快涝区治理,5年一遇以上标准的除涝面积达到1000万亩,为实现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提供必要的灌溉、排水条件。

——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积极新建一些水源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促进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有计划地兴建引松入长(二期)、引霍入向、引松入查、引松入榆、引龙入梅、引松入波、引洮工程等,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总供水能力达到134.7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100.42亿立方米,地下水为34.34亿立方米;计划新解决150万人,50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节约用水工作大大加强,水的利用率明显提高。

——水土流失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70平方公里。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问题基本得到遏制,搞好以湿地工程保护开发为主的水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地方小水电建设:新增水电装机9.7万千瓦,完成国务院批准的七个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

——水利综合经营:水产品产量达到18万吨,全省水利经济总收入将达到139.6亿元,实现利润14.7亿元,分别是“九五”期间的1.91和2.16倍。

(六)投资规模
“十五”计划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160.55亿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投资89.77亿元,地方自筹资金70.78亿元。工程投资中,防洪工程为80.17亿元,占总投资的50%;灌排节水工程33.94亿元,占总投资的21%,其次为水利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电工程,分别为19.42亿元和12.40亿元,分别占工程总投资的12%和8%。水土保持工程和其他,投资分别为5.67亿元和8.95亿元,分别占工程总投资的4%和5%。

(七)“十五”规划主要指标
“十五”计划以改造、加固、配套完善现有水利工程为主,以新建控制性枢纽工程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为附,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作用,努力使现有工程效益达到设计指标。为实现以上目标和任务,需要完成以下工程建设:

——加固防洪堤长2345公里,其中大江大河堤防长2278公里,护岸长度约345公里,疏浚河道约89公里,建筑物737座;进行月亮泡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使蓄滞洪能力达到12亿立方米。

——修建和启动一批以防洪、供水为主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包括:哈达山水利枢纽一期工程、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等。

——完成三类病险水库加固,共计65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

——完善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完成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等7座地级城市和其他县级城市防洪工程扫尾任务,使其全面达到设计标准。

——改造大型灌区12处,新增灌溉面积1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7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约444万亩。

——治理涝区40片,治涝面积约764万亩。

——治理盐碱地面积35万亩。

——整治污染河段长1400公里,初步建立全省范围内水质监测系统。

——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以水土流失治理和西部湿地保护为主,治理保护面积为5670平方公里。

——新建中小型水电站13座,现有水电站技术改造及增容6座,装机容量约29.633万千瓦,农村电网改造63千伏线路236.5公里,10千伏线路3927公里,0.4千伏线路5062公里。

——增加水文、水位、雨量站及水质和地下水站建设共计115处。

回复
wlj_1218
2008年08月14日 20:11:49
11楼
为此,要实行全国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增加供水、节水、污水处理的投资,提高水价等政策。水资源持续发展的形势是严峻的,我们有必要和信心把这件事办好!
回复

相关推荐

APP内打开